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替國造士為民求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師的職業理想是什么?傳統文化將教師比作“春蠶”和“蠟燭”,這雖刻畫了教師的奉獻精神,但其背后未免有著一絲悲憫和自憐的色彩;“園丁”的比喻雖摹寫出了教師的辛勞,卻遠離了百年樹人的崇高使命;至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說法,雖說高遠卻過于虛幻,只是將人籠罩在海市蜃樓般的光環之下。這些都不足以作為教師終其一生而孜孜追求的理想。縱觀數千年的教育實踐,我們會發現教師就是教師,勿庸許多比喻,社會已將教師的職業理想赫然寫作“替國造士,為民求知”八個大字。
全民素質的提高是人類進步、國家發展、社會和諧的前提。國家設立學校是為了培養人才,學校作為社會組織代國家主體行使育人職能。因此,學校自古就是育人的場所,承擔著替國家造就人才的使命。《禮記·王制》載:“鄉老論秀士,升諸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諸學,曰俊士。既升于學,則稱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辯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祿之。”當然,當時“士”的概念在內涵上與今天學士、博士之“士”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造就人才的意義上卻是一脈搏相承的,而且也不難看出二者在名稱上的歷史淵源。“替國造士”自然也就成為了教師的天然使命和職業理想。
如今,社會已跨越了“學而優則仕”的狹隘時代,進入了全球一體化的新世紀。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帶來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多元化,終身學習的觀念已深入人心。社會的急劇變革使學生掙脫了“科舉取仕”藩蘺的束縛,為建設小康、構鑄和諧社會努力地獲取著各種有益的知識。學生不一定都進清華、北大,社會需要的是各行各業的建設者。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學生和家長多元化的需求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自然成為了教師的職業理想。已故的馬三立先生將自己一生的追求概括為“為民求樂”四個字,這也可以說是相聲這一職業的理想。我們套用一下,教師的職業理想可以說成“為民求知”。教師也只有將職業理想定位于“為民求知”,才能將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真正融為一體。
“替國造士,為民求知”既是教師的職業理想,又是教師自我塑造的職業素養。教師的職業是培養人才,這要求教師首先就應該是人才,至少是一種形成中的人才。人才的內涵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教師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是現代社會人才的一個基本標志。現代社會存在著人才的競爭,而教師的競爭首先是職業素養的競爭,其次才是專業技術的比拼。只有抱定“替國造士”的職業理想,將其作為育人的前提,教師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能真正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國家的需要,為黨的教育事業做出較大的貢獻。只有具備“為民求知”的職業素養,教師才能真正滿足學生和家長的期望,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是一種崇高的社會責任,也是一種高尚的師德。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才能獲得應有的職業尊嚴。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境界!論文網
“替國造士,為民求知”同時又是一種價值取向,是教師在“教書做人”中實現“教書育人”理想的精神追求。這種取向不僅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會時時漸染、陶冶著學生的價值觀,也會在日后深深影響著學生的成長。今天的學子明天將走出校門,成為社會主義優秀的建設者,誰能說學生在教師良好影響下的自我塑造、健康成長客觀上不是在“替國造士”,誰又能說他們今天的努力學習以及日后的敬業奉獻不是在“為民求知”呢?教師自身的價值也正體現在人民這種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求之中。
“替國造士,為民求知”這一職業理想召示我們,做教師就要無私奉獻。為學生、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又是為事業、為自己。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只有樹立了這樣的職業理想,教師才能感受到奉獻人民和報效國家的真實,才能體驗到教育使命的崇高,才能使奮斗的方向明確,拼搏的動力強大而持久,也才能品嘗到育才的快樂,擺脫繁雜事務帶來的精神困擾,最終實現《詩經》上描繪的“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的理想教育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