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實踐美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人年12月任副教授職務以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教學工作量飽滿。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不斷進取,年被遴選為馬克思主義中青年專家培養對象,年被遴選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生導師,年獲得中山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任現職5年來,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系統講授6門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課和公共課,學生課評等級均為優秀;在科研上,承擔科研課題12項,其中主持3項,出版了學術專著1部(獨著),發表學術論文18篇,參編教材2部,論文集1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與實踐"這個明確而穩定的研究方向。具體總結如下:
一,具有良好的師風師德,愛崗敬業,優質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系統講授6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2門選修課程,學生課評等級均為優秀;主持教育教改課題1項,參加精品課程建設1門,參加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教改工程課題1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4篇,獲得校級教學軟件比賽三等獎1項,教學成績顯著。
任現職以來,模范地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優質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和教研成績。5年來,作為主講教師先后承擔碩士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列主義原著選讀》,《自然辯證法》以及博士生的《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科技》等6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任務,開設《醫學美學》,《現代西方哲學》等2門選修課程,授課總學時達到1472學時,減去脫產攻讀博士學位的1年,年均學時達到368學時,教學工作量飽滿。本人深深熱愛教育教學工作,堅持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努力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積極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積極參加和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探索提高教學實效的新渠道和新手段。近年來,創造性地把參與性教學方法運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學生的人生經驗,課堂體驗和未來生活理想的聯系起來開展教學,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滲透和互動,教學效果好,得到督導員和同行的肯定,學生課評的滿意度高,評價等級均為優秀。指導5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和寫作,論文的質量較高;負責指導的2名碩士研究生學習刻苦,積極參與課題研究以及撰寫學術研究論文。主持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課題1項,參加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教改工程項目1項,作為主要參加者參加的校級精品課程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被推薦為自治區精品課程項目。先后發表《參與性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中的運用研究》等教學研究論文4篇,其中《關于"原理"課中人的勞動本質觀的教學邏輯新探》發表在專業核心期刊《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上(年第4期)。主持設計和制作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多媒體教學軟件獲得醫科大學第四屆教學軟件比賽三等獎,年被推薦參加全區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講課比賽。
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科研成績顯著。
主持科研課題3項,其中:省級課題1項,地廳級課題1項,校級課題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科研課題9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3項,橫向課題3項,校級課題2項。出版學術著作1部(獨著),發表有較高質量和一定創見性的學術論文18篇,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與實踐"這一明確和穩定的主要研究方向。
【摘要】我國體育美學的研究已從單一的美學角度研究轉向跨學科研究,研究方法呈多樣化發展趨勢,研究隊伍由封閉體系轉向開放體系。
【關鍵詞】體育美學;跨學科;學術流派
TheDevelopmentTendencyandLookingintotheFuture
fortheSportsAestheticsinOurCountry
FengPing
(AnhuiNormalUniversityP.C.241000)
內容摘要:文章對我國美術學科中國畫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從學生寫生與創作能力、理論研究能力、審美認知和綜合素質培養四個方面著手,探索中國畫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途徑,以培養適合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美術學科;中國畫專業;人才培養;綜合能力
多年來,我國的美術教育無論是專業美術院校,還是綜合性大學,針對美術學科的人才培養,各院校教育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中國畫專業的人才培養基本上形成兩種模式:一種是延續師徒傳授的傳統方法;另一種是受西方現代教育體系和理念的影響,注重基礎造型和色彩能力的培養方法。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對美術學科人才需求的變化,一些教育學者和教師在中國畫專業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對該學科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專業技能與創作能力培養
(一)專業技能培養
目前,我國各專業院校的中國畫專業的基礎課程均設有素描、色彩、臨摹、寫生等內容。這些基礎課程的專業技能包括用筆用墨、線描、色彩、畫面經營及意境表現等。因此,人才的培養需要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學生準確的造型能力,即對客觀事物進行準確的刻畫。這不僅要注重對物體的輪廓、結構、透視、層次、明暗等方面的表現,而且還需要在原來造型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強化或夸張、變形,以突出中國畫創作的特點。速寫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也是記錄、收集生活素材的重要手段。中國畫創作講究“目識心記”,這要求對物體的造型、結構和生長規律能夠理解并爛熟于心,這樣才能下筆如有神。速寫要講究“筆不離手”,要求學生對物體有辨識、概括的能力,而且還要對物體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以及深刻的記憶。所以,畫速寫不但能培養學生看、想、記、畫的技能,還可以訓練學生手、眼、筆的協調配合能力,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迅速、準確地抓住形體的特征。中國畫專業的造型表現語言與其他畫種有明顯區別,中國畫以“線”作為造型的表現手段,所以課程教學中應該加強“線”的練習。“線”是一種高度概括、凝練的繪畫表現形式。學生需要了解中國畫線條的應用規律,并對客觀事物有深入、細致的觀察和了解,通過線條的表現,對客觀物體進行概括提煉和歸納,這樣才不至于停留在對物體表面的描繪。中國畫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對物體進行觀察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審美能力。傳統西方繪畫講求科學,強調客觀、真實地描寫對象。但是我國傳統的中國畫教學要求在觀察對象時遵循自己的主觀意愿,強調物體的意象性格和精神特征。在各高校的中國畫專業教學中,表現題材分有山水、人物、花鳥三大科目,各個科目都有其特有的精神內涵。山水講究意境,人物講究神態,花鳥畫講究情趣。所以在教學時,這三科的觀察和表現方法也有所不同。宋代畫家曾云巢在觀察草蟲時記載:“取草蟲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又恐其神不完也,復就草地之間觀之,于是得其天。方下筆之際,不知我為草蟲,草蟲之為我耶。”[1]這段話明確地說明了畫家在觀察物體時的體會。從草蟲放在籠子里不分晝夜的觀察,到對形貌、結構特征了然于胸,又到大自然的草地間觀察它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習性、動態變化等,最終達到“不知我為草蟲,草蟲之為我耶”物我兩化的境界。又有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在序中提到的觀察方法:“余于花放之時,不厭細徘徊于竹籬茅屋邊,諦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圖寫花之狀貌,得二百余品……”[2]正是這種知之甚詳的觀察積累,方能極為傳神地表現對象。中國山水畫觀察方式是以走馬觀花的方式對山水進行散點透視的觀察,涵蓋了眼中所見山水的全貌,即山水總體印象的總合。山水畫最著名的觀察方式莫過于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遠法”。“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忘遠山,謂之平遠。”[3]郭熙將山水畫中的遠近透視覺關系,總結出山水的空間與構圖表達,形成了山水畫自由、獨特的觀察方法。中國畫人物的觀察方法,最著名的觀點莫過于東晉時期顧愷之的“傳神論”。他提出的觀點概括了中國人物畫的觀察和藝術表現方法。他強調以形寫神,通過對人物的觀察和畫家自己“遷想妙得”來把握人物內在的精神面貌,表達人的性格氣質和精神狀態,即“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4]。中國畫筆墨,從狹義上看,是用筆和用墨的合稱,包含筆法、墨法、章法等基礎技法。中國畫家認為,筆墨運用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作品的質量。從廣義上看,筆墨運用的特點,則體現出畫家獨有的藝術語言和精神面貌,也代表了畫家的藝術風格。然而,筆墨功夫則需要不斷地練習、積累,才能有所提高。中國畫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筆墨功夫,關鍵在于對筆墨正確的訓練和學習。在進行筆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正確的引導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對經典作品的解讀和臨摹。要求學生在臨摹作品之前,除了分析畫家運用的筆墨技法之外,還要對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畫家的藝術思想和歷代評論家對作品的相關評論等有所了解。二是對經典作品的意臨。了解作品的筆墨技法后,在臨摹作品的筆法、墨法、章法、風格、意境等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理解及感悟,擺脫形似上的束縛,把別人的長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三是筆墨關系運用訓練。筆墨關系即需要畫家熟練掌握筆墨的運用規律,并通過掌握毛筆的筆力、筆性、筆勢、筆意,以及墨意、墨韻等之間的節奏關系。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對經典作品的學習和臨摹,掌握筆墨運用規律。
【摘要】我國體育美學的研究已從單一的美學角度研究轉向跨學科研究,研究方法呈多樣化發展趨勢,研究隊伍由封閉體系轉向開放體系。
【關鍵詞】體育美學;跨學科;學術流派
TheDevelopmentTendencyandLookingintotheFuture
fortheSportsAestheticsinOurCountry
FengPing
(AnhuiNormalUniversityP.C.241000)
【內容提要】從現存資料看,梁啟超的美學思想活動主要為1896至1928年間。其間以1918年歐游為界,可分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與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變法通議·論幼學》為起點,借《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和《惟心》奠定了審美、人生、藝術三位一體的美學思想的基石,并通過“力”與“移人”的范疇突出了藝術審美的功能問題。后期以《歐游心影錄》為起點,借《“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等一批論著,論釋了“趣味”這一極富特色的核心范疇,并通過“趣味”將美的人生價值層面與藝術的情感實踐層面相聯結,延續、豐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學思想。梁啟超美學思想的前后期發展呈現出“變而非變”的演化特征,凸現了其人生論美學的基本學術立場和由社會政治理性觀向文化人文價值觀邁進的基本軌跡走向。
【摘要題】中國美學
【關鍵詞】梁啟超美學思想/發展與演化/人生論美學/尚實理性/人文意蘊
【正文】
從現存資料看,自1896年發表《變法通議》始至1928年編撰《辛稼軒年譜》止,梁啟超的美學思想活動前后共30余年。其間,以1918年歐洲游歷為界,可分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與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之前后兩個發展階段。梁啟超前后期美學思想在研究視野上有開拓,研究目標上有深化,研究內涵上有發展,但以審美介入人生,注重審美實踐、人生實踐、藝術實踐相統一的基本學術取向始終如一。梁啟超前后期美學思想的發展呈現出“變而非變”的基本演化特征,凸現了其人生論美學的基本學術立場以及由社會政治理性觀向文化人文價值觀邁進的基本學術軌跡走向。
一、梁啟超美學思想發展之萌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