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脫貧攻堅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對河北省壩上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分析,指出壩上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回避其劣勢,充分挖掘其潛在優勢和比較優勢,走特色縣域經濟發展之路,在文章最后具體指出了發展思路。
關鍵詞:河北省壩上地區縣域經濟特色化
河北省壩上地區包括張家口市的沽源縣、張北縣、康保縣、尚義縣、塞北管理區、察北管理區和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這些地區工業相對落后,對外經濟聯系也遠不如其他地區那樣便捷和密切,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已成為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滯后區”。
但壩上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比較優勢。因此,壩上地區在謀求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立足于這些天然的資源優勢,從傳統產業中培育地方特色產業,從傳統產品中篩選優勢品牌,打造獨具特色的戰略產業和名牌產品,將縣域經濟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提升縣域經濟的競爭力,以更好地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成為學者們關注的問題。
論文百事通
本文在分析河北壩上地區的資源優勢和不足基礎上,認為壩上地區應該把發展生態經濟、走特色經濟之路,作為培育壩上地區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牧、林業和生態旅游,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的競爭力,進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
摘要: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重心出現了由城市向鄉村下沉的趨勢,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等發展實踐同樣需要用公共關系學加以柔順和協調。本文首先闡述了國內外公共關系學的興起和發展;其次探討了新時代我國公共關系本科教育的“發展”特點,并論述了公共關系本科教育融入“發展”內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分析了發展視角下的公共關系學本科教學改革的目標、內容以及保障措施等。公共關系學本科教育植根于新時代城鄉發展的深厚土壤,既強化了公共關系學的應用性和落地性,又拓展了新的專業范疇和教育教學改革方向。
關鍵詞:公共關系,本科教學改革,發展視角
現代公共關系學發源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其后經歷過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部分理論、實踐和中國國情深度融合。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重心出現了由城市向鄉村下沉的趨勢,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等發展實踐同樣需要用公共關系學加以柔順和協調,本文即主要圍繞發展視角,深入探討公共關系學的本科教學改革問題。
一、國內外公共關系學的興起和發展
現代公共關系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進步主義運動之中,并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熱門學科,在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現代公共關系學的產生
【摘要】地質調查主要以地質學專業為基礎,綜合觀察、測量、調研等方法對特定構造環境下的地質、水文等運動規律展開研究,能夠為國土開發、整治,以及礦產、工程等領域提供可靠依據。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地質調查局提出了以“九大計劃”為核心的地質調查總體方案,論文聚焦其中的地質災害隱患和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計劃,對其實施要點、成果進行探析。
【關鍵詞】地質災害;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
1引言
地質災害隱患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和隱蔽性,監控和預防難度極大,在地質構造運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還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泥石流、滑坡等重大自然災害;水文地質環境同樣存在較大的波動,水理結構變化、地下水位升降等,均容易給區域生產生活帶來較大的安全風險。因此,國家地質調查局從民生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出發,提出了地質災害隱患和水文環境地質調查計劃,對該計劃要點進行分析、總結,有助于獲知戰略部署全貌,為地質調查實踐工作明確指導方向。
2重要活動構造與區域工程地質調查
地質調查局首先聚焦于東部平原覆蓋區,對其活動斷裂進行調查,并形成了完整的調查技術、評價方法體系,從活動斷裂的角度,對工程建設中常見的不均勻沉降、局域地表裂縫等病害進行了作用機理闡述,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建設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在張家口、北京聯合申請冬奧會成功的背景下,京張地區地質災害發育、斷裂帶活動等隱患也進入調查、研究視域,相關主體聚焦該區域地殼穩定性問題,借助專家經驗打分法,對相關要素進行了評價因子權值設定,并綜合自然斷點法對結果進行級別劃分,調查總面積超過5×104km2,穩定區域大致占總面積的46.32%,在結果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增設支護、建造堤壩、植樹造林等措施與建議。
電子商務范文1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商業模式的日臻完善,電子商務在鄉村的資源發掘、農產品銷售、城鄉融合、農民增收等多方面展現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客觀上促進了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在以電子商務為抓手的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也面臨著人才短缺、供給端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
關鍵詞:鄉村振興;電子商務;一二三產業融合
自2015年我國首次將一二三產業融合寫入中央1號文件以來,截至目前已經連續8年將一二三產業融合寫入中央1號文件,并在全國范圍積極推廣,由此可見一二三產業融合對于鄉村經濟振興、促進鄉村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發展互聯網經濟以來,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蓬勃發展,位于世界的前列。電子商務通過重新塑造信息對接、物質流通、資金流轉等形式大大提升了生產力水平與生產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城鄉融合與鄉村經濟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行政村通光纖和4G的比例均超過了99%,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普及為鄉村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城鄉居民的信息化橋梁,通過電子商務的形式銷售農產品、宣傳鄉村生態環境、展現休閑農業度假村多重功能,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資源變現、資本下鄉、農產品供給側優化、農民增收等,從而更好地促進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1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持政策與現狀
1.1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政策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與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不僅對提高農村民眾生活質量與水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更是為深化電子商務在農村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為進一步推動農村社會的振興發展,全方位提升國家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農村電子商務的創新性發展勢在必行[1]。為支持農村電子商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國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與產業形成提供了重要保證。2020年5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方案》,指出要發揮“互聯網+”在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各環節高效協同和產業化運營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縣級農產品產業化運營主體,建立完善適應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2020年6月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做好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強調深入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夯實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健全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培育壯大農村市場主體,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明確指出加快實施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使5G網絡到2022年底實現區域性覆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超過60%,加強農村資源要素信息化管理,深化農產品電商發展和就業創業信息服務,推動農村消費升級。2022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持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和農村電商的發展,加快落實保障和規范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用地政策,加快實施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建設,建立長期穩定產銷對接關系,加強建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大力開展農民工創業就業相關技能培訓,鼓勵農民就地創業就業。
主要成績:
連續五年獲市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先進個人稱號,連續五年全臺對外宣傳用稿總數、種類最多,全臺首次在中央臺發稿、首次在國家級新聞核心期刊的記者,400多篇評論、特寫、通訊、消息等在市以上廣播電視、報刊上刊播,近30個專題、消息及播音作品在省市好新聞評選中獲一、二、三等獎,先后獲市優秀共青團干部、縣優秀共產黨員、縣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
主要表現:
一、踏踏實實為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一直認為要干好工作,首先得做好人。活得堂堂正正,做得踏踏實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無論是自己的工作職責,還是全臺的其他工作,只要是工作需要的,我就主動去做,把事業當作樂趣來做,把工作當作生活需求來對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注重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品德優良、勤奮能干、敬業樂群的人。
作為黨和群眾的喉舌,宣傳導向至關重要。我注重從先進學習、從生活學習、從各種文件精神和理論課本學習,并認真做好讀書筆記,不斷加強自身思想政治素養和宏觀把握、快速抉擇能力。在新聞采訪報道中,不怕苦、不言累,用記者的事業心、黨員的責任心和普通人的真摯之心去發現新聞、采寫報道。
二、認認真真做事。有句廣告詞我很欣賞:“成人達已、成已為人”。其實對待工作和事業亦如此。他人從你的工作中受益,自己也可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回報。所以我把工作當自己的“家事”來做。對每一項任務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的工資、對得起黨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