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語言訓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教學目標,語文教學本身就應當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體質體能、個性心理及其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質,促進學生主動、全面、活潑地成長,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初步具有聽說讀寫能力是小學語文學科的“特定目標”,是衡量小學生學習語文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也是評價小學生語文是否過關的主要標志。要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就必須轉變觀念,緊緊圍繞落實聽說讀寫訓練來組織教學,具體做法是:
1.克服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課傾向。
葉圣陶先生早年就說過:“重視內容假如超過了相當的限度,以為國文教學的目的只在灌輸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語文特有的任務,那就很有可議之處了。”“特有的任務”就是指語言文字訓練。在現實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以為語文教學不增加思想教育的份量和時間就是不重視德育。尤其是對一些思想教育內容明顯的課文,更是以思想教育為中心來組織教學。如教《我的戰友》這一課文時,有的教師著重圍繞“身上是如何著火的?他是怎樣犧牲的?烈士有哪些高貴品質?我們怎樣向他學習?”等問題來組織教學。殊不知語文課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思想教育,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去實現,要重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
2.要突出聽說寫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小學語文課文中涉及到的許多專業知識和科學常識,應該向學生傳授,但不能以傳授這些知識作為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要把專業知識的教學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上。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也就是通過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基本功。如《太陽》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太陽的知識,培養他們熱愛科學的興趣和認識自然的能力。這里的“一些有關太陽的知識”僅局限于課文內容的知識。實現這個目標,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沒有了“語言文字訓練”的提法。課程目標也隨課程價值轉型而重建。但語文教育就是母語教育的實質不變。“語言文字訓練”是學習母語的必經之路。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課標精神,并據此對語言文字訓練進行新的審視,合理揚棄,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母語教育。
本論文關鍵詞: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課程學什么?”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語文老師。《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1]其中,用“祖國語文”取代了修訂版大綱之前的幾部大綱所使用的“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試用版大綱頻繁出現的“語言文字訓練”“聽說讀寫訓練”“聽說訓練”或“讀寫訓練”等提法在這份指導性文獻里沒有提及。對此,我們如果不能準確把握,就依然不能擺脫語文課程到底學什么這個問題的困擾。因而,完整準確地理解課標精神,正確認識語言文字訓練的內涵和方式,客觀辯證地看待它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語文課改,特別是對其中的主體部分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透視:從課程目標和國外同類課程核心理念看語文教育的實質
地山之石,可以攻玉。審視其他國家或地區同類課程的核心理念,對回答“語文課程學什么”的問題,也許不無借鑒意義。
(一)日本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的總目標:“培養對國語的正確的理解能力和適當的表現能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語言感覺,同時培養學生對國語的深切的關心和尊重的態度”[2]
注重語言的基礎訓練,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
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言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要使學生準確熟練地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必須經過反復訓練。這種訓練的目的絕不是單純掌握些知識概念,而全在于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一以貫之地堅持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強調日積月累。對于字詞,我們要求學生,不僅一般的生字生詞要掌握,常見常用字詞更需要牢固掌握。課內的如此,課外的也如此。例如“森然”這個詞,真是太熟悉了,但是到底什么情況下才能用呢?又如“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成語(熟語)誰都會用,但是“雷池”是什么?不弄清楚含義,就難免誤解和誤用。語言的實際運用是不分課內課外的,語言的學習與運用乃是終生之事,因此,培養學生“務求甚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課堂上進行語言基礎訓練是一種啟發,是一種示范,也是一種引導。
下面是高三老師利用上課5分鐘隨堂練習的三個語言基礎訓練題:
1.分別用“定”或“訂”填空。
(1)二人__交(2)__期開會(3)__價合理
摘要: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碰到學生們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出現語言質量低、思維閉塞的狀況。大多數時候,我們在課堂中通過搭建語言支架和展示對話范本,來幫助學生輸出語言,但這“治標不治本”。筆者通過探索與實踐,發現以下途徑能持續地、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
關鍵詞:語言訓練;優化;途徑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展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時,也要從這五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策略指導
葉圣陶先生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在英語學習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習慣。如,在培養學生聽、讀習慣的時候,筆者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有了明確的要求后,孩子們會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習慣,但是大多數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弱,部分孩子偷懶的習慣很嚴重,因此光告訴他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不夠的。我們需將學生各方面的習慣要求告知家長,讓家長和教師一起關注孩子的習慣。筆者還對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學習習慣進行評價,評選出聽、說、讀、寫方面的“勤敏之星”,以此促使他們改掉壞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也是對他們聽、說、讀、寫方面的策略指導。策略指導猶如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柺棒”,讓學生借助這根柺棒獨立前行,而不是永遠讓老師攙扶著他們成長。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情感態度
一、突出詞和句的訓練,讓學生掌握規范的書面語言。
對于語文科的名稱,葉圣陶先生有個權威的解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這就是說,語文科既要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又要發展學生的書面語言。但我認為,其重點是發展兒童的書面語言。因為第一,從學生發揮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看,無論是接受、檢索、保存和傳遞信息,還是創造新的信息,主要依靠書面語言;第二,從學生學習語言看,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之間存在重大差別,前者比后者復雜得多,因此學習起來也困難得多。
現在有不少人認為說出來是口頭語言,寫下來就是書面語言;說得好就一定書面表達得好。這是不理解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存在著重大差別的片面認識。當然,“文本于語”,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必要條件。從語言發展的順序來說,口頭語言的發展是走在書面語言的前面的,說是寫的先導和基礎。再說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內部語言的發展不夠完善,所以在要把自己的思想寫出來之前須用外部的口頭語言來代替內部語言發揮作用,即將內部語言“外化”為口頭語言,借助口頭語言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思想。因此現今的小學語文教學采取“從說到寫”的策略是正確的。但是必要條件不等于充分必要條件;說得好未必一定寫得好。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無論在功能上還是在結構上,都存在著本質的差別。人的書面語言是在交談者不在場的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它必須是獨白語言,只能用語言手段來表達信息的內容,并且運用視覺符號。但是口頭語言是交談者在場的情況下,在直接交際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它是對話語言,可以用非語言手段(如動作、聲調、臉部表情)來表達信息的部分內容,并且運用聽覺符號。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從產生語言功能的心理本質來看,書面語言是完全不同于口頭語言的另一種過程。書面語言是語言的代數學,是有意的、自覺的語言活動中最困難、最復雜的形式。”
根據許多語言心理學家的研究,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在下述四項參數的值上有重大差異:(1)情境率,即:情境成分的數量/省略和代用成分的總數;(2)詞語的不重復率,即:語言表達中不重復的詞的數量/語言表達中詞的總數;(3)鑒定率,即: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特征的詞語數/語言表達中詞的總數;(4)積極率,即:語言表達中動詞的總數/語言表達中詞的總數。簡言之,規范的書面語言是上下文一致(即情境成分很少)、句子連貫、詞語豐富、能很好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特征和積極面的語言。
要讓學生掌握比較規范的書面語言,就必須讓他們進行比較嚴格的詞、句、段、篇的訓練。但是我很同意有人提出的“小學階段要強化詞句,淡化篇章”的主張。因為詞和句(包括句群)的訓練是篇章訓練的基礎,而且小學生的智慧發展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概念思維為主要形式,這個年齡階段是掌握詞和句的最佳期。如果小學生不著重進行詞、句訓練,那么他們進入初中和高中后就很難再將語文學好。因此,我認為小學的閱讀教學應在讓學生一般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寫作手法的基礎上,著重讓他們進行品詞品句訓練,進行語感訓練。小學的作文教學應在讓學生掌握觀察、審題、立意、謀篇等一般技能的基礎上,著重讓他們進行用詞造句的訓練。例如,某校有位三年級語文教師讓學生們寫了一篇童話體作文。如何評講?我建議這位教師不要面面俱到。除了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修改錯別字外,主要應根據詞語的多樣性、上下文的一致性和句子的連貫性這三項要求修改語言文字,而且可以先共同修改一篇。后來這位老師引導全班學生很成功地修改了一篇題為《森林又安靜了》的文章。原文如下,有橫線的詞句學生們都一一作了修改。
森林又安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