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醫學研究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Applicationofpersonalpronounsinintroductionsectionof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s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andcontrastthepersonalpronounsusedinintroductionsectionsof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swrittenbyChinesemedicalwriters(CMWs)andnativeEnglishspeakingmedicalwriters(NMWs).METHODS:Thepersonalpronounsusedin50introductionsectionswrittenbyCMWsand20onesbyNMWswereinvestigatedandcomparedusingESPgenreanalysisandthecontrastiveapproach.RESULTS:ThefirstpersonalpronounswerefoundmainlyusedintheirpluralformsinsubjectivecasesandmorefavorablyusedintheintroductionsectionswrittenbyNMWs(85%)thanthosebyCMWs(54%)(P<0.05).CONCLUSION:ChinesemedicalwritersusesignificantlylessthefirstpersonalpronounsthantheirnativeEnglishspeakingcounterpartswhichmayinsomewayresultfromtheirdifferenceinthoughtpatternandculturetransfer.
【Keywords】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introduction;personalpronouns;ESPgenreanalysis;contrastiveanalysis
【摘要】目的:探討和對比人稱代詞在中外醫學作者撰寫的英文醫學研究性論文前言部分中的使用情況.方法:采用ESP體裁分析法以及對比研究法對50篇和20篇分別由中國醫學作者和母語為英語的外國作者所撰寫的英文醫學研究性論文前言部分中的人稱代詞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對比、分析研究.結果:兩個語料庫中英文醫學研究性論文前言部分使用的人稱代詞主要為第一人稱代詞復數主格形式we.英語為母語的外國醫學作者使用第一人稱遠遠高于中國醫學作者具有顯著性差異.結論:中外作者在思維方式、文化和語言的遷移方面存在差異.
【關鍵詞】英文;醫學論文;前言;人稱代詞;ESP體裁分析法;對比研究分析
0引言
一、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科研和臨床之間的矛盾自從國家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我國的教育事業掀開了新的一頁,研究生教育也隨之蓬勃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醫學研究生教育為國家的醫藥科研和臨床工作輸送了大量的既有臨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質的臨床醫生,為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恢復高考后,最初的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臨床結合,招生對象也大多針對有過數年臨床經驗的醫生,不招收應屆畢業生,目的是對已經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生進行科研素養教育,培養出既能從事臨床工作,又能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或將自己的理論研究用于臨床的高素質醫務工作者。1998年,為適應社會對高層次臨床醫師的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布《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同時出臺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改變了過去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單一學位制,完善了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醫學學位制度,加快培養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提高臨床醫療隊伍的科研素質和臨床醫療水平。2009年,本科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制度實施,專業學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發展。自從科學型和專業型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制度設立和試行以來,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培養了大量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專業、導師對于兩類醫學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國家也沒有統一的培養要求和畢業標準,在培養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以學術為依托,是學術性的職業教育,主要目標是提高研究生的臨床醫學實際工作能力,學生在學習少量課程后大部分時間在臨床實習轉科,同時根據各院?;驅煹囊?,從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學型學生任務較重,一般都需要承擔導師的課題任務,同時也要參加臨床實習。前者學習任務輕,學校要求所學的學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對于專業型的研究生,多數學校沒有嚴謹的臨床技能考核標準、臨床工作中忙于應付大量的日?,嵥楣ぷ鳎嬲呐R床技能培訓欠缺,最后導致臨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無從談起。少數導師不重視臨床技能培訓,要求專業型的研究生必須進入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造成培養目的不明確,專業型和科學型不分,達不到國家設立兩種學位的初衷。少數專業型的學生因為畢業論文的要求也相應偏低,對于科研課題被動應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結果是專業學位的培養和住院醫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無研究生之實。對于科學型研究生,由于社會資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從事科研為主的職業和臨床醫生之間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別,絕大多數招收為科學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計劃還是以做臨床醫生為主。很多進入臨床醫學攻讀學位的研究生,因為專業型學位有指標數量限制,是被動地被招收為科學型研究生,其目的是“曲線”進入臨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歡基礎研究,拿到研究生學位就業時,即轉入臨床崗位,因此在校學習期間,用于科研實驗和臨床工作的時間有所偏倚,多數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臨床工作中接受鍛煉。這樣就造成臨床醫學研究生用于實驗的時間偏少,科研素質得不到應有的提高。為了使科學型的臨床醫學研究生能踏實地進行科研工作,國家也出臺了科學型研究生不能以該學歷報考執業醫師的規定,然而這一規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臨床醫學學位的研究生報考,反而會使科學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視研究生期間的教育,從而將研究生學習作為跳板,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專心于科學研究。
(二)數量和質量的矛盾研究生的培養要建立一套有針對性的考核制度,加強培養過程中的科研管理,這就需要一些科學嚴謹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標。考核指標可有很多項目,例如文獻閱讀和綜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內容,它表現形式有畢業論文和。由于畢業論文的彈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學生必須發表1~2篇論文,甚或必須發表在SCI收錄的期刊,才能畢業并拿到畢業證書。是經過期刊編輯部、審稿專家審閱,同時要面對廣大讀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評判,故而這一指標較畢業論文更為客觀。這一考核指標無疑對導師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提高了導師和學生對科研的重視程度。醫學院校中,尤其是臨床科室的導師忙于臨床工作,能直接參與實驗的時間有限,研究生是實驗研究的主力軍,對研究生畢業設立這樣的硬指標,無疑會提高導師的科研成績和產出量。同時,科研實力是高校之間的評比和競爭的重要一項。很多院校也樂此不疲,出臺相應的政策和制度,通過對研究生畢業發表的論文增加砝碼,來增加學校總體的科研產量,進而提高學校的軟實力??蒲谢顒佑衅鋰乐斝院涂茖W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醫學科學研究,臨床觀察和隨訪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礎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進行選題、實施。如果不能科學地制定研究生質量的評判指標,單純地以作為畢業的條件,反而會出現不利影響。研究生為了畢業,把精力放在寫論文上,而不能專注于具有實際意義的科研活動上。臨床醫學研究生由于需要臨床實習,實驗時間多在一年左右,時間較短,難以完成高水平的課題。要么采取短平快的辦法,尋找一些較小的、先進性不足的課題;要么只能拼湊一些數據,難以形成深入、重要的醫學成果,寫出的論文質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質量低劣的期刊來發表文章濫竽充數,實際上造成國家財力和人力的浪費。
(三)研究生擴招和質量的矛盾最初大學生的擴招,有很大成分是為了緩解高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將高等教育作為“就業蓄水池”;研究生擴招,也有將研究生教育作為大學本科生“就業蓄水池”的考量。碩士研究生的報考人數從1999年的31.9萬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萬,錄取人數從1999年的6.5萬人擴充到2010年的46.5萬人,十二年期間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數的增加一方面促進了整個國家科研水平的提高,為國家的發展儲備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數的增加也對研究生教育制度與管理以及教學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我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每年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面對如此龐大的畢業生群體仍顯不足,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報考研究生的考生數量隨之增加,很多畢業生攻讀碩士學位甚至博士學位不是因為他們喜愛科學研究,而是希望通過研究生學習增加自己的就業機會,這就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學習不認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國家教育資源。有高素質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一些高校為了完成招生任務而降低錄取分數線,招收一些基礎薄弱、學科知識不扎實的學生,也難以培養出高質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研究生的培養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質的研究生導師隊伍,臨床醫學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是提升醫學研究生學術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F階段,由于研究生的擴招和授予學位的細化,導師隊伍也不斷擴大,但是,導師隊伍的擴大不能以質量下降為代價。我們的研究生導師遴選制度仍在不斷完善,各種規章制度也不斷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導師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學位的導師比例偏低、導師隊伍年齡仍然偏大、學科建設中近親繁殖現象嚴重等。另外,臨床研究生導師多集中于大型三甲醫院等高一級的醫院或高校的附屬醫院,現階段醫療制度的缺陷又使這些醫院患者愈來愈多,使作為醫生的導師疲于應付臨床工作,對研究生的指導和教育所分配的時間明顯減少。因此,有必要通過制定更嚴格的導師隊伍建設機制,提高導師遴選門檻,廢除導師終身制,擴大導師隊伍、提高導師自身的素養,進而建設高水平的導師隊伍。
摘要:分析醫學生信息素養自我效能與終身學習意愿的相關關系,以便進一步開發提升醫學生終身學習意愿的干預措施。
關鍵詞:醫學生;信息素養;自我效能;終身學習意愿
醫生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良好的終身學習意愿是醫學生必備的素質[1],只有當醫學生有終身學習意向和熱情時,才能主動發揮其學習潛能,保證對新知識、新技能熟練掌握,保證較高的崗位勝任力及競爭優勢。信息素養是發現、利用和評估信息的一種技巧[2],具有較高信息素養水平的個人能夠意識到信息需求,有效地檢索資源、利用和評估信息[3-5]。終身學習意愿與信息素養水平之間有策略性及互相加強的關系[6]。信息素養自我效能是一個人對他能獲得、利用、評估信息能力的信念。有學者認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意愿隨著信息素養自我效能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7]。本研究試圖在醫學研究生人群中驗證二者的相關性,以便進一步開發提升醫學生終身學習意愿的干預措施。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于2019年7月至8月選取中國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中的部分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是對41個專業按照研究生總數隨機抽取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在取得知情同意情況下,共發放問卷225份,回收有效問卷193份,有效率為85.78%。本項目已獲中國醫科大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
1基礎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現狀
雖然中國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正在逐步接受歐美先進國家的一些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努力符合國際市場對知識結構的要求,但是,從總體而言,目前國內基礎醫學研究生人才培養大部分仍然沿用傳統的“問題解決為學科知識服務”的醫學教學模式,將知識能力的學習與問題解決之間的主從關系顛倒,教育理念陳舊,為學生構筑的知識、能力體系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醫學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在大多數高校的醫學研究生三年的教育中,第一學期甚至第一學年仍然是在課堂中學習理論知識,第二年才開始研究課題的尋找、設計和實施。而在課題設計階段,由于研究生培養時間相對緊迫,他們參與的科研課題往往是在導師的指定下選定,甚至有些導師把已經設計好的課題、項目標書直接拿給學生,基本不需要學生自己尋找。然后在課題實施階段,教育教學形式相對單一,過分依賴團隊師兄弟之間實驗方法的學習,機械按照已設計好的方案執行課題研究,缺少導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得研究生在整個課題設計、實施階段,不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不知道如何提出和解決新的科學問題。最后,在課題成果評價階段,大多數高校采用的是以文章為衡量標準,忽視對科研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等“抽象”指標的評價。這樣一來,三年的基礎研究學習并沒有讓學生真正體會自主學習并提高思維能力,而是在完全被動的環境下完成學業,學習積極性不夠,科研精神不夠,科學信息獲取及利用能力不足,無法主動融入課題研究之中,只是簡單的機械重復,這樣的學習效果很難使學生去面對今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所有這些存在的問題都制約著基礎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教學”這一新興的教學手段為有效改善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契機,如何在網絡的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潛能,成為問題的焦點所在。
2網絡環境下的PBL教學模式
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以信息加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之中,通過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來學習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其精髓在于通過橫向跨學科整合性的主動學習過程,使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科研課題的實踐過程本身就是對一個個科研問題的探討、分析、解決的過程。雖然國外有教育學學者對PBL教學方法在本科生中的實施仍然存在疑慮,但是大家一致認為PBL在醫學研究生教育領域的運用是可行的。多項以醫學研究生為調查對象的研究發現,采用PBL教學方式具有明顯優勢:①PBL模式可以科研課題的研究相對簡單化、系統化和邏輯化;②PBL模式是基于具體的科研問題,較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相對抽象枯燥的醫學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③PBL模式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④順應國際教育發展的PBL模式更有助于挖掘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批判思維等高層次的思維能力。隨著網絡教育成為教學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如何利用網絡優勢開展PBL教學成為目前關注和研究的熱點。高校網絡信息基礎設施的普及和資源獲得的便利與豐富,為PBL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網絡環境下的PBL教學模式打破了時空局限,大幅度擴大和提高PBL的教學人群、資源和靈活性。
3網絡環境下PBL模式
在基礎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中的應用對于碩士研究生這一相對特殊的學習群體而言,由于網絡教學能為他們提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能提供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可以使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獨立性與主動性獲得極大提高。因此,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于研究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十分重要。
1調整教學安排精簡理論教學
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多需要在臨床實習和學習過程中深刻理解認識疾病。在理論教學與臨床教學的時間安排上,基礎型研究生的理論教學時間確實偏長,但并沒有達到實際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導致部分學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惡習,以至于在后期的臨床教學中,對忙碌的病房生活不習慣,甚至恐懼,產生混完一年隨便做個課題趕緊畢業的想法。精簡壓縮理論教學的時間勢在必行,新學期即將開始的半年制理論教學應該是積極的,嚴格學分控制是保證質量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時將理論教學時間,安排在臨床教學期間,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可能更有價值。
2按主治醫師的標準加強臨床實踐技能
在臨床教學中,應給臨床研究生更多臨床實踐、動手操作、搶救危急病人的機會。導師在這一環節中起關鍵作用,制定嚴格的培養計劃,有計劃地實施培養計劃,不能安排輪轉專業小組后就不管不問,應該協調全科,針對性帶教,除了導師外還應該有專職資深上級醫師帶教,安排他們值班,全面完成各種疾病的處理、各種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個階段導師都應進行跟蹤式考核,研究生階段的臨床能力培養成果可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的臨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專業方向臨床實踐培養時間外,有針對性地擴大輪轉的范圍,使其對其他相關和常見的臨床知識增加認識,全面掌握,對將來提高臨床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能力,開闊思路、視野是相當有幫助的。
3培養學生研究分析問題和科研教學能力
加強對導師研究方向的了解和專業學術科研課題的選擇:學術課題的選擇過程,實驗思路、實驗方法的設計,是研究生培養必須經歷的步驟,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不管是學術型研究生還是臨床型研究生都應該培養這樣的能力。為了完成任務必須做到:提前與導師溝通,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閱文獻關注學術前沿,多接觸專業研究問題;了解國內外新的研究動向,必須閱讀至少50篇國內文獻和50篇國外文獻是必要的,力爭要看的更多,綜述要盡早完成。自選課題進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應避免不切實際的高難度,應具有可操作性、減少主觀盲目性、加強針對性,使之確實能解決臨床診療工作中的疑難問題,這對學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實的功底[4]。如果有導師的指導完成會相對容易些,應該鼓勵自選課題,因為這更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