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師掃清教學障礙交流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重教育規律,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規范、細化各項教學常規管理,這一過程就是打破慣性思維、不斷創新的過程。
開展有效教學研究,把時間還給學生
早在年,學校就取消了早讀、晚自習,提倡把時間還給教師,還給學生。同時,我們開始了有效教學模式的嘗試和研究,制訂并完善了有效教學課堂標準,積極構建充滿活力、情趣與智慧的有效課堂。
指導學生制訂自主學習計劃,教師則制訂出課外學習指導方案;學校開展集中聽課、說課、評課活動,規范教師課堂行為;加強集體教研,整合課程資源,開發特色課程;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引導教師“有效工作,精致生活”、“教學不留遺憾”。三年多來,學校逐漸建構起了有效教學的體系,使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創新教學常規引導教師行為轉變
學校制訂了《教師業務量化考評細則》等一系列制度,用評價的杠桿來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科學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需要實踐來不斷地檢驗,比如,我校的備課制度。最早的備課制度要求從個人備課、手寫教案、單兵作戰,后來轉變到集體備課、精品電子教案、資源共享,要求同一備課組的教師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案上課、統一作業練習,嚴禁沒有經過集體備課的教案進入課堂,這一舉措打破了教師間的封閉,增強了教師間的合作意識。但實施了一個階段以后,發現這種做法滋生了一些教師的惰性,他們等待學科帶頭人或中心發言人提供教學資源,自己卻不潛心分析學情,出現了少數人備、多數人用的現象。發現問題后,我們隨即深入備課組調研,重新修訂制度,要求人人輪流主備,個人補充完善,從必須統一電子教案到鼓勵教師創新個性教案,從重視教學方法研究到重視學法指導,引導教師從注重智慧共享到關注學情變化,從激勵教師分享到克服教師惰性,在反饋矯正中,我校的備課制度逐漸完善。經過幾年的集體備課,學校的電子教案庫已經十分完備,學校的監督評價也逐漸由過去以檢查教案為主到以聽課評課為主,從聽評課中審視教師的備課,從聽課中發現備課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改進。
教學管理不只是對教師的監督、評價、量化考核,而是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管理的導向。例如聽評課工作,由最初為了應付學校聽課量檢查而聽課,轉變成了為定性的評價而聽課,又演變為診斷性、研究性聽課,直到今天,為了自己和同伴的共同成長而聽課。如果聽課中發現教師在教學上的問題,不公開指責,更不一次定論,而是進行個別交流或者提出參考性的意見,通過與教師的交流、提問、共同探討和讓教師自我評價等方法途徑,促進教師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研究,制訂實施計劃加以改進。實行跟蹤聽課,和教師約定下一次聽課時間,讓聽課的過程成為同伴互助進行課例研究、專題研究的校本教研過程,從而實現教師有意識地、自覺地、主動地促進自身整體水平的提高。
打破慣性思維,重視資源整合
在教學中,慣性思維也阻礙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使用教材?是不是必須按照教材來編排教學內容?我們能不能自編教材,或是整合教材?但是“教教材”的慣性思維使教師很難有所突破。我校最早的課程資源整合是從2003年春天開始的,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發現,現行初中生物課本中有關青春期教育的內容未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某些具體問題,以及目前學生在發育過程中性成熟提前的實際情況,提出打破男女界限,給男生和女生一起開青春期講座的想法。第一次青春期教育整合課由生物和政治教師分別在演播室進行專題講座,學生在教室集體收看。生物老師主要負責講青春期發育的生理知識部分,政治老師則主要從心理方面作好引導。這個講座在學生和家長當中引起了極大反響,得到了心理學專家的肯定和好評。嘗到了整合課程資源的甜頭后,各學科老師的積極性漸漸增強了,紛紛開始了嘗試。幾年下來,從最初校本課程《線條畫》的一枝獨秀到現在的《銜接教學》、《名著閱讀與賞析》、《數學思維課》等眾多校本課程的百花齊放;從最初學科內的教材整合課到現在跨學科整合,形成了“學科內整合教學資源”和“多學科專題整合教學資源”的學校教學特色。
此外,學校非常重視教學管理中的人文性。在課堂上,我們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否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節假日我們從不補課,要求教師布置作業要科學、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狀態。我們開展“賞識教育快樂營”活動,“信任背摔”、“同起同坐”、“穿越電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學會了承擔責任、信任伙伴,增強了自信,找到了快樂和夢想;我們組織才藝展示,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告訴他們成績不是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組織“圖書漂流”,傳遞知識,傳遞誠信,傳遞和諧;堅持不懈強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紳士風范”、“淑女氣質”;科學開展青春期教育,解決孩子們說不出口的成長煩惱;把教育工作做到家庭中,幫助孩子解決“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