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學習感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遺傳學課程是在應用生命科學的知識和技術對人類長久以來的演變遺傳和信息變異的深入研究。它是生命科學院學生所學比較難的一門課程。作為一名遺傳學教師深感要講好這門課,使學生不感覺到高中知識的重復是非常困難的。這次非常有幸參加了這次培訓,使我對遺傳學感悟更深一層,無論從理論教學,還是實驗教學,對二者的關系以及尺度的把握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喬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渾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踐知識,無不給我樹立了典范,學習的楷模,也給我們的職業發展規劃上指明了道路。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感覺到要想講好遺傳學這門課,不僅僅是掌握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就可以了,要時刻留心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例如喬老師把很簡單的血型判斷和標記結合起來變成了經典的遺傳知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牢固掌握了血型的遺傳知識,真是一舉兩得,讓我感觸頗深。還有喬老師從摩梭女的民族歸屬講到核基因替換的理論,以及親子鑒定中的理論知識和案犯的判斷等等都讓我感覺到喬老師的豐富的實踐知識和幽默風趣,讓我明白要想講好遺傳學這門課,必須要處處留心,用喬老師的一句話就是“身邊處處有遺傳”。
現在很多學生都重視分子遺傳學而輕普通遺傳學,通過這次學習讓我感覺到遺傳學的魅力。很多學校在講連鎖遺傳時都是按部就班的講連鎖遺傳規律,這樣的內容很死板。而喬老師的講解把分子標記融入其中,不僅豐富了連鎖遺傳規律的知識,也讓人耳目一新。給老師們一個提示,我們可以把分子遺傳學的一部分知識和普通遺傳學的知識有機的聯系起來,讓學生感覺到普通遺傳學不僅僅是遺傳的三大規律,還有更深的內涵,同時也讓學生能更容易的去理解分子遺傳學,而不是覺得兩者是分開的。普通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之間的橋梁搭建是需要老師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
遺傳學是一門古老而又新穎的一門課程,想在有限的學時內講好這門課,不僅需要老師深厚的遺傳專業功底,同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也是很重要的。教學設計根據授課對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知識體系的構架,將教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大綱。遺傳學體系構建應該遵循一些原則:1凸顯以基因為主線的遺傳學學科特色;2具有覆蓋較全面的遺傳學知識系統;3注重經典遺傳學與學科進展的內容銜接;4具有獨立教學思想的章節順序編排;5規避交叉學科與課程的內容重疊;6滿足教學目標的適當信息量。并且在參考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可以進行內容的弱化和刪減、拓展和加強以及改進。教材可以合理組織,靈活取舍。
遺傳學骨干教師網絡培訓即將結束,把自己的感想送給大家,作為共勉吧。學習遺傳學也要經過讀書的三個境界,這就是立下志向,探尋真知——勤奮刻苦,百折不回——豁然開朗,進入佳境。
網絡上曾經流行這樣一個小笑話:小時候,老師告訴我:人的體內都有一個勤奮小人和一個懶惰小人。當你猶豫不決時,他們就會打架。小學時勤奮小人經常把懶惰小人打得落花流水,初中時就打成平手了,到高中時就是懶惰小人經常獲勝了。可是到了大學,我忽然發現他們不打架了,原來勤奮小人被打死了!
在開展學習責任主題教育活動的時候,我突然感覺責任和能力可以套用一下:人的體內都有一個責任小人和一個能力小人。他們幾乎是天天打架。小時候,責任小人經常把能力小人打的落花流水,中學時打成平手了,到了大學時能力小人就經常獲勝了。可是工作了,我發現他們不打架了,原來已經兩敗俱傷了。
我認為,責任能力一樣的重要,但如果讓我給他們排個順序的話,當然,責任略勝能力一籌。
責任感是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責任”和“責任感”有著本質的區別,責任是人分內應做之事,還需要一定的組織、制度或者機制促使人盡力做好,故“責任”有被動的屬性,而責任感是一種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狀態。責任感是一種精神,是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其范圍要比表示情緒和感情狀態的“心情”一詞廣泛得多,能夠涵蓋“責任感”的豐富內涵。由此,讓我想到在學習活動時,黃委員講到的一個故事。她說以前單位有個老師,自己每天按時上下班——當然,這是一種責任,可是這位老師覺得這樣不夠,于是經常差別的老師,看人家是不是遲到早退,不光查自己辦公室,還查別的辦公室,最后查到校長的頭上。這樣的老師在我們看來多少有些可笑,這是責任過了頭的體現,一種扭曲了的責任感。無論是在學校還在在社會,在實施或者總結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說“我們要建立健全責任機制”,這個機制,其實也是要培養我們的責任感。
工作中沒有能力是絕對不行的,實際操作能力是檢驗我們理論學習的唯一標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公務員考試,我一個同學進了面試,去南京進行面試培訓,同期有一個同學小a。此人是一個責任心、責任感超強的人。他的口頭禪是“國家怎么不給我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呢?”小a曾經多次參加過安徽省考、國考、省考,幾乎都可以進面試,但是全被刷下來。省考面試結束,發了短信過來,說“我想死!”他再次被刷下來。同學勸了很久,終于讓他重新振作,他說,我還要繼續考公務員。小a口才很好,培訓時的模擬面試說的是滔滔不絕,同期沒人比的上,但是全部都是理論,幾乎涉及不到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一個人工作能力的體現。
責任與能力,二者相輔相成。“三多精神“常被人提起,我們看到最多的是他的責任:他苦守五班,為鋼七連而奮斗、為a大隊而戰,很少人提到他的能力。為了使自己配得上鋼七連和a大隊,他可以說是日夜鍛煉,不斷提高自己的本領,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拖他人后腿。由此可見,責任與能力是并肩而行。經常有人說“這不歸我管”、“我盡力而為吧”等被別人批評,說責任面前沒有借口。但是我們也要弄清楚這是不是我們應負的責任。古語有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別人的工作我們也只是幫忙而已,盡我們的道德責任去幫忙,如果他人把挑子都撂給了你,你還有那份責任心么?當然,對自己的工作,我們責無旁貸,沒有任何借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門綜合與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作業的設計應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我區近年來對語文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嘗試,著眼于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致力于活動性、實踐性作業設計研究,以期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一、口頭型作業
“口頭型作業”著眼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注重表達,以提高學生的言語素質,還語文教學姓“語”的本色。
1.朗讀,背誦。這是我國語文“厚積”的傳統經驗,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還課堂瑯瑯讀書聲”是近幾年小學語文教改的呼聲之一。布置作業時,教師從課本中和課外讀物中選擇優美、精彩的語句、片段或全文,讓學生將其讀對,讀順,讀好,熟讀,背誦,利用每天晨讀時間,進行練習,當眾背誦,并加以評析。將課標中推薦的優秀詩文分解到各個階段引導學生誦讀并養成誦讀的習慣。
2.講故事,演講。小學課文故事性強的內容很多,學完后布置講故事,在復述的基礎上進行擴編,創意,加上手勢,配上音樂,講給老師、同學、家長聽;演講側重于學生學有所思,有所感,以見聞為主要內容進行演講,我口說我心。課后布置注意身邊的事,每節課前二分鐘演講,促使學生觀察、思考、搜集、整理。
3.讀書匯報。要提高閱讀能力,只讀課文是不夠的,必須加強課外閱讀。教師布置閱讀題目,讓學生課后查閱,去讀書、讀報,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讀書匯報,匯報題目,談談內容,說說想法皆可。
昨日,全程收看了總理在“兩會”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溫總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報告,情真意切、求真務實,在各項工作取得巨大成績面前,沒有回避問題,直面矛盾,讓人倍受鼓舞、信心百倍。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我國經濟仍保持了快速穩定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并且涌現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從核電開發利用到轉基因技術,從軍工科技實力到航天科技發展等等,成績舉世矚目;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經初步形成,教育資金投入大幅提高,貧困人口逐年減少。總理的報告高瞻遠矚、深入淺出、意味深長,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勾勒出新的藍圖,讓民眾對更和諧的社會、更美好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憧憬。
研讀通篇報告,最大的亮點是對國內民生問題的闡述和解讀上,針對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切身利益問題,提出了一項項改善民生、惠及百姓的措施。報告的字里行間充滿著黨中央、國務院對解決好民生問題的堅定信心,洋溢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百姓的殷勤關懷。一張新的改善民生“清單”清晰的展現的公眾面前。
免費“清單”
在公共服務方面免費政策讓人耳目一新:例如,去年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基礎上,從今年秋季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公益性質的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將全部免費開放。
保障“清單”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百姓應該享有的基本生活保障,這次在政府報告中也著重提出:加大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切實解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難;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及時完善、落實低收入人群補助辦法,加大補貼力度,確保他們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提高職工工資水平,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
參加了中國名師大會的學習與培訓,前幾天。收獲頗多,感悟頗深。現總結和回報如下。
一、對抓素質教育的新認識。
由過去學生有沒有學上的問題發展到要上好學的問題;不僅重視課堂教學,當前素質教育進入了新階段。也要重視課外活動,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繼續抓硬件的同時,要抓好軟件,軟件更重要,要提高軟實力。要高質量、高標準抓好素質教育、均衡教育。
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好的教師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1教師隊伍的建設。更重要的提高其綜合素質,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要成為自來水和長流水,更重要的要教會學生自己找水。教學中,要處理好“圈養”與“散養”關系,圈養為主,散養為輔即課內打基礎,課外適當拓展。文化知識寄希望于課堂,素質寄希望于活動,學習時間與學習時間并非成正比。對于知識的傳授,平庸的老師在敘述,較好的老師在講解,優秀的老師在示范,偉大的老師在啟發。因此,每一個老師要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讓每一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潛能。
加強修養,2刻苦學習。提高育人的本領。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要增加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要提高師德魅力、知識魅力和語言魅力。要學會欣賞學生,不僅要欣賞學生的優點,也要欣賞可愛的缺點。要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加強管理。要全員家訪,3加強班主任隊伍的建設。制定條例。要多次多種形式的家訪。班主任要有六種能力,創建班級集體的能力,組織好班級活動的能力,個別思想工作的能力,為家庭教育指導的能力,要有學習提高的能力,要有創新的能力。班主任要有“五鏡”意識。一是望遠鏡,要面向學生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