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圖示法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網絡環境下文獻檢索課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早期已有高校開設了文獻檢索課,國家先后頒發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關于改進和發展文獻檢索課教學的幾點意見》和《文獻檢索課基本要求》的指導性文件,明確指出了文獻檢索課的重要地位。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文獻檢索課成了大學生必備的一門技能課、工具課。正如計算機和外語等技能,文獻檢索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科研意識和創新精神。在信息化時代,掌握前沿信息和資源是順應時代的需求。隨著計算機廣泛應用,網絡已進入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文獻檢索課變得十分必要。圖書館相繼引用了自動化管理系統,聯機檢索等且與網絡接軌,購置了大量的學科數據庫。與傳統檢索方式相比,網絡信息檢索從廣度和深度上豐富了高校圖書館的信息存儲,而且便于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利用。另一方面,如今是一個信息化和知識化的社會,未來學家《大趨勢》作者J.奈斯比特說過“我們淹沒于信息海洋而面對知識饑荒。用現有手段顯然不可能應對現有水平的信息。在信息社會里,不加控制和未經組織的信息將不再是資源,而是敵人”。這里文獻檢索課就起到了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任務。信息素養包括對現代信息環境的理解和應變能力,以及融會于潛意識當中的運用信息的自覺性、主動性、預見性和獨立性,而不僅僅是檢索技能。
二、文獻檢索課目前存在的缺陷
以部分高校開設的文獻檢索課學習效果來看,雖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不了解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模糊。文獻檢索課的對象是大學生,在教學方法、目標和內容上有別于其他類別的學生。大學生心智已經成熟,文化水平較高,可快速吸收知識并與實際結合,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書本之外需要了解本學科的前沿和熱點知識,并利用學到的知識嘗試做一些科研活動。基于教學對象的以上特點,大學生的文獻檢索課不能千人一面,用一種模式進行培養。另外因為大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學校分類不盡不同。由于網絡的普及,當代大學生面對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因此教學目標也應有不同,教學內容也要有針對性,高校應根據具體情況合理設置課程。其次,文獻檢索課重實際輕理論。文獻檢索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大學生信息素質,課程設置應實踐和理論相結合,不可偏頗其一。文獻檢索課源于教育部或國家教委下發的三個指導性文件,內容主要是文獻檢索基礎知識、原理、情報檢索語言、檢索工具等的使用方法以及計算機檢索理論。隨著網絡的普及,各高校陸續購買了數據庫資源,信息資源的形式日益多樣化,文獻檢索課稱之為信息檢索課。信息檢索課主要從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方面培養學生綜合的能力。目前,我國的信息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主,學生信息意識不強。以我校為例,文獻檢索課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紙質資源檢索、網絡信息檢索、數據庫檢索、論文寫作等方面,主要讓學生掌握一門工具和方法,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和建議,學生經常陷入信息的海洋中和學習方法的困境中。
三、網絡環境下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方法
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責任,最終落腳點就是教學方法和質量,這就要求廣大高校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對外報告中的數據信息和語言信息;開展語言信息披露研究的重要意義;語言信息研究的重點問題——印象管理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數據信息和語言信息、語言信息的主要特征、上市公司管理層存在操縱語言信息的動機、多數語言信息處于審計范圍之外、語言信息正日益成為管理層操縱的對象和工具等,具體資料請見:
一、對外報告中的數據信息和語言信息
按照信息的表達形式,上市公司對外報告的內容可分為數據信息和語言信息兩部分。
1.數據信息和語言信息
數據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在對外報告中通過數字形式列示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中的所有項目都屬于數據信息。會計報表是上市公司提供數據信息的主要媒介。
語言信息是指公司報告中除數據信息以外,其他所有以文字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信息。當然,語言信息中并不完全排除數字的存在,那些夾雜于句子中間的數字,也歸于語言信息的組成部分。
[摘要]運用結構式定量研究方法,對我國1996~2005年的高等教育學理論文獻,從文章題目、作者、摘要、關鍵詞、課題、問題的提出、重要術語界定、研究方法、結論、參考文獻或注釋等10個維度進行評價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論水平不斷提升,學術規范正逐步形成和確立。
[關鍵詞]高等教育學;理論文獻;分析維度;定量研究;趨勢分析
Abstract:Throughthemethodofstructuralquantitativeresearch,thisarticleevaluatesandanalyzestheliteraturesofhighereducationpublishedfrom1995~2005inChinafromtendimensionsincludingtitle,author,abstract,keywords,topic,choiceoftopic,terminology,methodology,conclusion,referenceandannotation.ThereisindicationthatthetheoreticallevelandacademicnormofChinesehighereducationresearchhasbeenimprovedalotduringthepast10years.
Keywords:highereducation;theorycontents;quantitativeresearch;researchdimension;descriptivestatistic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有了長足發展,90年代中期以來更是碩果累累,研究者在提高高等教育理論水平和學術規范上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范圍不斷拓寬,研究的內容不斷擴展,研究的問題逐步深入,研究的方法不斷走向科學,并且涌現了一批水平較高的著作及學術論文。當然,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仍然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無論是理論研究本身還是所運用的研究方法都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比如,從研究的內容來看,知識老化、觀念陳舊、老生常談的現象依然存在;從研究形式來看,研究中量化研究不夠,運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的研究還相當缺乏,研究欠規范、不科學的現象還相當普遍,等等,如果不從認識和研究上加以強調,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恐怕只能沿著不規范、低水平的軌道永無終結地運行。因此,我們認為對我國建國以來高等教育理論文獻進行全面研究是非常必要而且極為重要的一項課題。自2005年底以來,我們特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并擬以“我國建國以來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內容分析”為課題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但我們在檢索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從建國一直到1990年代初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同時大多數是經驗總結或工作報告類文章,真正的學術論文或學術報告并不多,這為我們的統計和分析帶來了困難。后經研究小組商量,確定以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最豐富的1996~2005年為研究范圍,對1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文獻進行全面梳理和多維度考察,運用結構式定量研究——“內容分析法”對其進行比較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描述統計、評價與比較,尋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并用簡潔明了的數學關系來展現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過程、普遍規律和總體趨勢,以為我國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高等教育學學科建設與規范提供參考和借鑒,從而更好地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向著規范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識字教學小學語文多媒體國民文化科學素質教學流派語文基礎中國論文學術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在簡述識字教學的發展過程及列舉一些識字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對傳統的識字教學方法進行了辨析,從學生的特點和時代的特色及識字教學的本身出發,提出識字教學今后的改進方向——運用多媒體進行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識字是學生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基礎。常常由于識字量的缺乏,造成學生在遇到課外讀物時的語言障礙,進而形成理解障礙,最終又將導致學生閱讀興趣的下降。另一方面,小學中低年級是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方法培養的最佳期,但識字量的缺乏,將會使學生錯過這一最佳期。語文學科的學習重在閱讀,然而閱讀的質和量都與識字量的多少密切聯系。這就使得我們的識字教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
一、識字教學的發展過程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適應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普通教育的質量和國民的文化科學素質,從50年代初就開始了小學識字教學的改革實驗。60年代初,“集中識字法”和“分散識字法”是具有代表性且影響頗大的識字教學流派,帶動了我國小學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現,至今,仍是活躍于小學識字教學界的重要教學流派。進入80年代,先后出現“注提識字法”(即“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學法)和“部件識字法”等。前者的實驗發展很快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促進了改革開放后小學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的第二次全國的形成。進入90年代,字族文識字教學實驗成功,異軍突起,短短幾年間,已在幾個省市相繼試點推開,可以預料,字族文識字教學法,作為后起之秀,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但目前,小學識字教學中“高耗低效”現象依然嚴重。所謂“高耗低效”現象,即教師花大量時間進行教學,學生花大量時間進行抄寫,而生字回生率和錯誤率仍居高不下。
現實問題促使我們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都要去思索、研究,如何把前人的成功經驗與自己的研究探索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漢字形、音、義所固有的內在聯系,從某一方面突破,挖掘小學生在認識漢字上的潛力,豐富識字法的教學。
二、識字教學方法列舉常見的識字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1.集中識字法集中識字法是以漢字構形規律為基礎,直接繼承了我國“三、百、千”的蒙字識字教育經驗,采用“基本字帶字”的方法教學,讓學生大量識字、大量閱讀,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
行政管理論文-談行政組織變革的阻力及對策
行政生態理論認為,任何行政組織都不是一個絕對獨立、靜態的、自我封閉的系統。它在運行過程中要經常地與持續變化的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尤其是面對迅速變化和發展的社會環境,以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為存在依據和基本職能的行政組織(政府)更必須不斷作出相應調整和變革,以完善組織結構,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所以,行政組織應該是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在組織結構、功能和規模等方面不斷作出變革和調整的高度靈活、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行政組織。否則,必然走向衰敗。本文擬對行政組織變革的阻力和對策方面談一些看法。
一、何謂行政組織變革
所謂行政組織的變革,是指行政組織根據其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地變革自己的內在結構,以適應客觀發展的需要。行政組織的變革是一種破舊立新的活動,即破除舊的組織結構和運營秩序,建立新的組織結構和運營秩序。具體地說,這種變革可能是對一個行政組織內部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組織成分進行更動,也可能對一個行政組織內的所有組成部分都進行更動,如組織目標、組織計劃、組織結構的設置、組織的規章制度以及人員和技術等等。
應注意的是,對行政組織內的任何部分的變革都會影響和波及到行政組織的其他方面。如行政組織目標的調適會帶來技術、人員和組織結構的變化,而組織結構的變化又會影響到管理的幅度以及權力的分配與重組等。因此,行政組織的變革往往是一個牽一線而動全身的極其復雜的過程。
然而,不變革的行政組織是沒有生命力的,特別是現代社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分工的細密、信息量的增大,社會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動態,行政組織必須不斷進行自我調整、更新、變革或與外部環境進行輸入和輸出的交換,以維持行政組織與環境的動態平衡。行政組織若不能隨環境改變而變革,就難以在與環境交換中保持健全發展的生態活力,并且反過來阻礙社會環境中政治及經濟的發展。但是盲目地變革同樣不利于行政組織的生存和發展,甚至會使行政組織消亡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