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態綠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近年來,平陰縣一大搞荒山綠化為突破口,加大資金投入,創新造林方式,荒山綠化取得顯著成效。幾年來,完成荒山綠化1.4萬畝,封山育林17萬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達到90%以上。
一、各級領導普遍重視。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黃山綠化工作,實行了縣級領導包單位、包山頭責任制和工作督導制度,并統一制定驗收辦法和標準,量化考核指標,認真兌現獎勵機制,近兩年兌現綠化獎勵24萬元,全縣上下形成了良好的荒山綠化氛圍。
二、創新造林方式,實行專業隊施工。專業隊施工是我縣近年來探索出來的行之有效的造林方法。專業隊施工克服了以往年年造林不見樹的現象,確保了造林的成功。專業隊施工加之有效的制約機制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關鍵。從整穴、苗木準備,到栽植等方面嚴格把關,使之環環相扣,緊密銜接。在施工過程中對專業隊加強管理,使之嚴格按規程施工,保證了高標準整穴和高標準栽植,切實達到了栽一片,活一片,綠一片的目的。
三、栽植大苗與混交林。近幾年我縣在國道兩側可視范圍內荒山栽植1米以上大苗90余萬株,綠化荒山8000余畝。事實證明,栽植大苗,只要方法得當,把住苗木關與栽植關,成活率不但有保證,而且效果立竿見影,達到一夜成林的效果。同時還當配置黃櫨和火炬等苗木與側柏混交,能增強樹木的抗病蟲害能力,迅速改善立地小環境,并為林木的健康生長創造條件,還能有利于今后的林木防火。
四、堅持林權改革,完善荒山拍賣制度。近幾年,我先本著“明晰所有權,搞活使用權,放開經營權,保護收益權”和誰投資誰受益,誰經營誰收獲的原則,進一步深化林權改革,重點加快了林木和林地的確權發證及荒山承包拍賣工作,充分發揮示范典型的帶動作用,有力的推動了荒山綠化建設的步伐。全縣共發放林權證280份,發證率達到50.4%,面積超過13.8萬畝,涌現出孝直尤寨山莊、平陰鎮畢海洋村、平陰鎮張立水、孔村鎮王長明等一批保護性開發、荒山綠化先進單位和個人。
五、實行封山育林,確保造林成果。根據《濟南市封山育林規劃》和《平陰縣封山育林“*”規劃》的要求,對全縣山林進行死封,“封、管、造”并舉,并加強對省市級公益林護林員的管理和培訓,嚴禁牛羊上山亂啃亂牧,有效的保護了森林資源,提高了綠化水平。實踐證明,封山育林是一項成功的造林及育林措施。
為進一步推進我縣綠化工作,不斷改善縣城生態環境,提升綠化品位,全面完成年綠化任務,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建設宜居宜發展縣城為統領,緊緊圍繞“城郊森林化、縣城園林化、道路林蔭化、小區花園化”的綠化目標,堅持“見縫插綠、空地植綠、破硬還綠”的植樹綠化原則,通過政府組織、全民共建、統一規劃、社會參與,進一步完善綠地布局和功能,以專業綠化工程帶動道路綠化、單位綠化、居住區綠化等工作,加快縣城綠化提檔升級,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總體目標
1、縣城建成區內新增綠化面積8.58萬平方米;新栽行道樹860株;改造綠地面積1萬平方米。
2、公園、街道綠化帶補植補種1.5萬平方米。
一、美于城市綠化的定位
近年來,人們對城市綠化在城市建設中功能的認識,已經由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裝飾提高到具有城市形象的美化、文明的象征及生態環境的改善等多種功能的認識。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城市綠化也因此受到各級領導重視,它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綠化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我們認為有必要從本質上。來認識,才能有助于對它正確定位。
城市綠化是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而產生的一個破壞自然的過程的逆向過程;因為原有的大片森林被砍伐,大量農田被占用,代之以柏油馬路、鋼筋水泥、混凝土結構的建筑物和橋梁,這些無生命的城市基礎設施,構架了城市人群生存的空間。因此,城市綠化是把被破壞的自然通過人工再創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個與城市化進程同時產生的逆向過程,所以綠地系統應是城市人工生態系統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綠地在植物群體的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動態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并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地;城市綠地系統在整個城市中起著最活躍、最積極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礎設施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城市綠化最主要的功能應該定位在生態上,而在發揮生態功能的同時,綠化也必然能展示其形態美和動態美,成為美化城市的有生命的景觀;在文化領域中緣文化早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民族的及地方的特色,成為當前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因此,城市綠化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生態上,同時兼有其它多種功能,是完全符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及方向的。
二、城鄉協調發展是城市綠化的指導思想
100余年前(英)霍華德發表《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文,該文是作者在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城鄉對立,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背景下,提出了為了人民必須城鄉協調發展的田園城市規劃思想:城市和農村要給予人民社會的愛和自然的愛。霍華德認為一個中心城市必然有與它相聯系的衛星城市群落,即大都市圈的規劃構思;認為城市各分支系統一住宅、工廠、道路、綠地、學校等通過重新有序組合,更能自我完善,自我生存,更具活力;城鄉應視為一個整體,城市周圍的農村則是其支撐系統,它們的土地分配比例應為1:5,城市為1,農村為5.由此,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也應該參照上述思想,使農村在綠地建設面積上、數量上大于城市數倍才能同樣成為城市的支撐系統,同時在城市或城鎮外圍以永久性綠帶來隔離,防止城市攤大餅式的向外擴展,而城市中央應有大型的綠地,如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倫敦中心自然公園等思想。霍華德田園城市規劃思想不僅對城市總體規劃的構思有實用價值,也對綠化的規劃有直接的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三、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綠網為緩解城市的大氣污染特別是熱島效應。
【摘要】本文通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校區的規劃設計實踐與研究,指出校園綠化規劃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體現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的局面,并提出在當前蓬勃發展的高校新校園建設中,創造生態型大學校園的理念。
【關鍵字】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
引言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人居環境質量亦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把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以人為中心的復合環境。對于我們來說,其理想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是一個以人為本,創造寧靜、優美的自然生態空間。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態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實施,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由此也引發了發展高校新校園建設的熱潮。本文著重運用生態學原理到校園規劃設計的工作中,探索能夠適應21世紀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思想,指導學校走“以人為本”的環境生態化,符合學校建設百年大計的新型生態型校園之路。
第1章
我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林業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實施生態興縣戰略,圍繞創建林業生態縣目標,構建區域優勢突出、特色鮮明、三大效益協調發展的林業生態體系,全縣上下進一步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施了一系列規模宏大的造林綠化工程,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按照《省林業生態縣檢查驗收辦法》的要求,由縣政府組織負責,縣林業部門牽頭,各鄉鎮人民政府配合,從今年5月3日開始,歷時40余天,對全縣9個鄉鎮228個行政村,就創建林業生態縣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全面普查,各項指標達到了林業生態縣標準。
一、森林資源概況
200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在生態建設上,相繼實施了國家級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省級六大造林工程和一批縣級林業建設重點工程,林業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至目前,全縣林地面積達到了68535.37公頃,其中,喬木林地面積22163.3公頃(幼齡林4418.5公頃、中齡林1193.3公頃、近熟林593.7公頃、成熟林1897.9公頃、過熟林14059.9公頃;純林22163.3公頃),經濟林2143.9公頃,疏林地1347.6公頃,灌木林4902.1公頃,未成林造林地28765.5公頃,無立木林地858.7公頃,宜林地8079.6公頃,苗圃地274.7公頃。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327196.3立方米。其中,幼齡林27088.3立方米,中齡林19531.9立方米,近熟林13564.1立方米,成熟林38592.2立方米,過熟林215661.5立方米,疏林蓄積12758.3立方米。
二、林業生態縣建設概況
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造林綠化工作,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常抓不懈。一是實行領導干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并嚴格考核獎懲制度。每年縣里都要把生態建設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并在春季植樹造林動員大會上,與各鄉鎮、各有關部門簽訂工作責任書。縣、鄉重點工程實行“六率”考核獎懲制,對造林面積核實率、任務完成率、營林成活率、林木保存率、質量合格率和投資效益率,分別制定標準,分項考核驗收,嚴格獎懲。二是實行縣鄉領導辦綠化示范點制度。采取縣四套班子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工程、業務部門包技術、村干部包小班的層層包聯辦法,將具體任務落實到地塊和人頭,并實行責任追究制。2006年至2011年,6年累計完成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764.5公頃,封山育林1666.6公頃,高標準通道綠化120公里,建設綠化示范村92個,綠化示范單位30個,同時建成了東山森林公園、十里河生態園,十里河濕地修復景區、長城沿線景區等大批萬畝以上工程。截至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3.8%,林木綠化率達到45.03%。
三、自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