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小學德育案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小學班主任德育案例—“壞“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和寬容
2001年9月10日,一束手疊花擺在教室的講桌上,花下壓著一封信:
李老師:您好,
這是世紀的第一個教師節,祝您節日快樂。三年的時光匆匆流逝,升入張窩中學后,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我更加懷念小學的老師,尤其是您,我讓您費心了,請您保重身體。我將努力學習,抱答師恩。短短信,誠摯的話語帶著淳樸的心意。仿佛又把我帶回到三年前。
那是一個細雨的上午,華旭小學落成,招來了一批新生,正值新生領書,教室里熱鬧異常,四十五個五年級的新生,驚喜的睜大了眼睛——我把一本本新書傳發給孩子們,看著他們手撫著一本本新書真是愛不釋手。“同學們好!新課本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工具,我們要珍惜它。回家以后,請爸爸、媽媽幫你們包上書皮,好不好?”
“咣”一聲,門外走進一個人來,同學們用詫異的目光盯著他,有的再小聲議論著什么,我一看,是一個留著小平頭,敞胸露懷的同學站在門口。我忙問:“你也是這班的同學吧,快進來!”他瞟了我一眼,抬腿向座位上走去這時我的目光被他走路的樣子鎖住了,呀,他的腿怎么一瘸一拐的!”不只我吃驚,在座的一部分同學也投來疑惑的目光。等他坐到位上進我連忙把多出來的那套書給他送了過去,他用左手接過書。回家把書皮包上好嗎?”我從來沒包過書皮”,他冷冷地說。
本文作者:邱芳婷作者單位:寧夏師范學院
以道德小故事為起點
在每次上課之前,由兩位同學每人講一個道德小故事。首先,可以調動學生德育學習的興趣。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喜歡聽故事,而通過這些道德故事也可以產生感悟和共鳴。其次,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因為我們的學生是未來的小學教師,要求有較高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講故事的能力,這恰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再次,有利于學生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為了避免重復性,一個班幾十個同學所搜集的道德小故事在形式、內容、時間上都有差異,有些是關于孝的故事(大部分是古代的);有些是最近發生的道德事件;有些是從文獻當中來的。有不少同學在講完故事之后還會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這無形中會使學生在自我道德認知方面有更深的領會和感悟。最后,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看待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引發對道德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討論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法
1.通過討論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目前很多課程的開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雖然講授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如在較短時間內可以向一個班級的同學系統傳授大量的間接知識,且對教師來說也更易掌握。但也有個明顯的缺點,就是容易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學生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培養。而對于大學生來說,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討論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都有機會表達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和看法。2.通過討論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討論前,建議全班同學按每組6-7個成員進行自由組合,雖說在討論結束后只有一個同學總結發言,但是這個發言是小組所有成員的智慧結晶,即使會有激烈的爭論,但最終會達成一致,不僅能讓學生審視自己的觀點,也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3.通過討論學習,鍛煉學生理解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在討論結束后,要就相關問題總結發言,就需要對材料理解并進行抽象概括。由于長期以來,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接受結論學習的習慣,在解決問題和考試中只是用現成的知識來完成,所以客觀問題的解決和回答還較有優勢,一旦碰到主觀問題,特別是需要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問題就很困難,這也是我們的畢業生在參加各級各類考試過程中覺得題并不難,但卻考不了高分的一個主要原因。通過對材料的討論學習,小組同學思想的碰撞,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利于對材料的總結和概括。當然,討論學習還可以使學生涉獵書本之外的知識,拓寬視野。也有利于發言同學的材料組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加強案例教學
一、工作目標:
貫徹落實全市第十二次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市教育局制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施意見》以及《關于進一步加強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意見》,完善校本德育體系,推進道德素質培養行動——青少年道德教育工程。
二、工作重點:
以弘揚民族精神為核心,以“校本德育”研究、誠信教育、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班主任隊伍建設為重點,從學校、學生,特別是農民工子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針對不同學生的身心特點與需要,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弘揚民族精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教育部曾經明確提出“重點推進中學德育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銜接”目標,以保證德育教學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統一。但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德育教學銜接問題仍是制約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瓶頸”問題。因此,本文試從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模式方面著手探討銜接問題,以期能夠對思想政治課教學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一、大中小學德育培養的目標特點
(一)中小學:“個性”的潛意識培養中小學德育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個性”培養。
小學主要強調習慣與性格的培養;中學主要關注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個性”的培養需要經歷社會實踐的熏陶,特別是中小學生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要求以“潛意識”的培養方式為主。但中小學生尚處于“個性”培養的初始階段,要想養成自覺的、穩固的良好“個性”,絕對不能單靠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應關注個體的活動,通過實踐教化與知識的沐浴,使學生在“潛意識”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個性,這既符合個性的形成規律,也符合中小學生的特點。
(二)大學:“個人素質”的顯意識塑造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法制觀等都需要系統培養與定型。
高校德育教學培養目標著重強調綜合素養的提升,包括政治素養、理論素養、社會素養以及道德素養等的提升,實現“全人”的教育目標。很明顯,高校重在理論“灌輸”,通過有意識的理論“灌輸”,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全人”教育。大學生是經過多年知識與實踐熏陶而具備一定成熟“個性”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社會責任與使命需要有意識的理論教育,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與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力量,塑造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在特定目標的引導下,實現“全人”的培養理念,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特征,充分體現育人的主要功能。
思政課教學模式探討教育部曾經明確提出“重點推進中學德育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銜接”目標,以保證德育教學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統一。但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德育教學銜接問題仍是制約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瓶頸”問題。因此,本文試從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模式方面著手探討銜接問題,以期能夠對思想政治課教學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一、大中小學德育培養的目標特點
(一)中小學:“個性”的潛意識培養中小學德育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個性”培養。
小學主要強調習慣與性格的培養;中學主要關注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個性”的培養需要經歷社會實踐的熏陶,特別是中小學生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要求以“潛意識”的培養方式為主。但中小學生尚處于“個性”培養的初始階段,要想養成自覺的、穩固的良好“個性”,絕對不能單靠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應關注個體的活動,通過實踐教化與知識的沐浴,使學生在“潛意識”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個性,這既符合個性的形成規律,也符合中小學生的特點。
(二)大學:“個人素質”的顯意識塑造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法制觀等都需要系統培養與定型。
高校德育教學培養目標著重強調綜合素養的提升,包括政治素養、理論素養、社會素養以及道德素養等的提升,實現“全人”的教育目標。很明顯,高校重在理論“灌輸”,通過有意識的理論“灌輸”,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全人”教育。大學生是經過多年知識與實踐熏陶而具備一定成熟“個性”的特殊群體,他們的社會責任與使命需要有意識的理論教育,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建設與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力量,塑造未來社會的主力軍。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在特定目標的引導下,實現“全人”的培養理念,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特征,充分體現育人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