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網絡道德意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對于高校的德育教育來說,道德行為和道德意識的協調統一又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挑戰。同時,德育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負面的因素。隨著近些年來我國對公民道德水平要求的日趨嚴格,公民整體的道德素質有所提升。但是,這并不代表著我國在道德建設上沒有一定漏洞,許多負面因素還客觀存在于社會運行之中。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在很到程度上受到了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導致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發展受到了限制。毋庸置疑,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又一個挑戰。
大眾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措施
面對大眾文化背景下社會各界對于高校德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國的各個高校都在進行著有條不紊的德育工作,在傳統德育教育方式的基礎上進行著改革和創新。面對當今社會對高校德育教育提出的挑戰,以及我國高校德育教育的弊端,需要進行新的改革,以促進德育教育的不斷進步。
德育教育模式創新。德育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德育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在不同的歷史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中需要不同形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思想和德育教育模式也需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在當今大眾文化的影響下,高校學生的道德水平需要得到進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教育的教育模式需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在學校、社會、家庭等不同的方面進行教育模式的創新,最終促進高校的德育教育在新時期有新發展,通過新的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質量,將德育教育與學校的常規化教學結合起來,實現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保質保量的完成,為社會培養高道德的人才。
建立和諧的德育教育環境。和諧德育環境對于高校的德育教育來說是一種積淀,只有在相對和諧的氛圍中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德育教育,才能夠促進學生對道德規范的理解,真正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在當今社會,社會環境復雜,社會競爭激烈,學生對這樣一個社會的適應能力還較差,那么,從學校角度出發,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就要有針對性的進行,為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進行環境上的鋪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逐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深刻的理解道德規范要求。
加強大眾文化的熏陶。大眾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眾文化作為一種較為親民的文化類型對高校在校生的影響十分大,對此,要積極利用大眾文化的優勢,將高校的德育教育與大眾文化結合起來,使大眾文化成為學生德育教育的一個積淀,保證高校德育教育的質量。
一、互聯網道德失范分析
當網絡僅用于軍事、教育領域時,它離我們的生活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當人們通過電子郵件相互問候,通過Oicq聊天,在網上購物、獲取新聞信息的時候,它就和我們密不可分。我們的某些社會行為被搬到了網上,大家在網上交往、學習,就形成了一個新“社會”一虛擬社區。在這個新社會中,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正在逐漸形成。網絡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在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的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了網絡道德的失范。如惡意域名搶注、網絡盜版、垃圾郵件、網絡壟斷、網絡腐敗等不道德的丑行。雖然,道德在本質上不是經濟資本,也不可能作為直接的經濟資本來使用。然而它卻從來不乏價值資源的意義,甚至也能成為一種非凡的資本發揮巨大效用。
人們和網絡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網民低齡化也成為一大趨向,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和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網絡社會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判定和道德行為。就總體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勝心強,精力旺盛,渴望豐富的知識,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網絡正以其獨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著廣大的青少年。據一項調查顯示,上網人群的年齡段在25-30歲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者占了70.11%。[1假如我們的社會對網絡的道德失范新問題處理不當有可能影響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導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網絡的道德失范新問題給我們的素質教育帶來了新的思索,越來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關注。目前,網絡道德失范新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摘要:
1.色情污染和暴力新問題的出現
色情污染是指通過互聯網上傳播黃色淫穢的圖片和文字信息,來吸引人們的注重力,侵蝕網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網民道德價值觀念的變化。互聯網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內容。據有關專家調查,因特網上非學術性信息中,47%和色情有關。天天約有2萬張色情圖片進入互聯網。[2而另一項統計表明,60%的青少年是無意中接觸到黃色信息的,而接觸過網絡上黃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為或動機。[3在美國,色情淫穢之類早已泛濫成災,如今在互聯網作惡更加猖獗。卡耐基梅隆大學的一項調查說,美國多數家庭電腦網絡中,有92萬件帶有不同程度色情內容的圖片、文章和錄像;電子公告板儲存的數據圖像有4/5含有淫穢內容。[4由此可見,網絡的色情污染已經無處不在,無奇不有,嚴重腐蝕著廣大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聯網的傳播也不容忽視,多用戶地牢游戲存在著嚴重的暴力傾向,而眾多的游戲玩家正是在這種刺激和布滿誘惑力的游戲中暴力傾向得到加強。有探究顯示,長期沉溺于互聯網會使得人變得孤僻、脾氣急躁,攻擊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對于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會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
2.網絡恐怖和欺詐的出現
信息技術時代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休閑購物、娛樂交友的重要渠道,網絡為大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平臺。但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大學生帶來諸多利益的同時,也可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造成消極影響。因而,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德育教師作為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教育者,對促進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教師可以從網絡道德教育理念、自身職業素質、創新網絡道德教育方法、借鑒傳統道德等途徑推動高校網絡德育的發展。
一、樹立先進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理念
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與傳統道德教育雖然終極目標一致,都是為了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但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得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理念必然不同于傳統的道德教育理念。高校德育教師必須樹立起“以人為本”、平等自主、開放包容等先進德育理念,促使道德教育與學生人格完善、素質提升同步進行。
1“.以人為本”的網絡道德教育理念
在當今政治經濟以及網絡科學技術的沖擊下,大學生越來越渴望實現個性化發展,傳統的“一刀切”、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網絡道德教育理念,才能達到教育的理想效果。以人為本,是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應有之意。以人為本應用到高校網絡道德教育,就是高校德育教師在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要促進大學生主體性的提高,要動員大學生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無論是教育內容、教育方式還是教育指導都要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以人為本在教育的效果上應該力求達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在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都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2.平等自主的網絡道德教育理念
一、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及教育的現狀
約翰•諾頓所言:“互聯網就像迎面而來的卡亞克斯咫風,以20英尺高的浪潮襲擊我們,這場暴風雨經過太平洋數千英里的能量積蓄,足以使你騰空而起,再將你重重摔下,計算機相互連接的時代近在咫尺……互聯網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年1月),截止到2013年12月,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5%,互聯網普及率在該群體中已經處于高位。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的互聯網普及率已接近飽和狀態。網絡道德就是在網絡社會中調節網民與網民、網民與網絡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對網民的網絡行為起到的規范、約束和指導作用。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2014年5月),截止截至2013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56億,占青少年總體的71.8%,超過全國互聯網普及率平均水平(45.8%)26%。大學生網民依然呈上升的態勢。一方面,學生群體不可置疑的成為使用網絡的主要人群,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另一方面,網絡已經成為了高校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在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不斷的滲入,對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帶來極大的便利。但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的隱匿、虛擬和自由性的特點,使得大學生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宣泄自我,而不必擔心在對現實生活產生的影響,同時,通過網絡可以自由選擇瀏覽內容,能夠接觸到現實社會中接觸不到的大量信息,包括部分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內容。另外,網絡的開放、流動、變化、多元等特點,又使得大學生能夠在網絡世界里充分地張揚自我,甚至可以肆無忌憚的開展攻擊行為。道德失范行為大量的存在于大學生的網絡生活中。其中常見的不良道德現象包括:沉溺網絡、利用網絡侵犯他人隱私、瀏覽和傳播不良信息以及傳播網絡病毒、干擾和破壞網絡程序等。著名的CIH病毒,就是大學生陳盈豪自制的病毒,這一病毒在當時造成全球幾十萬臺電腦受損,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另外還存在著許多網絡詐騙和偷竊事件,利用網絡攻擊他人事件等都嚴重影響著網絡秩序的良性發展。大學生正處于一個睜眼看世界的年齡階段,心理尚未發育成熟,處于孩童和成年的交界處,渴望得到成人的認同,對任何未知和新鮮的事物都會無比好奇,但又缺乏承擔責任的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新奇而開放的網絡世界正好滿足了他們這一需求,在網絡中大學生可以自由暢快地尋求刺激和被尊重、被認同的感覺,這些都如同毒藥一般正一點點地侵蝕當代的大學生。我國的網絡道德教育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都不夠全面和完善。《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是教育部頒布的針對大學生這一群體的行為準則,其中在提到網絡時指出大學生要文明使用互聯網。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使用互聯網時必須遵守網絡道德,那么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慎獨的含義及其在網絡社會的道德價值
“慎獨”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內涵,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慎獨”既可以作為一種修身方法,也可以作為一種人們要達到的精神境界。總結整理研究者對“慎獨”思想的注解,可以將“慎獨”的含義分為兩類:一是獨處時謹慎不茍;二是內心意志專一。這就是要告誡我們無論是在有人監督還是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要服從內心高尚如一的意志,始終如一的約束自己,做到表里如一。任何的道德教育都是實現自身道德發展的自我構建活動,因此道德教育就是為了實現大學生網絡道德成長的一種自我構建活動,其目的在于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責任教育,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自律性,最終促使大學生形成網絡自覺性,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這與慎獨精神所蘊含的獨處時謹慎不茍和內心意志專一的思想,強調依靠理性自覺,形成自身道德自律的人格修養方法有著內在的相似性。由此,在高校中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建設時就可以把“慎獨”思想作為新的支撐點,從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汲取養分,增強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自律性,豐富和完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結構和體系。慎獨思想對于當代的網絡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理性的網絡認知水平。網絡道德認知是網絡道德情感、信念和行為的基礎,“慎獨”思想中提到的獨處時謹慎不茍的自覺遵守道德準則,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的認識水平和能力,進一步促進大學生自身網絡道德意識的基礎和網絡道德自律的導向性機制的形成。其次,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意識,道德意識是在道德形成過程中起著動力作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時,也需要加入情感因素進行催化,形成網絡道德的情感體驗。傳統的“慎獨”思想所強調的自我道德監督,意志合一的理念能夠指導大學生自覺增強對網絡道德的認同感,將道德情感同道德意識結合起來,進一步形成堅定地網絡道德意識,始終堅持網絡道德規范和原則。再次,有助于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人們對道德標準和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更是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一環,不僅對于網絡道德的養成有著重大意義,也對大學生自身的人格修養有著深遠的影響。傳統文化中的“慎獨”精神提倡內心意志專一,在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課程中融入慎獨的思想,能夠強化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修養的愿望,從而不斷地激勵自己在網絡生活中始終向善,追求高尚的網絡道德。最后,有助于減少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失范行為。“慎獨”的思想倡導大學生在進行網絡生活時必須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道德自律,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認知和網絡道德意識,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提高網絡道德的自覺性。
三、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推行“慎獨”的途徑
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時可以通過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兩條途徑來進行,在理論教育方面主要是采用理論知識講授的方法,把慎獨精神的內在要義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出來,從而使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自覺克服不良現象的影響,遠離不健康的內容。另外,對于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實踐教育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讓大學生能夠身體力行地體會到正確積極的網絡道德觀念的莫大益處。第一,要做好“慎始”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網絡道德理念,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接觸網絡之初,就該讓大學生明了網絡世界是同現實世界一樣的客觀存在,都有著自身不可違背的必須遵守的規范和原則,必須做到潔身自好,謹言慎行,以確保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觀念朝著正確恰當的方向發展。第二,要做好“慎微”教育,告誡全體高校學生切勿在細枝末節處犯錯誤,特別是進行網絡瀏覽時防止出于好奇、無聊等原因而導致的行為失范,微處更應自律,自覺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第三,要做好“慎隱”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自律性,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要自律,自己獨處時也要做到內心的意志合一,特別是在網絡生活中,很難為大學生構建他律的環境,此時,“慎隱”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第四,要做好“慎言”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信息和語言的誠信度,在網絡虛擬且自由的特征下,也要恪守道德規范,拒絕信口開河及各種不恰當、不健康的言語,教導大學生認識到網絡中語言的重要作用,自覺做到文明用語、誠信上網。第五,要做好“慎行”教育,行動是展示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最好平臺,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得到改善。在大學生中推行慎行教育,構建有效的監督和獎懲機制,時刻提醒高校學生在使用網絡時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恰當選擇瀏覽的內容。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不斷提高大學生群體網絡行為的理性意識。研究者們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提倡,在高校道德教育課程中滲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開展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慎獨”思想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歷久彌新,所提倡的獨處時謹慎不茍和內心意志合一的理念對于今天大學生道德教育有著非常大的價值,特別是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更需要以慎獨的精神作為支撐和重點,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對于大學生的人格養成和未來的發展以及網絡環境的精華和維護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互聯網道德失范分析
當網絡僅用于軍事、教育領域時,它離我們的生活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當人們通過電子郵件相互問候,通過Oicq聊天,在網上購物、獲取新聞信息的時候,它就和我們密不可分。我們的某些社會行為被搬到了網上,大家在網上交往、學習,就形成了一個新“社會”一虛擬社區。在這個新社會中,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正在逐漸形成。網絡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在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的同時,也造成了某些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導致了網絡道德的失范。如惡意域名搶注、網絡盜版、垃圾郵件、網絡壟斷、網絡腐敗等不道德的丑行。雖然,道德在本質上不是經濟資本,也不可能作為直接的經濟資本來使用。然而它卻從來不乏價值資源的意義,甚至也能成為一種特殊的資本發揮巨大效用。
人們與網絡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網民低齡化也成為一大趨勢,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和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網絡社會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就總體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勝心強,精力旺盛,渴望豐富的知識,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網絡正以其獨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著廣大的青少年。據一項調查顯示,上網人群的年齡段在25-30歲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者占了70.11%。[1]如果我們的社會對網絡的道德失范問題處理不當有可能影響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導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網絡的道德失范問題給我們的素質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考,越來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關注。目前,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問題的出現
色情污染是指通過互聯網上傳播黃色淫穢的圖片和文字信息,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侵蝕網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網民道德價值觀念的變化。互聯網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內容。據有關專家調查,因特網上非學術性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每天約有2萬張色情圖片進入互聯網。[2]而另一項統計表明,60%的青少年是無意中接觸到黃色信息的,而接觸過網絡上黃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為或動機。[3]在美國,色情淫穢之類早已泛濫成災,如今在互聯網作惡更加猖獗。卡耐基梅隆大學的一項調查說,美國多數家庭電腦網絡中,有92萬件帶有不同程度色情內容的圖片、文章和錄像;電子公告板儲存的數據圖像有4/5含有淫穢內容。[4]由此可見,網絡的色情污染已經無處不在,無奇不有,嚴重腐蝕著廣大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聯網的傳播也不容忽視,多用戶地牢游戲存在著嚴重的暴力傾向,而眾多的游戲玩家正是在這種刺激和充滿誘惑力的游戲中暴力傾向得到加強。有研究顯示,長期沉溺于互聯網會使得人變得孤僻、脾氣暴躁,攻擊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對于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會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
2.網絡恐怖和欺詐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