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語言文學概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向彪作者單位:懷化學院
教育行業、黨政機關、新聞傳媒、文化出版、廠礦企業已經成為4所省內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普遍的就業場域,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國家公務員、新聞記者、出版編輯、企業管理、公司文員、廣告宣傳、市場營銷、旅游導游以及自主創業已經成為該專業畢業學生普遍的職業選擇。總體趨向與我校大體相同。國內其它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情形也應該大同小異。這說明,就業流向的多元化已經成為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流向的基本趨勢。隨著漢語言文學專業招生人數的進一步擴大、我國人口出生率的進一步下降以及國家對中小學教師需求的減少,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流向的多元化趨勢必將繼續增強。因此,傳統的淡化就業指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綜合型設計,已經不能適應該專業學生就業流向的多元化趨勢及其職業素養與技能要求。因此,探索并建構新的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多元化就業趨勢及其職業素養要求相適應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擺在地方普通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者面前的緊迫課題。
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方向:筆者認為,要建構新的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多元化就業趨勢及其職業素養要求相適應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設置若干個與人才市場需求對接度高的專業方向
要提高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對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在建構課程體系時,設置兩至三個專業方向。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個應用面十分廣泛的專業,可以析分衍生出來的專業方向很多,諸如語文教育、對外漢語教學(國際漢語教育)、文秘(包括涉外文秘、中英文秘、商務文秘)、新聞傳播、編輯出版、比較文學、戲劇影視文學、影視文化、文化創意、文化產業管理等都是可供選擇的專業方向設計。根據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其人才市場需求,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案不失為帶有普適性的專業方向組合方案:
方案一設置為語文教育、對外漢語教學與文秘三個方向。本方案適用于沒有開辦國際漢語教育和文秘教育專業的院系。語文教育方向主要是培養中學、中等專業學校語文教師。其方向課程模塊可設置《教育學》、《心理學》、《中學語文教學論》、《中學語文教材研究》、《中學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口語》等課程,目的在于使學生習得有關教育理論,了解中學語文教材教法,掌握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以便為將來從事中等學校語文教育打下堅實基礎。對外漢語教學方向主要是培養國內或國外對外漢語教師,兼為國家政府機構中的涉外職能部門、各表2吉首大學、湖南科技學院、湘南學院、邵陽學院4所地方本科高校專業外貿機構、合資及外資企業、傳播媒體等培養所需人才。其方向課程模塊宜設置《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國文化通論》(《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與禮儀》、《中西方文化比較》、《國外漢學研究》、《英語聽力與會話》、《英語寫作與翻譯》、《英漢語言比較》等課程,目的在于使學生習得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理論,了解英漢語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提升英語聽、說、寫、譯能力,掌握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技能,以便為將來從事國際漢語教育和其他涉外事務奠定良好的基礎。文秘方向主要是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培養文員、秘書以及管理人才。其方向課程模塊可設置《秘書學概論》、《秘書實務》、《文書寫作與處理》、《檔案管理學》、《管理學原理》、《公共關系學》、《辦公自動化》、《多媒體技術》等課程,目的在于讓學生習得有關秘書及管理理論,了解文秘工作的性質和任務,掌握文秘工作的基本技能。
一、人才培養模式
當代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人才培養。19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最早提及了“人才培養模式”,但沒有明確其具體含義。到了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將人才培養模式概括為“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近年來,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教學改革的進程中,“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被提及、論述,但對其理解可謂眾說紛紜。一是廣義說,認為人才培養既要設計和建構培養過程,也要管理培養過程,把“人才培養模式”理解為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培養方式、管理制度評價體系等多種要素的組合。二是狹義說,認為培養模式是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此說法源于教育的基本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么樣培養人”。我們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學校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及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學生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如何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既具備人才培養模式的共性,也體現出其特殊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凸顯教師教育的針對性,踐行教師教育一體化的重大趨勢。始于2011年的“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在培養模式上,要求實施學科專業理論培養與教師專業技能培養相疊加、院內培養與院外實踐相嵌入的“三疊加嵌入”培養模式。在借鑒高師兄弟院校成功做法的基礎上,結合教師教育改革,依托河南教育學院與鄭東新區聯合申報的“校-地協同創新”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經驗,我們探索出“頂崗實習、置換研修”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漢語言文學專業“頂崗實習、置換研修”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而言,指的是組織漢語言文學專業高年級的學生,在完成主要課程的學習之后,到中小學承擔相應的教師職能,原任課教師置換到高師院校接受一段時間專業培訓的實踐教學模式?!绊攳弻嵙?、置換研修”是終生學習理念以及教師教育一體化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能夠有效地促進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銜接,確保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主動參與高師院校對未來教師的全面培養,切實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提升在職教師的理論素養。
二、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模式是為培養目標服務的,而培養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決定著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要改革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務必準確定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當下,如火如荼的語文新課改,對中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新形勢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相應的職業素養。首先,需要具備全面、扎實的文史哲知識與良好的傳統文化修養,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簡言之,即具有較高的語文綜合素養;其次,需要具備一定的語文教育學及教育、心理學素養,熟悉語文學習及語文教學規律;再次,需要具備較強的語文教學實踐技能,擅長教學生學語文、悟語文,能夠自覺遵守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鑒于此,我們將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職業道德,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具有現代教學思想和教育觀念、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系統的教育技術與方法,富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應用型人才。
三、課程設置課程是實現
教育功能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受教育者的發展方向。就目前而言,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結構設置不盡如人意,比如:師范性與學術性課程未能較好地融合,缺乏有特色的專業課程,教師教育類課程得到的重視還不夠,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缺乏連貫性,實踐課程薄弱等。進行課程改革,需要明確以下原則:一是以專業化為方向,注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教學技能非同一般,體現卓越教師所彰顯的卓爾不群;二是以系統化為導向,把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整合為一個有機系統,這就要壓縮學科專業課、擴大公共基礎課和教師教育課、增設選修課,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程度、豐富課程的內容。課程的設置應源于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要緊緊圍繞“中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特殊性,進行課程資源和結構的合理配置。具體而言,在公共課模塊,除開設傳統的政治、英語、體育、計算機外,還要增設國防與軍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在教師教育方向課模塊,除開設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與漢字規范之外,還要開設現代教育技術、班級管理、學習心理學等課程。在專業基礎課模塊,除開設普通邏輯、基礎寫作、中外歷史概論、兒童文學、文學概論之外,還要開設應用寫作、中國學術思想史、文章學與語文教育等。在專業方向課模塊,改變現行分學期分時代講授文學作品選的做法,以古代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為綱,結合文學史的講解,研讀賞析各階段有代表性的文學著作,縮短授課時間,增強文學課程的連貫性;整合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三門語言類主干課程,開設古漢語基礎、語言學概論、語用學、教師口語等課程;開設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史、語文課程教學標準與教材研究、語文教學課件制作等。在專業選修課模塊,開設文學作品鑒賞理論與實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影視文學、音樂美術鑒賞、基礎教育專題講座等。在實踐模塊,安排崗位見習、頂崗實習、畢業論文寫作等。
摘要: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中文類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培養文學類人才時,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發展大環境進行教學上的改革,使漢語言人才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本文就先進省屬高校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并分析漢語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省屬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思考
我國作為文化強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文化課程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我國文化底蘊的重要支撐,尤其是對高校漢語言專業人才的培養,作為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舉措,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制定要合理的計劃,將培養成實用型、一專多能型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培訓原則,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提供有效服務。
1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背景
漢語言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出現后較早設立并繁榮的一門專業課程,漢語言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通過文學培養知識面較寬的專門人才,為各行各業輸送優秀的人才,漢語言專業人才畢業后分布在各行業和領域,為行業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漢語言專業由于其教學知識設計的廣泛性,曾一度成為各高校爭相設立的專業,在當時就業前景非常廣。但是,隨著21世紀的到來,漢語言專業因為泛而不專的原因,導致其逐漸變為冷門專業,而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漢語言培養人才的目標和能力需求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在的行業已經不僅僅是具有審美能力、寫作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的單一型人才所能適應的,行業逐漸偏向于實用性,對漢語言人才的培養方案就應作出相應的改革。
2省屬高校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專門為社會培養漢語言人才的學科。它的學科性質與應用性較理工科類專業來看,有些明顯的差異,正是由于此類原因,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社會上的作用一直體現不出。本文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殊性和應用能力分析,淺論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提高的必要性。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應用性;教育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社會人才有更多的要求,同時對個體的要求也更全面,注重個人能力的同時,對高素質的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這也決定了漢語言文學應該提高專業應用性,為適應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
發展至今,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前身——中文專業培養了大量優秀的高學識人才、知識分子、作家、詩人。然而這些職業在現代化的社會中逐漸不被重視,與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顯得格格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從上世紀開始已經出現了很多應用性,其中衍生出如新聞傳播學、對外漢語、文秘禮儀等專業。從近年的就業率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率持續走低,也說明了在這個專業的應用性上有必要提高和改變。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內容來看,不難發現這個專業中涉及到實踐性的知識很少,在教學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更加注重對漢語、語言和文學知識的分析和應用,比較看重對學生文學素質的培養,在涉及實踐內容時,就連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學研究上的老師,也無從下手教起。綜上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差是有理可據的。
二、漢語言文學的應用分析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不是應用型較強的專業,為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式,本文提出從兩個角度指導該專業的教學:從實用性的角度,優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強化課程應用性,提高學生本專業的應用能力;從創新的角度,突破專業限制,進行教學內容創新,并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豐富他們的知識結構,增強其在社會立足的本領。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教學探討
1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
漢語言文學專業很難和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專業,如工程、建筑、醫學、會計等一樣獲得準確的職業定位,更是很難直接和應用型人才掛鉤。它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載體,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1]。其主干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而核心內容則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為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特點在于: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不體現在應用性,而是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不注意直接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于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等。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當前就業壓力的增大,教學實用主義成為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而言,也必須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之上,積極和社會接軌。
2用實用性理念指導專業教學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給出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為教師、各類編輯職務、文秘、文案策劃人員等。但事實上,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機關、教育科研、新聞出版、企業公司等單位,還有少數人涉足律師、房地產、金融外貿等新興行業。由此可見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較寬的職業適應性,但同時,由于相關行業存在文秘、新聞、廣告、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造成了對他們較大的沖擊力。從現實意義來看,從實用性的角度指導教學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