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孝文化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內涵
淺析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沿著“孝德”的邏輯而逐步展開的,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代帝王均較為推崇孝德,“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主張。儒家所提倡的一系列道德,構建的一套道德體系源遠流長,影響深遠,不光是對中國乃至對中國周邊鄰國一體的整個“儒家文化圈”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刻的,其中儒家孝文化中所倡導的孝德更是整個儒家道德的一個核心。對于“孝”,中國古代諸多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派的學者們紛紛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相關詮釋。《論語•為政》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不違禮)。”那么,什么是無違呢?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由此可見,孔子對孝有兩個標準,即對老人生前的無違和死后的無違。在孟子看來,“孝”主要指的是“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也就是說遵循孝德,就是要讓青壯年利用閑暇之日接受孝悌忠信的道德教育,在家里服侍父兄,在社會上事奉上司。東漢的許慎在其曠世著作《說文解字》中對“孝”是這樣解釋的:“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此外,《爾雅•釋義》中對于“孝”的釋義是“善父母為孝”。這也就是說,所謂孝,那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雙親,以一種善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同時在某種物質層面而言就是要將好的東西侍奉給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見,對于“孝”的釋義,諸多名人志士均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解讀,提出了他們各自的見解,尤其是以儒家學派的釋義較為深刻,更具代表性。儒家文化中的“孝”在具體釋義上,盡管看似紛繁復雜,但通過對其進行精心的梳理、歸納與概括:儒家孝文化中“孝”的基本內涵集中體現在兩個較為宏觀的層面也,也即是表現在物質層面中的“贍養父母”、“愛惜自己的身體”、“傳宗接代”等;表現在精神層面則是“敬愛父母”、“揚名顯親”、“葬祭以禮”。其中,在儒家孝文化看來,上述物質層面的孝與精神層面的孝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共同構成了儒家孝文化中的精華。具體而論,在物質層面遵循孝德,第一就是要“贍養父母”。孔子及孟子均認為,孝的首義那就是作為子女要侍奉自己的父母,盡量滿足父母日常吃穿等基本需求,奉養是孝德的一個重要核心。其二,作為子女,務必要做到“愛惜自己的身體”,這也是儒家孝德中的一條較為重要的原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儒家認為,子女的身體發膚屬于父母的遺體,不能使之受到毀壞和傷害。”再者就是“傳宗接代”也就是說儒家孝文化比較注重子女承孝道而繁衍后代的職責。“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離婁章句上》)。在儒家看來,子女盡孝有一條重要的職責那就是要繁衍后代,如果未能完成這條職責,讓父母的血脈中斷,那就是一種大不孝。對于精神層面的“孝”而言,首先就是要“敬愛父母”,所謂“敬愛父母”,在孔子看來,“生,事之以禮”絕不僅僅是應付差事和對老人物質生活的關心和滿足,更是要發自內心、關心和滿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層面真正做到敬愛父母、關心父母、孝順父母。第二,作為子女,也不能安于現狀而碌碌無為,要積極在事業上尋求發展與進步,做到“揚名顯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此處所言的“立身”,其實質上“不僅僅是為了自身,而是為了創一番功德業績,以顯父母之榮耀,光宗耀祖,其價值仍歸于‘孝’”。第三,在精神層面盡孝還體現在“葬祭以禮”。也即當父母去世時,作為子女要按照一定的禮節來安葬,而且要根據相關習俗與禮節進行祭祀等。
二、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
通過對儒家孝文化基本內涵的深度挖掘與初步分析,不難發現,儒家孝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澤被長遠。在當前形勢下,作為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者,不僅需要深入分析與認識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內涵,更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煉儒家孝文化的精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將儒家孝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同大學生德育工作緊密結合,注重發揮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具體而言,儒家孝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要價值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意識責任與擔當,歷來是中華文化傳統中所備受推崇的,也是各個時代對廣大青年的殷切寄托與深度期盼。責任與擔當內容豐富,語義深遠,有包括對人類的責任、對世界的責任,對民族與國家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等等,擔當亦如此。而儒家孝文化中所指的責任與擔當主要是對家庭負責、對父母負責、對自己負責。例如古代傳統儒家文化提倡的“詩書繼世長”“非耕即讀”等等重在教育子女要努力奮斗,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對家庭負責。對父母負責,則強調不但要讓父母能夠較為舒適地養老、主動贍養父母之外,還要讓父母心境安寧,盡量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操心,如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也是一種對父母負責的體現。而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正如所提到的“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可毀傷”,說明作為子女要珍惜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負責。當代在校大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等由于父母長期的嬌寵,他們中的少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對家庭責任淡薄,缺乏責任與擔當意識;對父母更是缺乏一定的責任,很少能夠做到為父母分憂,而對于自身更是放任自流,癡迷網游、熬夜等現象較為嚴重。大學生責任與擔當意識的實然狀態與應然狀態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也是大學德育工作的一個重點與難點。而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的引入則剛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通過儒家孝文化中相關責任意識的熏染,可以逐步幫助大學生樹立責任與擔當意識。同時,通過德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與幫助,大學生對儒家孝文化中的家庭責任、對父母的責任、對自身的責任可以進一步升華與轉化為對國家與民族的責任以及對社會的責任等,從而促使大學生真正、全面地增強責任與擔當意識。
一、孝與“愛敬之心”
孝是子女的感恩心理的自然流露。這種對于父母的“愛敬之心”是孝道的根本,而所有外在的孝道禮儀則都是使這種“愛敬之心”合理暢快地表達,因此孔子更為重視作為孝道根本的子女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孔子云: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無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女假如心中沒有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只是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需要,那樣與養狗養馬又有多大區別呢?《為政》篇又云:“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因為孝的根本是子女心中對于父母的“愛敬”,假如沒有了根本,子女無論怎么做,即使是天天讓父母吃山珍海味,住廣廈別墅,也不能稱為孝。子女與父母基于血緣親情的相親相愛,是人群大眾相親相愛的本源與始點,假如父母子女間都不相親相愛,又怎么奢望人群大眾能夠相親相愛呢?故《論語.學而》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始發處。人人皆有敬愛父母之心,循此本心,順此本性,擴而充之,由最親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絕不勉強。故中國傳統的社會與文化,建筑在孝的倫理上,從人類內發而自然的愛敬為起點,而擴展出去。《孝經·開章明義》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確實一語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國文化的根源與其非凡之處。
二、孝與“報親恩”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對父母的感恩心理。中國詩人在很早以前,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進行了熱情的謳歌,“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強烈體現了子女思報親恩的感恩心理。
首先,君子要正心、持善和謙謹。如《大學》:
“所謂修身在正心者,身有所忿怒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此所謂修身在正心”
正心是修身的發端,心正才能產生修養品性的愿望。君子修身的基礎就是從人的本性出發,不做逆于良心、悖于道德的事,同時也不因施加的外力而使正心的意志受到干擾,還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對于優秀品質的保有,一旦獲得便不輕易離身,否則,君子就感到羞恥。正如《檀弓》所說: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其中之一即是“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
善是人的品行中應保有的底色,做人行事莫不以善為根本。不管是個人獨處,還是公眾場合,君子始終對善堅守如一,即“君子敦善行而不怠”(《曲禮》)。“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乎獨也”(《中庸》)。
人的品行歷練到何種程度,唯平時表現更見清楚。慎獨是修身成敗的關鍵,是君子對于道德的高度自覺,也是對善的內在約束和根本要求,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君子都應把它作為道德要求去遵守。
論文關鍵詞:性;父權;封建文化;鬼神附體
論文摘要:在父權制占中心地位的舊中國,性對于田小娥來說,不僅意味著生殖能力,而且成了她在無所依傍的環境里謀取生存的手段。同時,在封建禮教吃人的背景下,田小娥的遭遇反映了農村婦女的卑微處境。她死后還魂寄身于鹿三,只是作為厲鬼虛幻的抗爭,這種抗爭最后也以失敗告終。田小娥作為人物形象其價值內涵不僅在于具有相對的完整性與自足性,而且還在于他充分體現了白嘉軒身上傳統文化的負面價值,與白嘉軒形成了映襯關系。
《白鹿原》中,陳忠實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朱先生、田小娥等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田小娥出生在田家什字一田秀才家庭,被嫁給將軍村一郭姓財東(清朝時的武舉)作小老婆。她與郭舉人的長工黑娃山相識相知開始,從此踏上了人生始料未及的坎坷而悲慘的歷程。在作品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中,田小娥以其獨特的性別特征、悲劇性的人生遭遇而具有代表舊中國婦女命運的典型意義。白嘉軒作為白鹿村族長,篤守仁義、忠誠質樸、剛毅堅強,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農民的典型代表。前者在性、封建文化、鬼神附體三方面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后者傳統文化人格的負面價值。
1、田小娥與性
性作為一種自然的生殖行為,隨著時代歷史的發展而具有社會歷史文化內涵。《詩經》云: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褐,載弄之瓦。這種揚男抑女的態度不只強調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同時也說明,男性的優越地位與女性的卑下并不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本性,而是人為的設置。男女兩性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最基本的關系,通過觀念的調整與制度的變革理應使其平穩和諧地發展。然而,在作品的男權中心社會里,男女的二元對立意味著男人代表正面價值,而田小娥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只能充當證明男性存在的價值工具與符號。
美麗、嫵媚的田小娥作為大財主郭舉人泄欲的機器與借以延年益壽的工具,在她身上凸現的是作為女性的性別特征。她無法忍受這種動物般的生活方式。因此,性格憨厚,身體強健的黑娃一旦出現在眼前,田小娥迫切希望跳出這一“連只狗都不如”的火坑,“哪怕討吃要喝”也不嫌棄。然而,私奔以失敗告終。違背貞操,不守婦道的田小娥,如“庭院里的一泡狗屎”一樣遭到家人與鄰里的唾罵。她與黑娃的結合原本是兩廂情愿,美滿自然的。但宗法制的族規不允許她進入宗祠拜親祭祖,而且讓她在白鹿原上沒有立錐之地。斗地主、分田地的農民運動戲劇般地暫時改變了農村貧富懸殊的面貌。經濟上極端貧困,思想上毫無判斷能力的田小娥在黑娃鼓動下當上了婦女主任。隨后,運動失敗后反革命力量的反攻倒算粉碎了她的美夢。波誘云詭的社會變幻令田小娥慌亂無措,無所適人。她在斗爭中遭受了皮肉的創痛,也從此失去了黑娃這一生活上的唯一依靠。田小娥繼被休回家之后第二次陷入了絕望的幻滅之中。要么死亡,要么墮落,在生活動蕩的狂飄中,如茅草般柔弱的田小娥毫無選擇的能力。為了救助丈夫,在空無所有的境地,她被逼出賣作為女人特有的性消費的載體一身體,屈從白鹿鎮保障所鄉約鹿子霖的淫威,這樣做有一個除了死而不得己的原因:她獲得了聊以茍活的生活來源。無疑,田小娥墮落了。使她滑向深淵并且導致死亡的是成為鹿子霖報復白嘉軒的工具,一鹿子霖與白嘉軒明爭暗斗的犧牲品。父權的中心統治地位無情地對女性從肉體到靈魂構成壓迫。“父權就是父親的權力,父權制指一種家庭一一社會的、意識形態的和政治的體系,在此體系中,男人通過強權和直接的壓迫,或通過儀式、傳統、法律、語言、習俗、禮儀、教育和勞動分工來決定婦女應起什么作用,同時把女性處置于男性的統轄之下……”。小說中,白嘉軒一生娶過七房女人依然引以為豪壯;鹿子霖滿村當干爸、逛窯子依然人前人后道貌岸然;黑娃睡人家女人、當土匪、依然可以當保安團營長,堂而皇之回原上祭祖;白孝文墮落潦倒至死亡的邊緣,依然可以作保安團營長、滋水縣縣長;鹿三用梭鏢殺死田小娥不用償命,依然干他的農活過他的日子。與此相對的是,鹿兆鵬媳婦守著活寡、患淫瘋病,為了不辱家風,卻慘死于父親手下;田小娥掙脫屈辱的羈絆追求個人幸福被認為千夫所指,萬人不齒的壞女人。她與鹿子霖設計懲罰三十歲仍打光棍的混混兒狗蛋,最終把自己送上了行刑柱,而行刑者卻是主謀鹿子霖。
1高職高專中文生對“古文”素養存在的部分問題
通過近幾年來對職業學院的中文專業生的古代文學學習情況以及作品的閱讀情況進行了調查。在認識該客場方面:有86%以上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很重要,61%的學生認為對以后的就業情況有實質性的作用,有72%的學生認為學習古代文學能提升內涵;至于學習古代文學的心理方面調查:有22%的學生對該課程感興趣,有71%的學生認為一般,有7%的學生感覺厭惡。在關于古代文學閱讀方面,有60%以上的學生總是閱讀教師推薦的文學,30%左右的學生并不是個人的愛好。其中在古典小說中《西游記》位居榜首,但是能將本書真正閱讀完的還不到34%;當問到學生們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作品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幾乎是從秦朝之后到現當代的作品,甚至還將蕭紅、郭敬明等搬了出來。根據調查的顯示,高職高專的中文專業學生只有對古文具有一定的興趣,他們才能意識到古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缺乏了自主性和積極性,加之對學生缺乏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不夠透徹,致使出現這樣的現狀。
大學生的文化底蘊關系到他們自身的人格構建以及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因此,高職高專學院要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提升學生的“古文”素養。
2如何培養學生的“古文”素養
2.1優化職教的方向
古代文學的文體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具有各自的藝術特質,針對高職高專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不僅要認知方向,還要正確的它的教學方向。一般的可將教材分為《詞》、《詩歌》、《賦》、《小說》、《戲曲》等,這樣分門別類的揭示了古代文學的總體特征及其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有助于學生深入的了解問題的特征。如以詩歌為例:先講詩歌的發展和流變,再將詩歌問題的美學特征,接著傳授古代詩歌的大體方向,最后再通過個案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教會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總而言之,要讓學生在學完之后,把無論對于哪種古代文學現象和作品都能掌握它們的基本方向和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