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印刷文化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人文主義以人為本書籍設計
論文摘要:書是人所閱讀的,人通過各種書籍得到不同的信息,書的設計必然要圍繞人而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的改進和提高,我們不要陷入某一方面的漩渦之中,迷失了方向。
《辭海》中對“人文主義”的解釋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即“人文科學”;另一方面,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同維護封建統治的宗教神學體系對立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古代中國作為禮儀文明之邦,對于“人文”有著獨特的理解。《易·賁》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化成”基本上是規范家庭、社會、國家各種人際等級關系的倫理概念。這時的人文精神是一種注重人的文化教養的精神,即按當時社會的標準塑造教養有素的、多才多藝的人。同樣的概念在西方社會也存在。在古希臘,從公元前5世紀中葉起,就開始為培養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實行全面的文科教育。在經歷了封建教會勢力的千年統治后,人們開始掙脫精神上的束縛與奴役,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們的重視,并成為驅散中世紀黑暗,建立資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武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不僅動搖了封建社會的基礎,也確立了個人的價值,肯定了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
上述歷史語境下的人文精神之旨趣,在于強調人的尊嚴,注重人的感性生活追求以及自由運用其理性的權利。現在,人文主義已泛化成一種強調人的地位與作用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人文主義在中國書籍形態演變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可以說中國書籍設計歷史就是體現人文關懷的最好例證。
裝潢工藝的產生、自右向左的閱讀方式、簡牘裝被卷軸裝取代、卷軸裝被冊頁形式取代等,都表明了人文主義精神在書籍設計中的作用及意義。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其中得以充分體現。簡牘始于周代,至秦漢最為流行,直到東晉末年才被紙取代。中國古代許多著作都是寫在簡策上的,如《詩經》、《禮記》、《春秋》等,但由于竹木的分量很重,長篇的文字翻閱和攜帶很不方便,并且時間長了編繩容易折斷,易產生脫簡和錯簡的現象,很難復原。為解決這些問題,人們開始尋找其它用于書寫的材料,這樣就出現了寫在“縑帛”上的書,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我國歷史上使用最久的書籍形式——卷軸裝。為了方便人們查閱,卷軸裝的結構更加明確,分為卷、軸、、帶四部分,并且每個結構上都進行充分設計,以滿足閱讀的不同需求。但卷軸裝同樣存在不易查閱中間部分的缺點,由此又產生了龍鱗裝、旋風裝、梵夾裝、經折裝等,到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與現代書籍形態結構幾乎沒有太大區別的包背裝、線裝。
從以上可看出,書籍形態的更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的需求。此外,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樣不可忽視,怎樣將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創新的基礎,也是設計之源泉所在。在現代書籍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人類發展的規律。人是社會的、自然的、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因此為人的設計不是一種片面的行為,而應充分總結前人經驗,不能認為書籍設計是一個簡單的包裝過程,裝個封面,美化了事,應充分考慮“為人的設計”,以人的需求為設計的出發點,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去創造和滿足人的更高需求,創造出消費生態和觀念的有序化。人文主義精神在設計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應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設計、創新,其創造性則更能夠給人以啟發,進而引導人們賦予生活以不斷更新的內容。
【論文關鍵詞】:版畫;科技
【論文摘要】:版畫這一繪畫門類的發展自古以來受到了科技發展的極大影響,科技發展導致印刷術進步,印刷術的發展決定了版畫的前行。正是由于科技的發展使得版畫擺脫了作為一種印刷手段的禁錮,大踏步地登上了藝術舞臺。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繪畫藝術看起來和科技發展、工業革命之流的事情一點直接聯系都沒有,然而有一門隸屬繪畫范疇的藝術——版畫,卻恰恰出自科技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它出身自印刷技術。版畫依其印刷原理可分為凸、凹、平、孔四種,按制版材料通常分為銅版、木版、石版、絲網版。
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乃是我國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和紙張的發明更推進了世界文化傳播的行程,加速了文明的傳播與進化,更讓我們得以告別蒙昧,照見真知。僅以此文略述印刷術及脫胎自印刷術的版畫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
大概在四千多年前,最早的凸版模型誕生了。據《漢書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此時冶金技術尚不發達,主要以玉石篆刻(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屬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為主,后來青銅器冶煉技術逐漸發展,到了周代時,以青銅器為主的“周璽”逐漸興起,到了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漢印可以說是相當的發達,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大約到了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拓碑也開始盛行起來。同時,雕版印刷術也正在逐漸萌芽。東晉時期的一位道人葛洪在其所著《抱樸子》一書曾經記載:“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這說明在此之前雕版印刷雛形就已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雕版印刷開始流行,目前國內現存年代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經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由七個印張連接折疊而成,圖中釋逝牟尼坐在“邸園精舍”的蓮花寶座上,對弟子菩提長老及一千二百五十名信徒說法,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價為兩親敬造普施“的字樣。到了北宋初年,由于經濟的發達,四川地區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即紙幣的最初形態,宋仁宋慶歷年間(1041-1048)畢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遠早于德國人谷登堡1440年發明的鉛活字。活字印刷術是世界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極大的促進了文明的傳播和發展。此后中國的木刻版畫迅速發展,出現了不少有規模有影響的版畫印制組織,比較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楊家埠等。
一直到明代,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工具都由我國率先掌握,歐洲人最早掌握的印刷術是木刻印刷。歐洲木刻印刷始于何時,目前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十字軍東征是一個標志。十字軍從中亞帶給歐洲大量的紙張印刷品,包括紙牌以及帶有插圖的宗教印刷品。具有確切記載的出現在公元1400年前后,歐洲出現了宗教肖像和政治領導肖像木刻印刷,這些圣像與文字編排在一起,成為具有插圖的宗教書籍。到了15世紀中葉,意大利的金銀器匠發明了銅版制版印刷,用來大量復制小幅圣像及書籍插圖,同時也用于精細復制油畫,此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石版印刷取而代之。
【論文關鍵詞】全球化;文學研究;文學危機
【論文摘要】美國學者J·希利斯·米勒在他的《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一文中,表達了他對新時代文學研究危機的擔憂。面對新時代的新問題、狀況,米勒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J·希利斯·米勒在這篇文章中論及的核心問題,是在電信通訊高度發達的現在,傳統的印刷媒介漸趨衰落,與之帶來的意識形態的生成與傳播途徑及其效果的變化。綜觀米勒對文學生存之難的表述,可以歸納出一下幾點:一是電信通訊的產生和飛速發展對傳統紙媒造成了巨大沖擊;二是電信通訊的發展極大地左右了受眾的意識形態,并且超越了政治的控制;三是電信通訊的發展消解了文學、哲學、精神分析、情書等的意義;四是文學從來就是生不逢時的,文學同藝術一樣,只屬于過去。而他的對應方法就是利用電子媒體的可塑性,服務于政治,重塑意識形態;而對于文學之難,他卻悲觀到連解決的方案都沒有提出,只是說對于尚存的文學遺脈,要“研究”,要“現在”研究。
不過,筆者卻認為,米勒的觀點,還有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從第一點問題電信通訊的產生和發展對傳統紙媒造成了巨大沖擊說起。的確,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進,一個電氣化的時代來臨,電逐漸取代蒸汽、煤等動力,而在全球范圍內獨行天下,電的使用使人類的生產史發生了一次偉大的飛越,它帶來的是飛速運轉的馬達、齒輪和機器,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繼而電子化又推廣到印刷、傳播行業,以往單一并且傳播速度不夠快,但是傳播范圍已經比較廣的紙媒很快受到電子媒介的巨大沖擊。因為電子傳播的超快時效性、超廣范圍和超越紙媒視覺交流的單一而生成的多媒體技術,這些強大的功能和強大的覆蓋能力都使紙媒難以望其項背。人類用以記錄的載體都是為了服務于需要記錄的精神思想實質,所以人類在發覺語言難以完全準確地記錄、廣泛迅速地傳播時創造了文字,當人類發現文字的記錄功能如果只局限在貝殼、龜甲、巖石、樹葉上而不能得到更方便快捷有效的傳播時人類便發明了紙與印刷術,紙的輕便利于運輸存儲、廉價利于推廣、印刷術較于版刻石雕的快捷可復制性,使紙媒不但大大增強了意義的保存和傳播,而且在紙媒的歷史上,多如星河璀璨如星河的人類珍貴文化財產被保留,這也就是米勒說的諸如文學、哲學、精神分析的經典被印刷品制作并且流傳的現象。印刷品對這些珍貴的人類文化財產的保存和傳播的確功不可沒,但是,米勒卻在新型的電子傳媒面前板起面孔,表現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但是,筆者卻覺得,沒有必要對新生的電子媒介抱有如此大的畏懼感和反對感。
米勒的第二論點就是電信通訊的發展極大地左右了受眾的意識形態,并且超越了政治的控制。米勒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電訊通訊果真如洪水猛獸一樣入侵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更重要的是,電子媒介可以給人們制造出一種現實的幻境。當人們被包圍在電子媒介的身影之中時,人們如同全面補充營養一樣,維生素A、B、C、D,鈣鐵鋅,各種訊息飛速地傳播到人們的視野里,可怕的是,這些訊息都是在電子媒介進行了一種“無意識”的篩選、凈化處理之后得到的,就像看似全面的人體所需營養,但是都經過藥廠加工處理,失去了從天然果蔬攝取的本真,很可能在人體內產生異化。而電子媒介的這種過濾加工,就是米勒所憂慮的給受眾一個虛幻的真實。當電子媒體鋪天蓋地地宣傳強調一種思維、一種理念、一種現象、一種模式之后,受眾會自動地認為自己所處的社會現實即是如此一種,于是會改變自己之前的本來豐富多樣的意識而去跟隨媒體出示的模范,這就是一種米勒所擔心的“意識形態的控制”。并且,他站在政治統治的立場上看,認為這種現狀對政治的控制也是一個威脅。所以,他說電信通訊對于人們的意識形態的控制超越了政治的能力。米勒的第三個論點就是電信通訊的發展消解了文學、哲學、精神分析、情書等的意義。這點的確是值得集中關注的問題。電子通訊的快速、方便、廣泛、互動是它的優勢,同時又是它的劣勢。米勒在文中強調電子媒介使一切都變成訊息,電子媒介的運作就是所有這些信息的制作、存儲、發送和檢索。他舉了個例子說亨利·詹姆斯的小說在網絡上可以搜得到,但是,其他很多文學作品卻被遺忘在書本里隨著印刷品的失落而失落。不過,我卻覺得這正好可以作為一個可以反駁他的例子。而米勒說的那些他沒有在網絡上找到的著作,正如他所說,還是屬于“這個正在迅速走向衰落的、在印刷機統治下的歷史時代”。那么,我們不否認在網絡上是有大量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都找不到的狀況,但是,我們肯定電子媒介的合理性的同時卻絕對沒有否認印刷品存在的合理性。網絡畢竟不是萬國圖書博物館,它沒有可能也沒有義務要存儲世界上所有的優秀文學財產,被網絡等電子媒介遺漏了的重要訊息,當然可以去從印刷品——書籍中找到歸宿。這就是電子媒介和印刷品應該同時存在的有力例證。因為,人類并沒有發展到可以完全用電子媒介代替印刷品的程度,也不用退化到完全用印刷品而摒棄電子媒介的程度,套用一句俗語是“不管白貓黑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論文關鍵詞:檔案圖書特征
論文摘要:檔案與圖書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兩者雖然有親緣關系,但在形成來源、內容主體、目的用途以及載體形式、文本留存上存在的一些差異和相同點,認識這些差異與相同點,對于從事圖書檔案管理的人員為必要的。
0引言
檔案與圖書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我國古代,圖書也是檔案,它們有著“同親共祖”的親緣關系,有著共同的“起跑點”:結繩—刻契—甲骨文—銅器銘文—簡冊—刻版印刷。在《史記》中,“圖書”“圖籍”實質上指的是地圖、法令、戶籍等檔案資料。可見,在漢代以前,圖書與檔案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年代愈上溯,兩者的差別愈小。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發達,圖書與檔案的界限逐漸分明,紙張的制造與普遍使用,印刷述的發明與應用,為這種分離提供了物質和技術條件,加之圖書與檔案本身數量的大量累積,也促使人們根據不同特點開展工作,我國自唐宋至清,完成了圖書館工作和檔案工作的分化過程。然而,迄今為止,圖書與檔案各自的本質屬性是什么仍眾說紛紜,本人不揣谫陋,試對圖書與檔案的異同談一點個人認識。
1圖書與檔案的不同點大致有四
其一、從形式來源看,兩者有別。雖然,圖書與檔案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但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由過去作為執行傳達意圖的工具而使用的文化轉化而來),是隨著工作活動的客觀需要而形成的歷史記錄,是人們進行社會實踐的自然產物,而不是事后另行編寫的。下至地理,中及人事,無所不包,是一種豐富而廣泛的信息源。圖書的形成來源不具有直接和原始性,作為供人閱讀的出版物,它必須經過整理編輯、印刷出版,凡是未經人腦加工的原始信息,即使已貯存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都不能視為圖書。往往先有檔案,后有圖書。比如說,文書檔案、文告契約、書信賬目之類,都不能算作圖書,這類非圖書要轉變為可供人們閱讀的出版物一圖書,必須經過編輯整理、印刷出版。其二、從內容主體看,兩者有別。檔案和圖書雖然都是知識載體,但各自記載的知識主體卻分屬于不同知識層次。檔案所記錄的知識主體是屬于未進入科學知識體系的低層次的前系知識。它不是提供科學知識的出版物,而是把原本屬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組成部分的文件材料,按其歷史聯第加以匯集,整理并進行知識性加工的產物,它不但記錄了事物的結果,而且記錄了事物的具體發生和發展過程,它所記錄的內容側重于具體事物,成為具體的客觀事物的原始記錄。圖書的內容側重于綜合性的人類科學知識,是高層次的系統知識。我們不排除圖書記錄有前系統知識的可能,但作為主流它記載的是科學知識,圖書的這種知識屬性是由人類社會活動的需要和經濟因素所決定的。出版業作為一種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另外,圖書還是人類記錄和傳統思想感情的工具,人們用文字、美術、音樂等形式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記錄在圖書中。其三、從目的用途看,兩者有別。檔案的作用和目的是以備查考。人們在各種社會活動中,需要查考過去的工作和生產情況,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繼承已有的成果,那么檔案就是作為事物發展的客觀憑證而保管的。俗話說“空口無憑,立字為證”,“口為空,字為宗”,這個“字”往往就是指的文書。即檔案。檔案作為完成現行效用保存下來的文字、圖表、聲象等固定信息,是原始記載,是第一手資料,能使人、物、事的歷史原貌重現,為人們提供最真實的依據,具有最可靠的憑證性和科學研究價值。圖書是以人閱讀、傳播知識為目的的,它是一種特定的而又是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從簡單的圖書形式到現代圖書形式的發展歷史無不證明了這一點。人類有了知識必須記錄下來以便于傳播開去,圖書是一種適當形式,光有記錄沒有傳播的目的,是不能算作嚴格意義的圖書的。但圖書因不具有“歷史記錄”和“直接記錄”的屬性,不能像檔案那樣作為歷史憑證,只能作為參考。其四、從載體形式、文本留存看,兩者也不盡相同。圖書與檔案的物質載體,在古代大體相同,龜甲、獸骨、金、石、帛、竹、木、玉、紙等,在現代則略有變化,影片、錄音可以是檔案載體,但無法作為圖書的載體。檔案的文本留存,注重原本、原稿,而且往往只有一份,這也是檔案珍貴的原因之一。檔案的留存只能是特定機關、社團、企業和個人,不進入銷售渠道。圖書除因年代久遠出現孤本之外,一般通過批量印刷,同一文本有相當的數量。圖書通過購買和贈送,得以在眾多的所有者(各類圖書館和個人)手中留存。
論文關鍵詞:檔案圖書特征
論文摘要:檔案與圖書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兩者雖然有親緣關系,但在形成來源、內容主體、目的用途以及載體形式、文本留存上存在的一些差異和相同點,認識這些差異與相同點,對于從事圖書檔案管理的人員為必要的。
0引言
檔案與圖書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我國古代,圖書也是檔案,它們有著“同親共祖”的親緣關系,有著共同的“起跑點”:結繩—刻契—甲骨文—銅器銘文—簡冊—刻版印刷。在《史記》中,“圖書”“圖籍”實質上指的是地圖、法令、戶籍等檔案資料。可見,在漢代以前,圖書與檔案的界限是不清楚的,年代愈上溯,兩者的差別愈小。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的發達,圖書與檔案的界限逐漸分明,紙張的制造與普遍使用,印刷述的發明與應用,為這種分離提供了物質和技術條件,加之圖書與檔案本身數量的大量累積,也促使人們根據不同特點開展工作,我國自唐宋至清,完成了圖書館工作和檔案工作的分化過程。然而,迄今為止,圖書與檔案各自的本質屬性是什么仍眾說紛紜,本人不揣谫陋,試對圖書與檔案的異同談一點個人認識。
1圖書與檔案的不同點大致有四
其一、從形式來源看,兩者有別。雖然,圖書與檔案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但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由過去作為執行傳達意圖的工具而使用的文化轉化而來),是隨著工作活動的客觀需要而形成的歷史記錄,是人們進行社會實踐的自然產物,而不是事后另行編寫的。下至地理,中及人事,無所不包,是一種豐富而廣泛的信息源。圖書的形成來源不具有直接和原始性,作為供人閱讀的出版物,它必須經過整理編輯、印刷出版,凡是未經人腦加工的原始信息,即使已貯存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都不能視為圖書。往往先有檔案,后有圖書。比如說,文書檔案、文告契約、書信賬目之類,都不能算作圖書,這類非圖書要轉變為可供人們閱讀的出版物一圖書,必須經過編輯整理、印刷出版。其二、從內容主體看,兩者有別。檔案和圖書雖然都是知識載體,但各自記載的知識主體卻分屬于不同知識層次。檔案所記錄的知識主體是屬于未進入科學知識體系的低層次的前系知識。它不是提供科學知識的出版物,而是把原本屬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組成部分的文件材料,按其歷史聯第加以匯集,整理并進行知識性加工的產物,它不但記錄了事物的結果,而且記錄了事物的具體發生和發展過程,它所記錄的內容側重于具體事物,成為具體的客觀事物的原始記錄。圖書的內容側重于綜合性的人類科學知識,是高層次的系統知識。我們不排除圖書記錄有前系統知識的可能,但作為主流它記載的是科學知識,圖書的這種知識屬性是由人類社會活動的需要和經濟因素所決定的。出版業作為一種比較系統、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另外,圖書還是人類記錄和傳統思想感情的工具,人們用文字、美術、音樂等形式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記錄在圖書中。其三、從目的用途看,兩者有別。檔案的作用和目的是以備查考。人們在各種社會活動中,需要查考過去的工作和生產情況,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繼承已有的成果,那么檔案就是作為事物發展的客觀憑證而保管的。俗話說“空口無憑,立字為證”,“口為空,字為宗”,這個“字”往往就是指的文書。即檔案。檔案作為完成現行效用保存下來的文字、圖表、聲象等固定信息,是原始記載,是第一手資料,能使人、物、事的歷史原貌重現,為人們提供最真實的依據,具有最可靠的憑證性和科學研究價值。圖書是以人閱讀、傳播知識為目的的,它是一種特定的而又是不斷發展著的知識傳播工具,從簡單的圖書形式到現代圖書形式的發展歷史無不證明了這一點。人類有了知識必須記錄下來以便于傳播開去,圖書是一種適當形式,光有記錄沒有傳播的目的,是不能算作嚴格意義的圖書的。但圖書因不具有“歷史記錄”和“直接記錄”的屬性,不能像檔案那樣作為歷史憑證,只能作為參考。其四、從載體形式、文本留存看,兩者也不盡相同。圖書與檔案的物質載體,在古代大體相同,龜甲、獸骨、金、石、帛、竹、木、玉、紙等,在現代則略有變化,影片、錄音可以是檔案載體,但無法作為圖書的載體。檔案的文本留存,注重原本、原稿,而且往往只有一份,這也是檔案珍貴的原因之一。檔案的留存只能是特定機關、社團、企業和個人,不進入銷售渠道。圖書除因年代久遠出現孤本之外,一般通過批量印刷,同一文本有相當的數量。圖書通過購買和贈送,得以在眾多的所有者(各類圖書館和個人)手中留存。2圖書與檔案的相同點大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