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小學家校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美國學校心理學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現已形成相當完備的學校心理學服務體系,擁有系統化的服務機制,多樣化的服務內容。美國學校心理學服務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學校心理學服務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啟示。
〔關鍵詞〕美國學校心理學;學校心理學服務;專業實踐
一、《專業實踐》的框架與內容
《專業實踐》中介紹的十個學校心理學實踐領域是高度相關的(見圖1),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對學校心理學實踐領域進行審視,涵蓋了學校心理學服務的各個方面,其具體內容如下[3]:
圖1全面和綜合的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
(一)滲透于學校心理學服務所有方面的實踐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小學的各個科目需要融入德育。小學數學融入德育是當下教育環境的趨勢,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德育,能夠確保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從目前小學階段數學融入德育的現狀入手,分析了小學階段數學德育的原則,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策略。人們在成年之前,有一半的時間在學校接受教育。而學校中大部分的時間又都在課堂上,做好課堂中的德育,就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在小學的教育中,所有的科目中都有德育,但這些德育在各個學科中有的是顯性,有的是隱性,教師要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在具體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傳統應試教育在現在的教育中仍舊發揮著影響力,有的小學數學教師重視分數,忽視了學生的德育,在具體教學中沒有落實德育,也沒有深入挖掘數學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造成了數學教學中德育的缺失。
一、小學階段數學教學中德育的現狀
(一)數學教材德育元素挖掘不足。小學階段的數學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德育元素,如課本每個章節后的練習題、例題等,都包含了學習觀、唯物辯證、科學、愛國教育元素,但有的教師沒有關注這些元素,也沒有加以利用。另外,有的教師僅對顯性的德育素材進行利用,沒有挖掘隱性德育素材,主要是因為教師要關注數學的教學進度、效果、效率等教學目的,以傳授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為主,很少關注德育。
(二)不符合小學生認知。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偏小,邏輯能力、認知能力都比較弱,無法充分了解某些德育內容,有的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德育內容沒有參考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最終導致德育效果低下。
(三)學生習慣培養不足。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時,要先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行為習慣。這些習慣是教師進行德育的基礎,也會影響學生未來的行為和人生。
二、小學階段數學德育原則
內容提要: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在政府支持、制度創新、評價機制,師資培訓等方面,積累了一些先進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借鑒和啟迪作用。
關鍵詞:教育科研;中小學;經驗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引領教師參加教育研究,推動“科研興校”,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課改,呼喚研究型教師和研究型學校的涌現,中小學如何開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討的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研究的改革經驗,可以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倡導教師參加科研
20世紀初,歐美國家的“教育科學化運動”(theMovementinEducationScience)促使教師開始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育問題,人們也逐漸重視教師的科研能力,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斯騰豪斯呼吁“教師成為研究者”以后,美國教育界對教師的職能重新加以確定,認為教師不僅是知識“搬運工”,更重要的是最偉大的理論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賀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溫(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幫助中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策略”,引導教師觀察和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變化,及時獲取學生和家長的反饋意見,改善教學效果。這項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發展成為“計劃——行動——觀察——評價——再計劃……”的教育行動模式,積極推動中小學教師參加教育研究,這種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學流傳開來。后來,歐美國家的教育管理者認識到,中小學教師應該在教育學術界的引領下從事研究,教育研究也應該從大學、實驗室轉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區中去。
1985年,由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制定的《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該計劃希望從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時,能使美國科技教育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確保美國科技超級大國的地位,這項計劃覆蓋全美范圍內的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的科學教育改革,“它是美國進行科學教育改革的主要項目,也是一個最早由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和中小學家長共同參與的校改項目。”作為實施該計劃的一個措施,美國科學家委員會編著了《科學普及資源》(ResourceforScienceLiteracy)、《科學普及設計》(DesignforScienceLiteracy)等教材,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指導教師專業發展和進行課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國通過了35年來聯邦政府教育政策最為重大的改革:《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與此相應;美國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戰略目標(Objevtives),其中戰略目標二規定,“支持教師在基于研究的教學工作中獲得專業發展”、“關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學實踐”、“為新教師開展基于研究的引導和咨詢項目”。20世紀70年代,日本教育界針對中小學教學方法的死板,教師滿足單純的傳授書本知識,忽視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學重視教育研究。為此,日本《教育公務員特別法》明確規定:“教育公務員為完成其職責,必須不斷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養”。200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國民會議”通過2l世紀教育新生計劃,強調“加強對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師的嚴格管理(使之離開講壇)”。英國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對教師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規定合格的教師必須“參與或完成制定的教學研究項目或培訓課程。”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長M.N.康達科夫也認為,千百萬中小學教師是補充教育家和學者隊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是整個教育科學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俄羅斯聯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羅斯聯邦教育發展綱要》,中,要求政府加強對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的鼓勵和支持,提高俄羅斯國民教育系統的國際威望。
一、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紀50年代以后,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趨向于規范化、制度化,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組織體系和保障機制,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開展得有條不紊。英、美國家中小學設立學科教學研究室、法國成立中小學教學研究委員會,學校為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提供經費、人員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學成立單科性質的研究會,鼓勵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學科開發、開展教學實驗等等,探討教學、學校發展的問題。此外,中小學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成立各種教育領域的研究組織,諸如成立學生生活指導研究委員會、現代化教學手段研究小組之類,教師分工研究課題,共同發表成果,日本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成果納入教師考核和評價體系中,進一步刺激教師教育科研的積極性。
前蘇聯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也頗具特色,前蘇聯教育科研管理機構主要是校務委員會和教學方法委員會,《蘇聯普通教育學校暫行條例》強調中小學教育研究管理的規范化,“為了發展和完善教育過程,提高教師和指導者的職業能力和創造能力,學校應當成立教學法委員會,教學法委員會的職能之一是組織人員進修,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推廣先進經驗。”另一方面,校務委員會必須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責,“支持社會完善和發展青年教學和教育的主動精神、教師的創造性探索和實驗性工作;確定學校與科研機構、生產單位、合作社組織、自愿協會、創造協會以及國家和社會其他機構的合作途徑,以便為學生多方面發展和教師的創造性工作創造必要的條件。”20世紀90年代以后,俄羅斯聯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羅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構想,進一步加強普通教育系統中教育機構與團體的科研、實驗、設計管理與協調的機制,“落實普通教育系統中教育與科研工作方面的國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國國會審議通過,克林頓總統簽署和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其中第九條規定教育部設立“教育研究和改進辦公室”,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廣和資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訓項目,提高大多數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使之達到全國教育目標。另外,美國許多州、學區和學校建立獨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機構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會,在學區和學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學校理事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學校理事會的職責是加強教師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學教師參加課程開發、設計的能力。此外,還承擔師資培訓、教育經費預算和學校改革等重大問題。
歐美國家非常注重校長對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領導作用,德國認為校長必須是教育與教學專家。英國規定中學校長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引領教師參與課程編制、教學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國教育學者珊娜·斯蒂格鮑爾將美國中小學校長的職責歸結為三條:一是確定學校目標;二是組織教學工作,“即對教學提出要求,制定目標、研究方法,保證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三是領導改革,校長要學習如何創新,吸取對改革的意見,與教師合作開展校改實驗,預測教師需求,給予教師滿足。在《美國教育部——2002-2007年戰略規劃》中,教育部將通過ESEA的TileII項目,鼓勵發展創造性培訓模式,提高中學校長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現任校長的專業發展。
校長在學校管理和改革發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中小學校長在學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發揮示范和引領的作用,恰如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興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世紀之交,各國都在考慮未來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在這個大背景下,國際教育出現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新現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許多國家高度重視科學教育;科學界人士直接參與基礎教育改革;課程與教材改革熱潮再度興起;以開發智能為目標的教學方法改革也方興未艾;運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過程的趨勢日益加強。
高度重視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即傳授科學、數學和技術,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承擔起社會發展的責任,因此,也被稱為科學文化的教育。近年來,國際社會日益重視科學教育,出現政府直接干預科學教育、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系統改革科學教育、促進國際合作的全方位加強科學教育的局面。
以色列教育部長魯賓斯坦最近訪華時,向我們推薦的唯一文獻是以色列政府發展科學教育的綱領:《明天:1998》。這個綱領指出,科學與技術知識是當今最重要的財富。科學教育是國家發展科學事業基礎結構的核心。這個綱領對以色列全面改革數學、自然科學和技術教育提出具體規劃。這個綱領現已執行3年,并將于1998年,即以色列建國50周年,以其全面實施,作為祖國的生日獻禮。
美國政府甚至以國家政策聲明的方式,推動數學的研究與教育。1993年美國科學政策委員會聯邦政策議案分會草擬議案,旋即成為正式文件,題為《1994~1995年國家發展數學研究與教育政策聲明》。《聲明》指出,數學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模式,是許多學科領域發展的基礎。這就是說,數學的發展與普及意味著多種學科與技術將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聲明》對美國初等、大學本科以及研究生數學教育改革提出了原則性建議。
英國政府制定自己的科學教育政策為時較早。1988年,英國政府發表題為《5至16歲兒童科學教育政策》白皮書。這是英國歷史上首次提出國家科學教育政策。這個白皮書動員全社會關注兒童科學教育,一時在社會上形成興辦少年兒童科技博物館、舉辦科學活動周的熱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