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神經內科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和治療的70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24~68歲,平均47.6歲。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為神經內科疾病,其中重癥肌無力21例(占30.00%),三叉神經痛13例(占18.57%),坐骨神經痛11例(占15.71%),神經系統變性疾病10例(占14.29%),遺傳病8例(占11.43%),周圍神經病(四肢麻木、無力)7例(占10.00%)。根據隨機原則將其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試驗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基礎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用藥護理。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經常服藥,容易產生厭惡感,可能發生不吃藥、自己減少藥量的情況。由于無法遵從醫囑服藥,因而很難達到治療目的,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病情的改善。護理人員要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向患者說明不按時服藥的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視。(2)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神經內科的患者在治療后出現后遺癥的幾率較大,致殘率較高,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協助患者進行神經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結束后定期到醫院復查,還要向患者普及神經內科疾病的相關知識,讓患者認識、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預防、治療方法,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心理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保持良好溝通。許多患者由于疾病產生傷感、抑郁、煩躁、孤僻、易激動等不良情緒。對此護理人員要耐心與之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解答患者疑問,盡量幫助患者消除顧慮,配合治療。(2)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患者初入醫院時,容易產生陌生感和焦慮感,護理人員及時主動與患者接觸,真誠地與之交流,給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信任感。同時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情況、治療方法等,消除其心理顧慮,自覺配合治療。(3)爭取家屬配合。在治療過程中向家屬進行宣傳教育,普及疾病知識,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外界刺激,爭取家屬的配合,加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4)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療環境。病房的環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起著巨大作用,適宜的溫度、濕度,良好的通風,柔和的光線,干凈的床單、被褥都會讓患者感到溫馨和舒適,有助于患者康復。
1.3觀察指標
1現狀
1.1專科特點神經內科由于專業性特點,其疾病具有發病率、致死率、致殘率和復發率高的特點,患者病情變化快、病種復雜,臨床對細致周到的護理巡視、科學合理的巡視記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神經內科護理巡視現狀
1.2.1分析黃玉春等關于《護理巡視記錄表的設計及應用》、黃安桃等《分級護理巡視記錄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孫愛玲等《分級護理巡視單的設計與應用》等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專家們對護理巡視單的意義、巡視內容、巡視記錄的方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但在如何根據神經內科特點開展符合患者需要的護理巡視,提高護理巡視記錄效率、效用以及減少不必要的護理工作量等方面,尚缺少更明確、更具實踐意義的闡述。
1.2.2目前神經內科病房的臨床護理巡視工作各家醫院的要求并不一致,有的醫院側重患者剛入院時的入院評估記錄,加強了對重點人群皮膚、跌倒的安全評估及交接記錄,執行分級護理制度,但對巡視記錄沒有明確要求;也有一些醫院圍繞患者臨床護理有關的翻身叩背、皮膚、口腔、會陰、發熱、疼痛、管道、病情觀察、心電監護等內容,及健康教育有關的入院宣教、飲食、體位、活動、術前、術后、用藥、出院指導等內容制定成分級護理執行單24h使用,要求護士簽字執行,旨在通過護理活動結合病情觀察,以體現護理巡視。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對神經內科患者的巡視起到強化推動作用,但對于一些病情復雜、變化快、有合并癥的患者,巡視的要求及記錄沒有明確,也沒有考慮到晝夜因素、持續巡視結果等必要項目的影響。
2探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神經內科患者16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對照組中男50例,女30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3.2±1.2)歲,其中腦梗死56例,短暫性腦缺血9例,其他疾病15例;觀察組中男62例,女18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3.4±1.9)歲,其中腦梗死56例,短暫性腦缺血10例,其他疾病1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種類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對不同疾病種類的患者根據相應的常規護理步驟依次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神經內科護理指引體系指導下的護理模式進行護理,首先對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對每例患者的個性化護理進行評估,對評估所得的個性化問題制訂應對的措施,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全面護理。除此之外,還要在護理過程中多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對患者的實際情況更加全面細致的了解,對護理中存在的不足進行進一步改進,使患者受到細致、優質的個性化全面護理。將兩組的護理質量評估以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行對比。
1.3評估標準
1.3.1護理質量評估根據本院對疾病護理操作相關的護理標準對每例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護理表現進行評估,總分值為100分,評估分值達到90分及以上為優良;分值在80分以上為合格;分值在80分以下為不合格。
1.3.2患者滿意度評估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收集和調查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問卷填寫項目中有3個等級,分別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非常滿意和滿意之和為總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的神經內科患者220例,將其隨機進行分組,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10例。試驗組患者中男59例,女51例;年齡29~68歲,平均(59±4)歲;疾病類型:腦梗死45例,腦出血4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2例;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程度有44例,中專程度有35例,大專及以上程度有31例;家庭情況方面,家里務農的34例,經商的有38例,在單位工作的有38例。對照組情況和試驗組相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試驗組患者運用規范化的健康教育護理方式,對照組患者運用傳統護理措施。對于試驗組來說,應該先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對相關的健康知識進行熟知和了解,并對操作方法進行掌握。按照相應的經驗和資歷,把護理人員分為兩個小組,讓資歷高以及經驗豐富的護師作為護理組長,年輕并且經驗相對較少的護理人員擔任責任護士,對相關的健康知識進行宣傳。護理組長以及責任護士需要每天對病房進行深入的查看,并單獨向家屬以及患者進行健康宣傳。具體如下:①教學態度。護理人員應該運用比較周到的服務理念以及熱情來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在與患者交流和溝通時,應該專注、隨和并且平易近人,將健康教育的重點用比較簡單明了的方式進行表達,面對患者時一定不能急切。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將各個肢體進行鍛煉的方法向患者進行講解,使其在鍛煉的過程中更加快速康復。②正確進行評估。在確定患者需要進行住院治療時,應該與家屬以及患者做好溝通工作,并對其基本信息進行掌握,比如患者的病史、文化程度以及飲食習慣等。系統并全面的檢查患者的情況,比如陽性體征、反射以及肌力等,從而使資料掌握快速和及時。③宣傳和教育。對家屬以及患者講解相關的注意事項,比如患者的病情、藥物具有的不良反應、預后、治療方法以及治療效果等。并對檢查前的注意事項以及飲食等方面進行告知。④出院指導。在患者確定要出院時,應該對相關事項進行說明,并對良好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的重要性進行講解,告知患者應該適當進行肢體功能鍛煉,需要養成良好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這對于病情的好轉是非常重要的。
1.3統計學分析對本次研究的數據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觀察指標利用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知識掌握情況,分為良好、中等、差,并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
2結果
摘要:目的:了解神經內科病房醫院感染狀況。方法:對2008年收治的2060例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結果:醫院感染率為6.04%,≥60歲患者為高危人群,感染發生部位依次為呼吸道、泌尿道及胃腸道等;主要基礎病為腦出血、腦梗死、顱內感染;住院天數≥15d感染者占85.08%。結論:神經內科病房為醫院感染的重點區域,年齡、住院時間、基礎病、侵入性操作等為影響因素,防治關鍵是減少危險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做好消毒隔離。
關鍵詞:神經內科;醫院感染;防護對策
醫院感染多發生在高齡、重癥患者。神經內科患者以年齡大、癱瘓多、意識障礙多、病情危重等為特點,成為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討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的特點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確切了解我院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本院神經內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以分析危險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經內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