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有機農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1發展農業生態經濟
低碳經濟時代下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來說就是通過合理規劃、設計農業資源的生產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積極生產綠色環保農業產品。堅決制止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積極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實現農民增收,積極發展良性的農業種植方式,實現農產品的附加效益。
2發展有機農業經濟
所謂有機農業經濟主要是指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依據生態學原理以及生態自然發展規律等,在具體生產實踐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物質,而是積極使用有機物質,實現自我循環,運用天然植物性的農藥和殺蟲劑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且建立農作物的輪作體系,利用秸稈還田、施用人畜糞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養分循環,促進農業經濟循環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過程。有機農業經濟能夠將農業生產發展歸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中去,因此屬于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積極發展有機農業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且能夠降低農藥和化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有機農業通過使用人畜糞便以及生態系統自我循環的方式,還能夠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品質,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實現綠色環保型農業產品。積極推進有機農業的發展,還能夠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貧瘠化的問題。有機農業還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提高農民勞動收入,且有機農產品符合國際市場農產品的要求,能夠促進農產品的出口,進而也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最終促進農業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3運用科技手段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年來,在中國農學會、自治區科協的關懷和指導下,在掛靠單位*農科院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理事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學會認真履行學會章程,充分發揮學會的“科技之家”和“橋梁、紐帶”作用,團結依靠全體會員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努力做好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建言獻策、人才舉薦等工作,為推動自治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今年被中國農學會、自治區人事廳、自治區科協評為“先進學會”。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術交流,促進科技繁榮發展
學術活動是學會工作的主體和核心,是促進科技進步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我會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把學術交流作為立會之本,緊緊圍繞自治區農業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充分發揮學會學術交流主渠道的作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協辦、聯辦等形式,不斷豐富和創新學術交流的方式,努力提高學術水平和質量,為促進我區學術繁榮,推動農業科技水平躍上一個新平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聯合召開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學術研討會
*年9月27-29日,由*農學會、*生態學會、*土壤肥料學會、*草原學會等8個學會在庫爾勒市共同召開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學術研討會。自治區科協副主席帕爾哈提·克里木同志出席了會議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來自全疆的5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圍繞我區生態環境與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提出要進一步采取措施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加快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發展速度;建議黨和政府將牧民定居提高到革命性的變革角度來認識,由幾千年的游牧民族變為定居的以種植業為主的民族就是一場革命,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并在政策上給以支持,才能保證牧民定居的工作順利進行;加強有機農業理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把有機農業發展作為*改造傳統農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加強生態環境修復保護的推廣工作;加大對塔里木河水資源的管理,保證下游河段生態水的供給。此次研討會收到論文51篇,出版了“*第二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學術會議論文集。會議取得圓滿成功,達到了預期目的,對于積極推進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共創和諧友好型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已有的研究表明,海峽兩岸間一方面是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科技水平、資本實力、勞動力資源以及市場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是語言相通、地理相近等天然優勢,因而農業資源的差異性與互補性十分明顯,農業發展與農產品貿易等具有一定的互補優勢與合作潛力[1-2]。誠如《兩岸經貿論壇共同建議》所指出的:“兩岸農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岸應結合雙方的農業優勢,強化研發、技術管理及行銷的能力,互惠雙贏,擴大兩岸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①。本文擬就海峽兩岸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與發展進行簡要分析、對比,得出兩岸循環型農業發展的異同以及兩岸合作發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以期促進兩岸農業循環經濟的協同發展。
一、中國農業循環經濟的提出與發展
人與自然是一對永恒的矛盾。隨著人類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斷增強,尤其是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掠奪式資源開發等,直接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日益緊張。面對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破壞以及生態失衡的巨大壓力,通過對以往發展理論與實踐的深刻反思,永續發展戰略已逐步成為全球的共同選擇與潮流。值得關注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國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實踐的新型經濟發展范式——循環經濟[3-4],通過近年的發展演變,現已被看作是實施永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最佳模式,同時也是保護環境和削減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發達國家已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作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大陸,“循環經濟”也正由一個陌生的名詞和概念,逐漸上升為指導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則和戰略,并從內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目前,大陸已在遼寧、貴陽、廣西貴港、廣東南海、內蒙古包頭、新疆石河子、湖南長沙等地區進行試點。但從總的來看,即使是在工業體系,循環經濟也剛剛起步,在屬于薄弱環節的農業更是困難重重。但這并不意味著循環經濟在農業上難以取得進展,恰恰相反,農業同樣需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何況與一般循環經濟相比,由于農業自身及其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獨特性,農業發展循環經濟還具有許多先天的優勢!
受循環經濟思想與方法的啟發,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國生態農業等持續農業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基礎上,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加以引導和拉動,才能協調好現代農業各系統和層次以及農業生產與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最終全面實現生態品質、生物產量以及經濟收入三者間的良性循環。于是,人們試圖通過模擬和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規律,重構農業生產和生態系統,進而逐步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循環型農業,以使農業系統能夠更和諧地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過程中[5]。
從總的來看,在我國正式發表的文獻資料中,最早提及農業循環經濟的當屬吳天馬(2002)的《循環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文[5],最早出現“循環型農業”或“循環農業”一詞的,當屬陳德敏與王文獻(2002)共同撰寫的《循環農業——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國上下在這方面的學術研究還相當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獻對此進行探討;剛剛過去的2005年,各地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理論研究,則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良好勢頭。
摘要:綜述了中國無土栽培設施的由來和發展歷史、設施系統構造、所使用的基質類型以及具有的特點等。提出今后農業設施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研究的基本方向和發展前景。
關鍵詞:農業設施,有機生態,無土栽培,發展
Abstract:Thispaperweresummarizedtheoriginationand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offacilitiesSystem,substrategenotypes,andcharactersofeco-organicsoilessculture,andputforwardthedirectionandprospectofEco-organicSoillessCultureSysteminthefuture.
目前世界上應用無土栽培技術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00多個<1,2>。由于其栽培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發展,應用范圍和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經營和技術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逐漸實現了集約化、工廠化生產,現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基礎,并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目前,用營養液灌溉的無土栽培不能生產出合格的AA級綠色食品,全國不少大中城市出現80%以上的蔬菜硝酸鹽含量超標<3>。近年來.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對蔬菜等食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是近年來的一種新興技術,能生產出符合人們需要的產品,也是實現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之一。因此,了解和認識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方法、途徑和方向對于設施園藝工作者有很重要的意義。
1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定義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質,不用傳統的營養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機固態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種無土栽培技術<4>。這種綠色環保型有機農業生產系統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中有機物質資源的基礎上,其物質的投入與產出,循環與積累均從屬于農業生態系統的存在與發展。對推動我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綜述了中國無土栽培設施的由來和發展歷史、設施系統構造、所使用的基質類型以及具有的特點等。提出今后農業設施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研究的基本方向和發展前景。
關鍵詞:農業設施,有機生態,無土栽培,發展
Abstract:Thispaperweresummarizedtheoriginationand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offacilitiesSystem,substrategenotypes,andcharactersofeco-organicsoilessculture,andputforwardthedirectionandprospectofEco-organicSoillessCultureSysteminthefuture.
目前世界上應用無土栽培技術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00多個<1,2>。由于其栽培技術的逐漸成熟和發展,應用范圍和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經營和技術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逐漸實現了集約化、工廠化生產,現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基礎,并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目前,用營養液灌溉的無土栽培不能生產出合格的AA級綠色食品,全國不少大中城市出現80%以上的蔬菜硝酸鹽含量超標<3>。近年來.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增強.對蔬菜等食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是近年來的一種新興技術,能生產出符合人們需要的產品,也是實現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之一。因此,了解和認識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方法、途徑和方向對于設施園藝工作者有很重要的意義。
1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定義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質,不用傳統的營養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機固態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種無土栽培技術<4>。這種綠色環保型有機農業生產系統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系統中有機物質資源的基礎上,其物質的投入與產出,循環與積累均從屬于農業生態系統的存在與發展。對推動我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