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微生物遺傳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遺傳學是高等農業院校生物類專業所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對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育種及相關課程的基礎理論和生物分析技術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遺傳學教學優化方法,以期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率,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生物專業;遺傳學;高效教學方法
遺傳學是高等農業院校生物類專業一門專業基礎課,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育種及相關課程的理論基礎。通過本課程學習,要求學生掌握遺傳學的基本原理,掌握對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進行遺傳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術,為進一步學習遺傳學分支學科及相關專業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科學。隨著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遺傳學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具有知識面廣、內容繁雜和原理晦澀難懂等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難度較大。因此,在遺傳學教學過程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積極改進遺傳學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遺傳學的積極性。這對獲得理想的遺傳學教學效果,有效提高遺傳學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1結合專業特點,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遺傳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基因工程、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等領域的知識,內容廣泛、知識點多、綜合性強。遺傳學課程中的部分內容在前期的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中均有涉及。比如,遺傳學課程第三章遺傳物質的分子基礎,第八章基因的表達與調控中原核生物基因的表達與調控乳糖操縱元模型,在前期的生物化學課程中都已經涉及。如果在遺傳學教學過程中再花大量時間重復講授這些內容,學生會覺得課程缺乏新意從而影響學習興趣。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講授,若通過對學生提問進行回答的形式,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著重講解學生掌握較差的重點和難點,提高遺傳學教學效率。
2增設討論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自治區遺傳學會第六屆理事會于*年1月24日選舉產生以來,在中國科協、自治區科協、中國遺傳學會和掛靠單位*大學的支持下,學會的工作有了階段性的進展。現將第六屆遺傳學會的工作做一年度總結和新的*年年度計劃。如下:
一、學會*年度工作總結:
1、學會建設:
(1)、換屆工作及換屆大會
*遺傳學會第五屆理事換屆會議于*年1月24日在*大學隆重召開。來自全疆各地、州、市的61位遺傳學工作者出席了大會。自治區科協副主席賈合亞•伊斯坎德爾出席本次會議并致辭;*大學副校長海米提•依米提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并對*遺傳學會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具體的要求。中國遺傳學會、*大學、*植物學會、*維吾爾自治區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農業科學院、*維吾爾自治區動物學會、*塔塔爾文化研究會、*農學會、*棉花學會、*作物學會等11家單位和高校紛紛發來賀電。
會議選舉產生了*遺傳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由36名理事構成。隨后召開的六屆一次理事會,經到會理事無記名投票,選舉哈米提•哈凱莫夫、李雪源、吾甫爾•米吉提、蔡霞、阿不萊提•卡迪爾、艾爾肯•熱合曼、帕爾哈提•木鐵力甫、仇東輝、庫熱西•馬木提汗等9人組成*遺傳學會第六屆常務理事會。本次大會的召開對*遺傳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標志著*遺傳學會順利的完成了理事會的新老更替,補充了新鮮血液,本屆理事會成員的大輻年輕化,顯示了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一、培養目標
1、在業務上掌握植物營養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熟悉本專業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和發展方向,了解土壤學作物栽培學與遺傳學植物保護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在本學科能獨立從事研究教學和其它技術管理工作。治學態度嚴謹,協作精神良好。
2、在政治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良好,服從分配,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3、身體健康。
二、學習年限
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包括課程學習科學研究撰寫學位論文及實踐教育(指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和公益勞動)。其中課程學習時間為1~1、5年,其余為科學研究撰寫論文和論文答辯時間,考慮到植物營養學科的特點,三年中至少最好有一個完整生長季節進行科學實驗。課程學習不得少于30個學分,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和公益勞動等占3個學分。碩士生如要延長或縮短學習年限,由本人申請,經導師學科院(系)審查同意,報校長批準,但延長或縮短時間一般不超過1年。
縱觀近代生命科學的發展,19世紀的突出成就是細胞學說的提出和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20世紀則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遺傳密碼的破譯、遺傳工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創立等[1].這些里程碑式的成果帶領著生命科學開始從宏觀切入微觀、從細胞水平跨越至分子水平.此后,在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完成的“后基因組”時代,新的學科生長點不斷涌現,一系列新興生命科學領域和新興生物技術方向,如雨后春筍般紛至沓來[2].在這當中,病原微生物領域雖然僅僅是生物學領域的一個分支,但進入21世紀以來,其發展十分迅速、關注度也日益提升,已經成為生物學、醫學、農學乃至生物安全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純粹意義上的病原學(Etiology)一般是指專門研究人體疾病形成原因的學科,包括研究生理或心理方面醫學問題的形成因素,以及預防、診斷和治療途徑等,是醫學的一個基礎學科[3].而在這當中,病原微生物通常也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本文探討的范疇除了涉及病原因素之外,還包括微生物本身及其與動物(人體)、植物的相互關系,可以視為是廣義上的病原微生物學科(PathogenicMicrobiol-ogy)領域.
1人類與病原微生物的博弈
病原微生物一直與人類的發展史和科技史并存.由于病原微生物的變異和耐藥性問題,人在生老病死的過程當中,與病原微生物的博弈從未間歇.一方面,人類的發展歷程始終與瘟疫同行,如曾在世界各個地區出現的鼠疫、霍亂、流感、SARS肺炎疫情、埃博拉病毒疫情、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019病毒、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等[4~8].這些由病原微生物導致的生物安全事件,對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人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的也給農業、畜牧業等造成過巨大損失.另一方面,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成為人類利用的工具,為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檢測、耐藥性臨床測試、抗生素和藥物的生產、有害昆蟲的防治以及人體免疫系統的激活和發育等,提供重要的資源、思路和途徑.例如,基于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可采用高通量宏基因組檢測技術對樣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種群及其耐藥性進行檢測;還可結合多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其開展溯源研究,有助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病原微生物多樣性的起源和進化,為其流行監測、綜合防治等提供重要的信息資料和科學依據.當今,無論是合成生物學還是表觀遺傳學,無論是基因編輯技術還是傳統的基因沉默技術,無論是實驗用途還是醫學用途的細菌、真菌、病毒等基本生理小種,各類微生物仍然作為諸多研究領域的基礎工具和重要載體.由此可見,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亦敵亦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對微生物本身的研究以及微生物與寄主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對生命科學、醫學、農學及其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2007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正式啟動了“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直到今日,這項由美國主導,中國、日本和多個歐盟成員等十幾個國家參與的國際性合作任務,將使用新一代測序技術開展人類微生物組DNA的測序工作.這項大科學計劃被視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其目標是通過繪制人體不同組織和器官中微生物元基因組圖譜,解析微生物菌群結構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9].可以預見,人類微生物組研究計劃最終將幫助人類在健康評估與監測、新藥研發和個體化用藥以及慢性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2動植物與病原微生物的相互關系
動物作為重要的生物資源,在保持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動物攜帶著大量病原微生物,尤其野生動物是許多傳染性人獸共患病原的自然宿主或易感宿主.例如,Morse研究團隊[10]曾調查發現,5萬種脊椎動物攜帶的病原微生物中,僅病毒就有約100萬種.再如,鳥類可攜帶并傳播多種類型的禽流感病毒、禽結核病、沙門菌病或弓形蟲病等病原[11];嚙齒類動物會引發鼠疫、腎綜合征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鼠型斑疹傷寒、恙蟲病等疾病.此外,目前發現的38種冠狀病毒中有16種與蝙蝠相關,如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12].在新發的人類傳染病中,從動物感染到人類的病原微生物占比達75%~80%[13].可見,從長遠來看,動物與病原微生物的共生關系或將導致動物源性新發傳染病的防控變成不可避免的“新常態”.當人類在面對人獸共患病原的巨大威脅時,應主動采取措施,及時確定動物源性病原微生物并阻斷其傳播[12].比如,可通過構建中國動物病原微生物本底信息數據庫,加強高風險宿主動物病原微生物監測,開展動物病原微生物預測、流行病學、跨物種傳播和風險評估等研究,同時借助高通量測序、納米生物技術、反向遺傳學技術、反向病原學技術和人工智能識別等技術和策略,科學、系統、便捷、快速地開展動物病原微生物的篩查、識別、監測和評估.植物與病原微生物的協同進化過程,可以說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軍備競賽.與人一樣,植物生活的環境中時刻面臨著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如細菌、卵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無時無刻不嘗試著對植物的“侵略”.盡管植物不具有像人和動物那樣逃跑的能力,但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植物形成了特有的抗病機制或天然免疫系統.為了突破植物的免疫防御系統,病原微生物進化出復雜的侵染方式以感染植物,通過向植物分泌各種效應因子,如有毒次級代謝產物、效應蛋白、胞外酶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相關基因受到精細地調控以確保其侵染成功.植物為應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不斷完善其天然免疫體系,目前被廣泛認可的植物防御機制是四個階段的Zigzag模型[14].第一階段,植物跨膜模式識別受體識別病原微生物相關的分子模型,如細菌鞭毛蛋白,并引發病原微生物相關分子模型誘導的免疫反應(PAMP-triggeredimmunity,PTI),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進一步定殖和擴散.第二階段,病原微生物為了繼續侵染,向植物體內分泌效應蛋白干擾PTI反應過程,引發了效應蛋白誘導的植物易感反應.第三階段,植物也不會坐以待斃,進化出多種抗病蛋白直接或間接地識別病原微生物的效應蛋白,并引發效應蛋白誘導的免疫反應(effector-triggeredim-munity,ETI).ETI是一種更強烈的免疫應答反應,通常在病原微生物侵染位點伴隨產生超敏反應現象.第四階段,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的協同進化即自然選擇過程中,病原微生物通過分泌其他類型的效應蛋白或修飾原有的效應蛋白以突破植物的防御體系,而植物也不斷進化出新的抗病蛋白以應對新型的病原效應蛋白,持續向前推進著這種反復的協同進化過程[15].關于植物與病原微生物互作系統的研究,在農作物的抗病育種上尤其具有重要意義.栽培作物,如水稻、小麥、大麥、玉米、大豆和各種蔬菜水果等,其生物多樣性遠遠低于野生品種,致使農作物的抗病能力也遠遠低于野生植物.病害會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從而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并威脅國家的糧食安全.
3學科交叉:病原微生物與生物安全研究
1植物遺傳工程
目前的植物基因工程可通過生物載體細胞注射、基因槍高速細胞子彈轟擊等技術向幾乎所有的植物輸入外來植物基因。以前導入植物體的外源基因只限于外源報告標記基因,抗卡那霉素和抗潮濕鏈霉素基因。最近已導人了BUR等抗除草劑基因、鑲嵌病毒外殼基因、雞蛋蛋白基因、豆血紅蛋白基因和谷酞胺酶合成基因。此外,抗病、抗蟲基因的導入也有所報道,對于控制單寧合成的酶基因已被克隆。目前關于植物—病原物相互關系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主要著眼于病原物基因工程,即從病原菌中或植物本身克隆制備出致病基因與調節基因,以及獲得病原物的特異性DN段用于病原分類及病害檢測。自1986年首次獲得能抗煙草花葉病毒的轉基因煙草植株后,目前已利用基因工程獲得許多抗病毒植株,如抗花葉病毒首楷,抗花葉病毒黃瓜,抗X病毒和Y病毒馬鈴薯等。生物誘導廣泛應用于植物對真菌、病毒及類病毒、細菌等病原物抗性的誘導,在煙草、黃瓜、西瓜、甜菜、馬鈴薯、小麥、蘋果、番茄、棉花、水稻等諸多植物中已見報道。生物誘導包括:用非病原菌誘導,用異種病原菌誘導,用弱致病力菌株誘導,用熱殺死的病原菌誘導等方法,誘導對病原菌的抗性。生物技術創造了越來越多的基因植物,如消除了腐爛基因的耐貯存番茄,抗病蟲害長頸南瓜,抗蟲害轉基因土豆,抗棉鈴蟲棉花,抗白葉枯病轉基因水稻等等。植物細胞工程包括莖尖脫毒、快速繁殖、花藥、小抱子培養、染色體工程、單倍體育種、原生質體培養、細胞融合等技術。植物細胞融合技術可克服遠緣雜交中的不親和障礙,更加廣泛地組合起多種植物的優良遺傳性狀,從而培養出理想的植物新品種。脫毒快速繁殖技術在經濟作物、花卉、果樹上應用效益顯著,快速繁殖成功的植物已有四百多種,其中甘蔗、菊花、康乃馨、草萄、蘭花等等已投入生產。在作物育種方面,用花藥培養和染色體工程育種等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結合的方法已培育出許多具有特殊抗性、耐性的優良新品種,利用花藥培養技術獲得純合基因型已在小麥、水稻等谷類作物上廣泛應用。以原生質體培養再生植株方面,近幾年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一些作物如赤豆、大豆、刀豆、棉花、油菜等重要經濟作物已成功地從原生質體再生成植株,特別是一直認為難以培養的禾谷類,如水稻、大麥、小麥、谷子、高粱的原生質體培養都已相繼突破。木本植物成功的例子也逐漸增加。藥用植物與真菌原生質體培養的進展也十分迅速。以上的成就,為利用原生質體的遺傳操作改良農作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利用原生質體融合獲得體細胞雜種,最近又研究出了利用卡那霉素和潮濕鏈霉素的抗性互補來選擇雜種細胞的方法。中國在單倍體研究上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原生質體培養及細胞融合研究也趨于國際同類研究水平。
2動物遺傳工程
動物細胞培養中胚胎移植(ET)技術對提高動物的生產率和繁殖力有重要意義,世界范圍內已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利用。ET技術已在兔、馬、豬、牛、羊等動物上相繼成功,但只有牛的ET技術達到了非手術利用階段,所以牛胚胎移植進入商品化,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推廣較大。日本已利用ET技術擴繁可提供精子用于人工授精的種公牛,1992年全日本的奶公牛有8。%以Erf分娩育成。通過ET技術可使母牛分娩雙胞胎或多胞胎,這種一胚多產的核移技術在日本已獲成功。中國的單克隆抗體研究始于八十年代,至今已研制成功幾干種單克隆抗體應用于畜禽疫病。在禽畜的性狀選擇育種上,采用DNA指紋鑒定技術識別DN段可加速選擇過程。微生物工程的微生物農業和微生物開發,部分解決了養殖業的飼料問題。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單細胞蛋白飼料,在前蘇聯年產量約為130萬噸,美國年產80萬噸;以米糠為基礎,添加含桿菌、鏈球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為飼料添加劑喂養豬、牛、雞,能夠分解禽畜糞中的有害氣體,減少環境污染,提高飼料吸收率,提高肉、奶產量。此外,近年來通過生物技術在食用菌的遺傳育種學上獲得了廣泛的重視。通過原生質體培養,用PEG法和電場誘導法為誘導突變體和遠緣雜交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涉及的菇種有香菇、平菇、金針菇、木耳、草菇等。
3生物固氮
菌根菌對植物生育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逐年受到關注。菌根菌的菌絲可以幫助作物根毛吸收范圍更大的土體中的移動速度緩慢的磷酸鹽離子和鉀離子。VA菌根菌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環境,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而且對抗御作物的某些土傳性真菌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VA菌根真菌與根瘤菌雙接種對綠豆、蠶豆、花生、大豆等作物具有良好的生長效應??茖W家對豆科植物-一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從經典的生態學、生理學和遺傳學研究步入了分子生物學領域。在根瘤菌方面,已確認有結瘤和固氮兩個基因組參與完成共生固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