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態效應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摘要:生態環境是影響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旅游發展過程中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本文闡述了旅游生態效應的涵義,接著分析了旅游生態效應的必要性,并對我國旅游生態效應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旅游生態效應無煙工業生態環境
旅游生態效應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可分為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如果旅游目的地通過發展旅游促使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那么這種影響就是正面的影響;相反,如果導致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那么這種影響就是負面的影響。效應與效益,效益是關鍵。只有有了效益,才能產生好的效應;也只有好的效應,才能促使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構建一個和諧、積極的旅游生態環境,才會使得旅游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起到正面的影響。
旅游發展需重視生態效應研究
(一)旅游業“無煙工業”并非“無污染工業”
“旅游業是無煙產業,不像其他產業那樣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此觀點的流行或提出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20世界80年代初期,外國旅游者蜂擁而入,爭相一睹中國這一東方古國的神秘色彩。海外游客的大量涌入,除了帶來開放的新觀念外,也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為展翅待飛的中國經濟注入了“興奮劑”,盡管這個時段中國旅游業尚不成熟,但產業的經濟效益已令地方政府心動。而且,入境旅游者主要對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感興趣,比如說故宮、長城、兵馬俑等。因此,在這個階段,認為旅游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不存在耗竭問題;旅游業是無煙產業的觀點逐步滲透至理論界和決策層。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旅游發展需重視生態效應研究;旅游生態效應的相關研究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旅游業“無煙工業”并非“無污染工業”、保護環境是旅游發展的前提、優良的環境是旅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生態環境保護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一旦自然環境受到污染而惡化,旅游者就買不到高質量的旅游產品了等,具體資料請見:
內容摘要:生態環境是影響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旅游發展過程中要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本文闡述了旅游生態效應的涵義,接著分析了旅游生態效應的必要性,并對我國旅游生態效應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旅游生態效應無煙工業生態環境
旅游生態效應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可分為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如果旅游目的地通過發展旅游促使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那么這種影響就是正面的影響;相反,如果導致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那么這種影響就是負面的影響。效應與效益,效益是關鍵。只有有了效益,才能產生好的效應;也只有好的效應,才能促使當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構建一個和諧、積極的旅游生態環境,才會使得旅游發展對當地生態環境起到正面的影響。
旅游發展需重視生態效應研究
(一)旅游業“無煙工業”并非“無污染工業”
摘要:選取30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單位作為基本空間單元,依據2004—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數據,對中國人均能源生態足跡進行核算,在此基礎上運用STIRPAT模型的變式,采用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分析人均能源生態足跡影響因素的空間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從2003年到2014年中國人均能源生態足跡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期間中國人均能源生態足跡存在著顯著的全局空間集聚效應;中國省域人均能源生態足跡存在較為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人均GDP和建筑業總產值的提升對中國人均能源生態足跡有著正向的空間影響,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出效率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均有利于降低人均能源生態足跡。
關鍵詞:能源生態足跡;STIRPAT模型;空間計量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開始快速增長,一般認為,工業化是促使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核心因素[1],工業化的發展會提高工業利用規模,能源利用則是工業發展的關鍵。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帶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化等能源環境問題[2]。此外,雖然近年來中國的能源產量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是由于能源消費增長過快以至于超過了能源產量的增長速度,使得中國的能源消費出現供不應求,人均能源生態足跡出現赤字,直接影響和制約新常態下中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3]。能源生態足跡作為側重于生態理念的可持續發展量化指標,國內外不少學者都通過對其測算來觀測能源的利用強度,進而提出改變能源利用方式的政策建議。Folke等計算并分析了部分國家的生態足跡[4]、Wackernagel等計算并分析了歐洲波羅的海流域29個大城市、塞舌爾群島和瑞典等的生態足跡[5],并提出使用節能技術、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等建議。生態足跡概念引入國內后,謝高地等介紹了生態足跡的理論、方法和計算模型,并對中國及其部分地區的生態足跡進行了實證分析[6][7][8]。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足跡的研究自1991年便開始,但對能源生態足跡的空間效應影響研究并不多見。現階段,地區能源生態足跡不僅會受到本地經濟、社會等經濟地理因素的影響,也可能還會受鄰近區域能源生態足跡的影響。近年來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方法研究我國能源消費、碳排放問題的文獻并不少。鄭長德等采用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各省份的碳排放在空間分布上表現出一定的空間正自相關性[9]。程葉青等發現省域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有不斷增強的態勢,能源強度、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城市化率對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時空格局演變具有重要影響[10]。郝宇等基于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模型分析了中國能源消費和電力消費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11]。雖然這些文獻涉及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空間效應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但針對能源生態足跡的空間效應及影響因素的專門研究尚不多見。20世紀70年代美國生態學家Ehrlich等為研究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壓力之間的關系,提出IPAT模型[12](P89-157),揭示人口、人均財富和技術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對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然而這一模型無法揭示單一因素對環境壓力的影響,因而Dietz等[13]在IPAT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STIRPAT模型,該模型主要通過加入隨機性影響來分解各技術項的實際貢獻度,擴展后的STIRPAT模型主要形式為:I=aPbt?Act?Tdt?eεt。STIRPAT模型在實際研究中應用范圍較廣,展示出了良好的靈活性,可以通過增加其他控制因素來分析對觀測目標的影響,國內已有大量學者在此框架下研究中國碳排放的影響因素[14][15][16][17]。人均能源生態足跡亦是對環境狀況的一種體現,因此本文通過擴展該模型來分析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的影響因子以及其影響程度。本文首先對中國人均能源生態足跡進行核算,然后構建空間計量模型,選取影響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的指標來分析中國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的空間效應,最后提出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人均能源生態足跡核算本文涉及的能源生態足跡重點考慮化石能源消費對生態環境的沖擊。能源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是:分別計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各類能源的生態足跡占用面積(hm2),將各類能源的等價土地面積相加,得到某特定區域的能源生態足跡值[18]。具體人均能源生態足跡計算公式如下:f=∑(ri/Yi)*(Pi/N)(i=1,2,…,n)(1)其中,f為某一地區的能源生態足跡,i表示不同能源的編號,依次為煤炭、焦煤、燃料油、電力和天然氣,ri表示不同能源的平均低位發熱量,Yi表示不同能源的生態足跡土地面積轉換系數,Pi為不同能源的年消費總量,N為各地區當年人口總數。r1~r5=20.90GJ/t,28.44GJ/t,41.82GJ/t,3.6/105GJ/108kW?h,38.93*105GJ/108m3①Y1~Y5=55GJ/hm2,55GJ/hm2,71GJ/hm2,1000GJ/hm2,96GJ/hm2
摘要:在工程實踐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水利工程對于調節區域內水資源分布情況,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水利工程也成為保障居民生活以及企業生產的重要設施。隨著我國水利工程數量的不斷增加,人們也發現了水利工程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的影響,并且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深入的今天,人們也開始關注各種施工項目對生態產生的影響,很多專家學者根據項目的具體特性,明確了項目實施及建成后對生態的不同影響,也提出了相應的控制措施,這些措施在實際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針對水利工程所起到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研究,為后續制定相應的生態保護措施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效應
水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由于我國很多水文資源管理利用者沒有認識到水資源管理以及利用的實質,缺乏有效的利用管理機制,水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并存在水資源浪費的情況。水利工程作為調節區域水資源分布、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的重要設施,其水資源生態調節能力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隨著環境生態保護意識的加強,我們在興修水利的同時,也逐漸注意到水利工程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所以,如何在保證水利工程防洪、灌溉等功能要求的同時,保證工程涉及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將成為水利工程設計、實施的重點。
一、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概述
目前,根據現有研究,我們對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益提出了相應的解釋。隨著人們對于水利工程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雖然水利工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水資源分布的正面作用,但是同樣也會給環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無論是正面作用還是負面影響,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水利工程建設項目起到的環境效應會涉及到環境破壞以及環境修復等問題,并且還需要技術人員對維護環境、降低環境負面影響的措施進行討論。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籌備期間,往往需要對項目本身存在的環境效應進行分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往往單獨進行分析,從而提升水利工程正面效應,減少負面效應[1]。
二、水利工程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
1城市園林設計的生態效應分析
城市園林建設主要包括幾方面內容:道路、種植、建筑、景觀和水等,而這些因素都必然會對原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本章節根據上述建設內容,結合幾類影響進行分析。
1.1水資源影響分析“水是生命的源泉”,其不僅是對人類而言,對于動植物也有著相同的意義。在園林建設中,主要會對水產生三類影響:一是堅持水消耗,在水設計和植被種植中,都會消耗大量的水資源,而在道路、建筑和景觀建設中,也會有所消耗,當水資源取自地表水時,應在設計上有效的預算消耗量,并根據地表水流量選擇城市供水管道,以免破壞園林水源;二是維持水消耗,園林在正式使用后,也需要一定的水源,如植被灌溉,工作用水等,設計師也應對此進行核算,保障園林自然水源的充足,在沒有自然水源的情況下,可采用循環方式利用水設計;三是水污染,地表水自然水源或水設計極有可能遭到污染,特別是游客使用中的垃圾等,而水設計的死水也會在一定時間后,隨著污染和微生物的繁殖,已經無法用于凈化園林,甚至對周邊植被將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因此,應有效的設計水污染解決方案,定時更換死水,并采取積極的方式引導游客,以免造成人為污染等狀況。
1.2周邊環境影響分析園林除了本身能夠提供優質環境外,還應該對城市作出貢獻。周邊環境主要包括水、大氣、土壤和聲等幾個方面,如在針對除塵、御風等方面,多采用喬木。再如灌木類植物,能夠有效的減少水土流失狀況,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以往我國北方城市大量采用楊樹,但是春季會產生大量的楊樹,對城市衛生有著不良的影響。因此,在園林設計時,無論是植物還是建筑景觀,都應該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現狀狀況,采取相對應的解決方式,如無法積極改善周邊環境,則以降低環境不利影響為先決條件。
1.3生物多樣性目前園林在設計中,主要采取地被植物,以多種植物組合種植,既提升了園林的美觀性,同時也能夠豐富園林植物,而在植物的選擇上,應該避免出現競爭問題,因此需要根據植物品種有效的搭配。同時要考慮植物對動物的影響,必須在原有生態結構中,增添相應的植被。動物引入時,則需進行充分的理論研究后才可以執行。
2城市園林設計中生態效應的優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