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文化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廉政文化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機結合體,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吉安特色的廉政文化體系,即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又要挖掘吉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通過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形成長效性的廉政文化建設格局。
一、以發展吉安經濟為目標,切實賦予廉政文化的時代特征
堅持黨風廉政建設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是廉政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志指出,反腐倡廉要面向全黨全社會。因此,廉政文化建設要以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社會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濃厚氛圍。與此同時,要大力倡導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平、公正、效率和誠信等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觀念、新道德,把吉安科技興市、工業強市、農業穩市、旅游旺市、依法治市的全面協調發展戰略寓于廉政文化建設之中。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形式上可以在《井岡山報》、《登攀》等報刊開展大宣傳和大討論、設立與吉安發展相結合的廉政公益廣告;也可以由紀檢監察與經濟行業主管部門聯合開展廉政文化建設,從價值觀念、法律法規和道德風尚等方面創作廉政文化,教育廣大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自警、自省、自勵,在經濟建設和全民創業中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以此擠壓腐敗的生存空間。
二、以傳播井岡山精神為導向,不斷豐富廉政文化的深刻內涵
井岡山精神是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培育出來的,其精神實質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信念的光輝。作為井岡山精神的發源地,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傳承和發展井岡山精神,在新時期反腐倡廉的斗爭中,尤其要教育廣大共產黨員堅定反腐斗爭必將勝利的信念,堅定廉潔自律、勤儉自強的信念;教育全市干部群眾要永遠銘記并一如既往地發揚艱苦奮斗的實干作風,不貪錢財,不謀私利。要把井岡山精神充實到廉政文化之中,在形式上開展有計劃、分層次地進行培訓,與此同時,大力開展廉政文化進社區、進機關、進家庭、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等活動。對單位“一把手”開展“廉一把手”教育,對領導干部家屬開展“廉內助”教育、對單位財務人員開展“廉管家”教育,在學校開展與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的廉政文化教育,在社區辦公顯眼處開辟“廉政一角”,在農村開展贈閱廉政書報活動,通過回顧井岡山革命歷史對廉政文化的審視,使人們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社會美感,進而使人們能分清善惡美丑,深刻地感受到腐敗即是丑惡、廉潔即是美好,在全社會營造艱苦奮斗、公正廉潔、克己奉公的濃厚氛圍。
三、以弘揚廬陵文化為載體,大力創新廉政文化的有效形式
根據區委《關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調研階段的實施方案》的統一部署,由我負責,區文廣局為牽頭單位,對包河區構建大文化體系工作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20**年工作的基本情況
20**年2月,為整合我區文化資源,構建包河區大文化體系,經區機構編制委員會研究,將原文化、廣電、體育、旅游等工作職能整合成立新的文化廣播電視局。一年來,文廣局完成了機構和人員整合,并圍繞構建大文化體系作了許多有關探索。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整合文化、廣播電視、旅游、體育等多部資源,以文化視角統籌安排各類元素相互滲透、融合,以事業和產業發展為手段,以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為方向,以建設文化名區為奮斗目標,打造以文化事業為統攬的、各項事業競相繁榮發展的大文化體系。
(一)不斷繁榮公共文化事業,提升文化的統籌力
一是區委提出打好“包公牌”、建設“文化名區”的戰略目標,作為具體執行部門,我們責無旁貸。一是以大規劃引領大發展。“文化名區”的建設是一個過程,如何保證這個過程不偏向、不離題、有特色、有內涵,至關重要。在區“文化名區”建設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我們依托中科大人文學院,與安徽省未來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共同合作編制《包河“文化名區”建設行動綱要》,將在對包河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現狀與國內外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走勢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包括發展理念、戰略框架和實施方案三個層面的整體設計,明確提出包河文化定位、目標、思路、任務,以及相應的制度、機制、流程設計和可操作行動方案。二是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精品創作推陳出新。春節團拜會、“春色濱湖”旅游節開幕式及文藝演出、“美麗的濱湖”及“感恩濱湖”大型文藝晚會、第四屆企退職工文化藝術節等主辦活動彰顯了包河特色;參與20**“舞動合肥”廣場舞蹈大賽、市紀委反腐倡廉專場文藝演出等活動均取得了較好名次,并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鄉村大舞臺、送戲到濱湖、農村數字電影放映、文藝進社區、建設農家書屋(省級1家、市級4家)、圖書進社區等活動大大豐富了基層文化活動,充實了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音樂舞蹈大講堂進社區、民營文化團體獲獎節目展演等活動提升了社區文化品位。三是文化產業總量擴張,漸顯特色。我們注重在引導中規范,在管理中服務。目前,全區擁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800余家,吸納從業人員3萬人左右,年產值近20億元,已成為包河區支柱產業之一,并初步形成了寧國路美食文化街、馬鞍山路演藝風情街、蕪湖路文藝與時尚特色街區。我們還按照區委“文化引領、因文招商”的要求,與安徽吧文化策源地“哈街”共同面向全國進行文化招商,全國200多家休閑文化企業精英匯聚包河,并當場簽約入駐7家。“哈街”必將成為包河文化的一面新旗幟,合肥文化的一大新地標。四是實行綜合執法,在規范中優化環境。20**年,大事多、要事多,文化市場監管任務繁重而艱巨。我們在抓好平時工作的同時,一是注重抓熱點,對百腦匯電子城、合工大電子城多次開展聯合行動,對政治類非法出版物、網吧接納未成年人、電子游戲機經營場所、校園周邊壞境整治、非法安裝衛星地面接收設施等重拳出擊,二是注重抓重點,“兩會”期間、奧運保障行動、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保障、電玩專項整治以及迎接中央文明辦及掃黃辦檢查,我們全力以赴,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三是加大文化保護傳承力度。大孔禮堂修復完畢,配套設施建設正向市政府申報,衛立煌故居修復已列入2009年計劃。全區現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個、市級4個、區級4個。5月份,國家文化部督查組來我區檢查非遺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二)不斷夯實廣電事業發展基礎,提升文化的保障力
一.存在的問題.現狀及原因
西部地區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現在面臨著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1.是貧困地區文化事業受經濟社會發展條件限制明顯,縣市大部分財政不能自給,文化事業經費嚴重短缺,民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一直難以得到很好發展,滿足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
2.是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保護和發展受到限制,影響文化傳承。
(一)傳統多樣的民族文化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隨著西部大開發的經濟重點向西轉移,中國加入WTO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孕育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生成環境也隨之變化,這意味著這種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獨特民族文化將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被商品化.庸俗化,各少數民族的價值取向被同化以及傳統的民族文化面臨退化的危險。
(二)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受到影響。現今,西部很多地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和農村建筑在舊城改造中遭到破壞或拆毀;現代化設施建設以占用毀壞古跡遺址為代價;不法分子以兜售文物為生;地區以開發民族特色旅游景區為名對傳統的文化景點等進行改裝。此外,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化以及一些民族語言文字的失傳等原因,一些民族文物古跡遭到破壞以致無法進行辨認。
各市(州)總工會、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局:
為貫徹落實*總書記“充分發揮工會‘大學校’作用”的重要指示,根據《工會法》、《公共文化體育實施條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1號),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工會工作的通知》(川辦發[*]12號)等有關精神,結合我省職工文化建設的實際需要,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各級工會組織興建或管理的文化宮俱樂部等地方工會文化活動陣地,是工會所屬的社團所有制并實行定額補貼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是工會聯系職工群眾橋梁和紐帶的載體,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職工精神文化利益需求的重要途徑,承擔著政治宣傳、文化活動、教育培訓、團隊建設等職能。
二、地方工會文化活動陣地必須堅持為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服務,為職工群眾服務,為推進工運事業服務的方向,堅持以公益性為主,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滿足職工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大力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具有時代特征和工會特色的先進文化,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帶動職工文化事業的整體發展,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三、各地要把地方工會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納入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根據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結構、環境條件以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的需要,統籌兼顧,優化配置,有關規費給予減免,并在選址、立項等方面給予支持。各級工會要建立職工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提高對開辦職工公益性文化活動項目以及新建職工文化活動陣地的支持力度。地方工會文化活動陣地,享有與地方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同等的城鎮公共公益文化事業單位待遇。
四、地震災區要結合災后重建規劃,加強地方工會文化活動陣地特別是重災縣(市、區)的工會文化活動陣地的建設和改造,積極爭取財政投入,同時要積極爭取對口支援和社會捐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文化發展理念,整合優勢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文化事業,構建與經濟社會協調、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文化發展新格局,為建設富裕、人文、生態、和諧新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動力、有力的輿論支持、良好的文化條件。
二、總體目標
到2012年底,按照政府主導、公益服務、體系完善、發展平衡、就近便利、惠及全民的原則,加強城鄉統籌,突出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隊伍建設,初步建成固定設施、流動設施與數字文化陣地相結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公共文化服務持續發展的保障機制初步形成,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相對充足,資金人才保障有力,廣大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對文化服務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三、重點任務
(一)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