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重癥護理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至2014年我院共接收了6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共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患者16歲,最大患者80歲,將這些患者分組為三個組,各有20例。其一般性資料不存在統計學差異性,能夠進行比較分析。
1.2護理方法
第一組患者采取環境護理的方式,醫護人員要保證患者治療的安全性,對患者病房區域中的床單、器械等易污染接觸面進行除菌、消毒,定時對病室進行通風、殺菌處理,確保病室有充足的陽光照射,保持清新的環境,避免交叉感染,同時還要降低噪音污染,確保病室的安靜,為患者的康復提供良好的環境。由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使用氣囊,如果氧氣過低會還會導致急性重癥哮喘患者的死亡,因此要及時對氣囊進行放氣和通氣,頻率為2h/次,將氣囊壓力保持在2.45kpa,根據患者的狀況適當的調節氧氣流量,將蒸餾水添加至濕化瓶,確保給氧量的準確性。第二組患者使用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對其心理需求給予滿足,疏導患者的心理負面情緒,釋放壓力,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鼓勵患者,為其建立治療信心,雙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第三組患者采取機械護理法,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鼻咽部位及口腔分泌物進行清潔,防止分泌物誤流入氣道中引發窒息的危險,對于呼氣末正壓較高的患者要采取密閉的方式吸痰,吸痰動作要輕巧、準確,避免出現刺激性嗆咳現象,保持呼吸道通暢,并進行呼吸道濕化護理,霧化或吸入氣體的溫度應處于35~37°的范圍,2h/次,使病房的溫度保持在22—24℃的適宜范圍。
2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選取
我院2012年7月~2014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的平均年齡為(47.9±13.5)歲,患者多為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將這80例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平均分成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40)。兩組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情病因等基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呼吸內科的護理要求并綜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患者常規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除了基礎護理以外,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的追蹤和監察,工作的重點為呼吸頻率和深度,對患者可能出現的比如咳痰、咳血等癥狀做好詳細的監察和記錄;(2)保證患者呼吸順暢,及時清理患者的呼吸道;(3)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和過敏藥史,合理用藥;(4)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輔導,保證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院方的治療;(5)環境護理: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對于環境的要求相比之下要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具體應該在日常中定期為患者清理病房,對病房進行全面的消毒,保證房間的通風換氣以及溫度和濕度的控制。
1.3療效判定標準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入選對象70例,選自本院收治的老年重癥哮喘患者。均經CT、X線確診。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均因劇烈運動、刺激氣體與飲食、過敏源、上呼吸道感染、藥物因素的等因素發生哮喘。臨床表現為胸悶、大汗淋漓、呼吸困難、喘息,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等。其中男例,女例,年齡63~90歲,平均年齡(76.5±5.1)歲;所有患者均有支氣管哮喘病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觀察組給予急救護理,具體如下:在急診到達現場后,評估患者情況及收集的資料,取半臥位或坐位,保持其呼吸道通暢。重癥哮喘患者因痰液黏稠,痰液不易咳出,加上患者呼吸困難,更不易出痰。若痰無法排出,咳嗽又無力,可用負壓吸引器輔助吸痰。防止舌后墜,堵塞呼吸道。并立即給予吸氧,糾正低氧血癥。吸氧的同時應注意氣道濕化,保持呼吸道濕潤防止痙攣。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若患者出現呼吸>30次/min,提示有呼吸衰竭的早期跡象。觀察患者的意識,患者若出現嗜睡、性格改變反常的情緒等則需觀察是否為電解質紊亂,應立即查看準確的出入水量。當患者出現頸靜脈怒張及下肢水腫,應考慮患者是否出現心力衰竭,并及時告知值班醫師進行對癥處理。應建立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并預留靜脈留置針。給予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以解除支氣管痙攣。糖皮質激素宜在飯后服用,服用應立即用清水漱口,防止口腔感染。β2-受體興奮劑可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緩解哮喘癥狀,但患者偶出現頭痛、心悸、手指震顫等不良癥狀,應提前告知患者。茶堿類藥物使用時,應注意個體差異,嚴格控制好滴注速度,并觀察患者有無惡心、嘔吐、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抗生素類藥物,應結合細菌培養及藥敏進行,選擇廣譜、高效、低毒的藥物,注意藥物的配伍與禁忌。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具體如下: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生活的環境,讓患者有足夠的睡眠,同時要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溫度保持在25%,相對濕度為85%。飲食上應保證患者能每天飲水<2500ml,不可超過3000ml,注意酸堿平衡,飲食上要多食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適量的補充維生素,盡量不食過咸或過甜的食物,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過冷的食物,適當吃些新鮮水果,禁食蝦、花生、雞蛋、牛奶、豆類等易導致哮喘加重的食物。老年患者因疾病重,加上自身的反應不舒服,經濟方面不寬裕的老人,更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開導患者,通過鼓勵、暗示、說服等方面勸患者積極面對生活,打消不良情緒。
1.3療效標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心胸外科和普外科收治的重癥胸腹部外傷患者107例,其中男67例,女40例,年齡19~67歲,平均(27.3±3.2)歲;交通傷57例,打架斗毆傷16例,高空墜落傷21例,刀刺傷7例,其他6例;嚴重肺挫傷18例、心臟破裂3例、嚴重肝外傷15例、脾破裂7例、肋骨骨折39例、膈破裂25例;重度休克46例,中度休克36例,輕度休克25例。
1.2急救及護理方法
1.2.1院前急救
救護車抵達急救現場后,密切配合醫生迅速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如血壓、呼吸、脈搏、血象等,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傷口部位、出血量及患者意識情況,并迅速評估患者的傷情。對患者生命直接威脅的癥狀及時對癥處理,如患者口鼻因嘔吐物和分泌物堵塞及時排痰、吸痰,解除氣道的壓迫,解開患者的衣扣,利于保持氣道通暢;對無力咳嗽者,用鼻導管或支氣管鏡吸痰,若患者有發紺、心跳加快等癥狀,則停止吸痰,增加供氧流量,觀察患者癥狀緩解后改用吸痰管吸痰。肋骨骨折致胸壁塌陷者,若伴呼吸頻率>25次/min、嚴重創傷性濕肺等嚴重影響呼吸時,則配合醫生行氣管切開術,以呼吸機輔助呼吸,調節好呼吸機相關參數;嚴重肺挫傷患者采用仰臥位,避免側臥位,氧流量保持3~4mL/min以確保供氧充分;胸部開放性傷口者用胸部開放性傷口以防傷口感染,同時使開放性氣胸轉為閉合性氣胸,若由于胸腔內氣體過多致肺萎縮>30%出現傷側呼吸音減弱、呼吸困難,則配合醫生行胸腔穿刺排出其他緩解胸腔壓力,對較嚴重者給予胸腔閉式引流;對胸膜腔內出血量>500mL者則行胸腔閉式引流,排出積血;伴有腹腔內臟脫出的開放性腹部損傷患者,用大塊無菌敷料遮蓋脫出臟器,并用腹帶包扎,暫時不送回腹腔。
1病例報告
患者男性,46歲,因“頭暈、視物旋轉、惡心13小時,頭暈加重伴嘔吐少許胃內容及言語不清4小時”,于2013年1月1日入院。患者在近2周因牙疼曾行牙疾治療,入院前13小時出現頭暈、視物旋轉、惡心,未嘔吐;4h前出現頭暈加重伴嘔吐少許胃內容及言語不清,無肢體麻木、力弱等表現;頭顱CT檢查未見明確病變,門診以顱內感染收入院。入院查體:T36.3℃、P92次/分、R120次/分、BP130/80mmHg,雙側瞳孔等圓、等大,對光反射靈敏,左側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伸舌向右偏,頸軟,左上肢肌力4級,右上下肢肌力5級,Babinski征、Gordon征等病理征陰性;腦脊液檢查呈白色渾濁狀,壓力達330mmHg,RBC8.0×109/L,WBC890×106/L,蛋白1.38g/L、葡萄糖2.42mmol/L、氯化物116mmol/L,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入院第2日晨患者突發抽搐,表現為雙眼上吊、雙側瞳孔擴大、對光反射消失,雙上肢屈曲,雙下肢伸直抖動,持續約數10s后自行緩解,約15min后再次出現抽搐;入院第3日晚出現淺至中度昏迷,雙瞳等圓、等大,對光反射消失,T40.8℃、P124次/分、R45次/分、BP140/90mmHg,病情危重、進展快。考慮為急性化膿性腦膜腦炎、感染性休克,予脫水、抗感染、抗癲癇、降溫、應用激素、促進腦細胞恢復及對癥、支持等治療,患者住院24天,于2013年1月25日治愈出院。
2護理
2.1常規護理
(1)提供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要保持病室內空氣新鮮,每天通風2~3次,控制室溫為20℃、濕度為50%~60%;每天用1100的健之素消毒液擦拭床頭柜1次,地面進行濕式清掃早晚各1次,保持病室安靜,減少人員陪護。
(2)營養護理:要滿足患者機體對能量的需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留置胃管后,經鼻飼管交替注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汁飲食及鮮果醬、果汁、溫開水等,150~200ml/次,每日總量在1500~2000ml;拔出胃管后,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的飲食,直至患者自行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