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天文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為履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使命,*天文學會堅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和諧發展,充分發揮學術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軍的作用,在全體理事會成員和會員的共同努力下,利用特殊天象、特殊機遇和特殊環境,積極開展天文科普活動和學術交流,使學會的工作蒸蒸日上。
*年學會主要完成以下幾項工作:
一、提高大眾科學素質,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1、為使烏魯木齊市中學生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天文學會和烏魯木齊天文站共同舉辦了烏魯木齊市第八屆青少年天文科技冬令營。在學會常務理事、理事密切配合下,形成了一個團結、相互配合的領導小組,同時又調動各學校的老師和學會會員,發揮其作用。在各方的積極配合下,有14所中學參與,從1月10日開始至2月10日結束,連續舉辦了10期天文冬令營。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大家放棄所有的休息時間,認真負責地將所有參加活動的學生一批批送上山,安全送回家,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必須相互銜接好,周而復始,任何步驟都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和麻痹。在各位理事及會員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地完成了第八屆烏魯木齊青少年天文科技冬令營活動。
2、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喬瑟琳·貝爾教授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烏魯木齊天文站進行科學訪問期間,在學會的策劃下,由天文學會、天文站、市科協主辦,于4月8日和11日分別在烏魯木齊市第八中學、*大學、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舉行了《遨游宇宙》三場天文科普報告會。此次活動有14所學校近三千名師生參加。喬瑟琳·貝爾教授的報告把青少年天文愛好者和“追星”迷帶進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
3、在學會的策劃下,在著名澳大利亞國立天文臺首席科學家、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理查德·曼徹斯特教授到天文站來訪期間,由*天文學會和天文站共同組織,在7月10日分別在烏魯木齊市第66中學和高級中學的階梯教室里為烏魯木齊市青少年做了題為《恒星、星系、脈沖星》的天文科普報告。有十多所學校兩千多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曼徹斯特教授的精彩演說激發了廣大青少年對天文的極大熱情和興趣,受到了與會愛好者及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背景資料】
一、作者簡介
卡爾·薩根(Carl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以對科學的熱忱和個人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幾代年輕人走上探索科學之路。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其《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主要作品還有《宇宙聯結》《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暗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二、宇宙誕生之爭(蒂姆·雷德福)
當今世界上兩位研究宇宙的大師在時間的開始與延續問題上相持不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們正在閱讀兩篇論文,這兩篇論文在為什么宇宙可能永遠沒有終點的問題上各執一詞。
一方是坐在輪椅上的宇宙學家斯蒂芬·霍金(他可能是仍然在世的最著名的科學家)及其劍橋大學的同事尼爾·圖羅克,他們在將由《物理快報》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論點是最初萬萬萬億分之一秒時間里發生的一切可能決定了宇宙永恒不滅的本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行星繞恒星的運動及衛星繞行星的運動的研究,使學生初步掌握研究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萬有引力作為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2、使學生對人造衛星的發射、運行等狀況有初步了解,使多數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較正確的圖景;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通過解世界和中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了解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個宇宙飛船、第一個宇航員的知識,了解中國的神州一號、神州二號、神州三號的發射與回收,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讀作者關于九個故事的議論,解決疑點,讀懂這篇含蓄甚至隱晦的文章。
3、在研讀過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語言,概括要點,篩選信息,把握文意。這樣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質疑解難,進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難句含義。
教學難點/重點:
摘要:明朝末年,利瑪竇來中國通過翻譯《幾何原本》傳入了歐氏幾何,同時,其也通過各種活動傳入了當時流行于歐洲的非歐氏幾何。這些幾何知識主要有圓錐曲線、平行正投影、球極投影、畫法幾何和透視法等。這些幾何知識的傳入,更加豐富了我國當時的數學研究,也更直接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關鍵詞:利瑪竇;非歐氏幾何;圓錐曲線;球極投影;畫法幾何
眾所周知,明朝末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來到中國,通過和著名學者徐光啟共同翻譯《幾何原本》,給我國帶來了流行于歐洲近兩千年的歐氏幾何,改善了我國數學研究的狀況,推動了我國數學的發展。其實,利瑪竇在中國傳教近三十年,通過各種科技活動,也傳入了大量的《幾何原本》之外的幾何——現在一般泛稱之為非歐氏幾何。這些幾何知識的傳入,在當時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幾何研究的內容,而且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關于天文學、地理學和繪畫藝術等的研究,直接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可是,這一問題至今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還沒有人對其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由此本文擬就這個問題做一探討。
一、圓錐曲線的傳入
圓錐曲線是古希臘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的一項重要發現。其自從被發現以來飽受人們的贊譽,在中世紀之前其就被廣泛地應用到很多領域。因而,當時的歐洲學者幾乎都了解這種曲線,都熟悉一些它們的性質。利瑪竇來到中國,其實最早傳入的幾何就是此項內容。
據載,利瑪竇于1583年來到中國大陸,不久即獲準在廣東傳教。可是,起初國人并不認可這個長相古怪的“家伙”以及他宣揚的“異端學說”。于是,利瑪竇開始轉變策略,曲線傳教,給國人展示一些西方的新奇物品,以期達到吸引國人的目的。1584年4月,在利瑪竇給國人展示了一幅其從意大利帶來的世界地圖。這幅地圖非常精美,頓時吸引了不少人來觀看,特別是一些高級知識分子,如當時肇慶的知俯王泮等。王泮看過之后,非常喜歡,遂請利瑪竇給他另繪制一幅。利瑪竇不敢不受命,于是立即動工,于同年11月份就取得成功,這就是有名的“山海輿地圖”。〔1〕這幅地圖后來流傳很廣,由此利瑪竇的聲名也大了起來。1601年利瑪竇面圣來到北京,不久就結識了當時著名的官員李之藻。李之藻也是個地圖繪制愛好者。他二十歲的時候曾自己搜集資料,親自繪制過一幅全國地圖。〔2〕李之藻看過了利瑪竇的世界地圖之后,對于其繪制的精美和精確感到異常驚訝,于是開始跟利瑪竇學習西方科技知識。1602年,李之藻首先學會了繪制世界地圖,遂即將利瑪竇繪制的“山海輿地圖”放大,然后進行了重新印刷,這就是著名的“坤輿萬國全圖”。這幅地圖目前還能看到,也有很多人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過研究,發現其最初的底本來自羅馬,采用的是當時歐洲比較流行的投影畫法——橢圓投影(ovalprojection)〔3〕。橢圓投影有什么特點呢?我們研究發現,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整個地球表面的投影圖繪制成了一個標準的橢圓。〔4〕同時,我們對“坤輿萬國全圖”進行研究,也發現其周邊的確是一個標準的橢圓形。橢圓在中國古代沒人研究,更沒有人應用。所以,這里的使用是最早的一例,它完全得益于利瑪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