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園林實訓總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中國現代園林建筑是脫胎于中國傳統園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一種新形式,所以在課程的定位、教學內容的深淺、課程體系的設置、采取何種實用的教學方法、新教材的編撰等,是該課程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驗課學時少,缺乏信息反饋,對學生能力培養不全面農林類院校傳統園林專業園林建筑設計實驗課學時安排少,實驗課內容多和學生人數多,并且農林院校園林建筑基礎課薄弱,加之專業基礎課前后銜接不好,導致學生繪制出的圖紙只停留在二維思維圖紙的表達上,缺乏對方案空間理解、方案的講解和訓練。最終也不知道作品的優缺點、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從整個實驗課程來看,教學過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饋和能力的培養,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傳統考試模式相對滯后園林建筑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園林建筑設計課學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的應試對策與做法,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即使是實訓課,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取相應設計圖紙進行抄繪,沒有認真思考和創作。這樣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難以適應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
為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園林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1理論教學
首先,在教材選用上,根據農林院校園林專業“課時少、內容多”特點,把建筑學專業教材重新整合撰寫,分為三個板塊:板塊1:建筑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基礎知識、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對于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園林建筑設計之前,必須構建建筑基礎知識理論平臺。通過建筑基礎知識和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的學習,使學生在設計中能恰當劃分功能、掌握人體尺寸和人體活動所需要的空間尺寸、道路寬度的確定、無障礙合理設計等等,樹立正確的設計思路與方法。板塊2:建筑史基本知識(中國古代建筑史、外國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現代建筑史)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豐富多樣,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五種基本類型。后期又演變成為十字脊、盔頂、盝頂等不同形式的頂。這在園林建筑仿古設計中最為常用。并且現代園林建筑設計可以借鑒中國古代建筑的符號抽象變形等設計手法廣泛運用到園林建筑實踐中,使現代園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現代韻味。現在歐式居住區規劃比較多見,那么對外國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現代建筑史的學習越顯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論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藝術特色,對提高學生創作水平和專業素質起重要作用。板塊3:園林建筑基本知識(亭、臺、樓、榭等、及其建筑小品)本篇教學內容主要側重對園林建筑的設計手法。并且結合古今中外優秀的經典案例,使學生拓寬眼界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鑒賞力。
一對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1明確以地方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需求
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目標中職學校的園林專業要辦出特色,必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國務《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為經濟結構調整服務;為促進就業與再就業服務;為農業與農村服務;為推進西部大開發服務。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求職觀念的轉變,“職業教育是提供就業服務的教育”“學校是教育資源的集散地、是提供教育的服務站”這一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地深入人們的頭腦,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日益被社會認可。因此,在定位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應在堅持國家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針對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與發展的需要來定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通過專業學習畢業生可以擔任園林樹木、園林花卉繁育、栽培技術員,花卉園藝技術員,園林苗圃技術員,園林植物養護管理技術員,園林植物種植設計員,園林工程技術員以及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員等。
2構建以地方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及市場變化需求
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構建符合中等職業教育規律,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中等職業學校園林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關鍵。人才培養模式,一般是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和教育方法等構成要素。中等職業學校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為:以培養服務生產經營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園林生產經營實用技術和新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實踐應用”和市場需求為主旨和特征,來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學校與社會園林行業及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園林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園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根據市場經濟和地方區域特點,通過多渠道廣納生源,完善教學硬件和軟件,運用靈活多樣的辦學機制,加快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自主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來實現中職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3以實訓基地建設為依托
1影響園林專業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1.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問題。學生動手實習機會少,不能熟練掌握專業技術操作要求。
1.2學生吃苦耐勞精神不夠。園林專業的許多實訓需要在戶外進行,更多考驗的是學生的耐受力。
1.3學習成績與就業脫節。畢業生將來就業崗位不一定是相關專業,與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系,因而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研究目的和意義
2.1研究目的。探索園林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1影響園林專業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學習成績與就業脫節。畢業生將來就業崗位不一定是相關專業,與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系,因而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研究目的和意義
2.1研究目的。探索園林實踐教學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2.2研究意義。培養課題組成員的科研意識和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將有價值的結論應用于今后的教學,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實現科研、教學、行業三方的有機結合。
3研究內容與目標
摘要:高等學府承擔著為社會建設培養各種人才的重要任務。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技術不斷革新,高校面臨著必須轉換人才培養的全新模式。文章結合“1+X”證書制度的要求,基于風景園林專業實際情況,總結出“1+X”證書制度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點,提出風景園林人才職業技能培養策略,使風景園林人才逐步掌握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
關鍵詞:1+X;高校;風景園林;人才培養
1“1+X”證書制度的內涵
2019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正式啟動了“1+X”證書制度的試點工作。“1”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學校完成相應的課程,取得合格成績后獲得的文憑。“X”是強化,它強調的是受教育者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和對本行業的深入了解,獲得相應職業技能證書。“X”的內涵包括職業技能的獲取、知識素養的提高、職業能力的拓展、新技術新技能的適應等。“1+X”人才培養方案豐富和完善本科院校的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建設,改變以教授為主而忽視學生工作能力的教學模式,最終培育出具有系統性和創新性思維,能緊跟行業發展趨勢的高素質“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技術人才。高校應該積極參與“1+X”證書制度的試點工作,這對風景園林專業學生來說,通過政策引導,在確保完成學歷教育的基礎上,還可以結合專業特征取得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鼓勵學生不斷深入學習。
2風景園林專業“1+X”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背景
面對新技術變革挑戰,培養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一專多能、“1+X”新興人才已成為全國范圍內教育改革的趨勢。目前,許多高校只需取得學歷學位證書就可以畢業,對專業等級證書的重視度不夠,對學生的技能等級證書未做硬性要求。與證書相適應的課程缺乏,學生對技能等級證書的認識不足;有些證書覆蓋面不夠,口徑寬窄不一。同時,有些高校尚不具備實訓基地或者實訓基地的空置率高,有的實訓基地不能同時容納多個學生參加技能培訓教學這些問題都不利于“1+X”證書制度的推進實施。風景園林專業就業面廣,涵蓋的范圍大,包括園林建筑設計及廣場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全方面的設計領域。現階段,風景園林人才的培養方面普遍存在著畢業生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的情況。高校與普通校企脫離、校企融合度不高,沒有形成長效的互動機制,使學生在畢業進入企業后,無法快速適應企業的節奏,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設計當中應用程度低。究其原因,大多高校采用知識灌輸教育形式,更加關注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實踐項目脫離實際,側重于藝術的表現。系統的理論沒有得到及時的支撐反饋,忽視職業技能的培養。基于此,高校風景園林專業“1+X”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提煉綜合類藝術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辦學特色,緊緊圍繞風景園林產業的發展需要,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目的,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系,著重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創新建構課程體系,重塑人才基礎結構,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