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態健康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生態建筑的設計情況
1.因地制宜
維護生態環境生態建筑的設計不僅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還要確定和優化及時和適當的施工方法,使真正的生活達到和諧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建筑整體設計性能和生態建筑成本
建筑設計充分融入當地的氣候特點、地理條件等直接影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被動式太陽能集熱器和冷卻,降低建筑照明,采暖,空調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北方寒冷地區建設的建筑保溫材料,多輸入,應該花更多的錢;而南方的一個熱點地區遮陽考慮的方向和角度,即防止太陽輻射和避免眩光,科學使用當地的建筑環境。構建一個健康、無污染、舒適的生活環境,其中包括利用專門設計的對人體沒有害的生活用品,禁止使用對人體健康有威脅的天然氣、有輻射的日用品,滿足人體對健康的要求,創建舒適的室內環境,例如調整室內溫度和濕度達到人體需要的最佳,房間采光滿足人的眼部需要。房間中的隔音效果也很重要,運用對應的技術減少噪音對環境的影響,把新的節能環保的技術融入到生態建筑中去。運用高科技使室內的照明工具可以根據所在地的光照強度自動進行調節,室內還應有節水的新系統,節約水資源。對廢舊物品也可以進行回收再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生態建筑設計,應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能源通常較厚的墻壁,供暖和空調,用來減低能源的損耗,節約資源,減少生態建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使生態建筑的各方面與周圍環境都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建筑與生態的平衡。
二、我國生態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輔導員人格魅力及“涵化”概念的界定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關于教師人格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國外學者的早期研究主要從心理學和行為科學入手,探討教師人格(尤其是智力因素等)與學生學習及成長的關系等問題。當前,國外教師人格問題的研究視角日趨多元,從早期的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視角發展為高等教育學、倫理學、人類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跨學科的視角。在我國,近20年來,從各類教育心理學專著的專門論述到各種專業雜志對教師人格研究新成果的介紹,均反映出教師人格研究資料的不斷豐富。當前,國內外的教育重心已由“智力開發”轉向“人格培養”。有關教師人格培養的研究將以幫助教師完善自身人格,并以此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總的來講,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教師人格魅力的內涵、表現、特點和作用,以及如何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這些成果往往著眼于共性,且從一般的意義上探討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其影響,而針對高校輔導員這一特殊的教師群體,從文化“涵化”的角度來研究輔導員人格魅力對大學校園文化的培育及其作用的成果卻極少。因此,極有必要對輔導員人格魅力的內涵及其對大學校園文化的涵化作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能力、氣質、道德品質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人格魅力有真誠熱情、樂于助人、想象力豐富、情緒穩定、善于自制、積極主動等品質[3]。它亦指美好人格所產生的巨大誘惑力和吸引力,并使受吸引者效仿和向往[4]。高校教師人格魅力是指從事高等教育教師的道德品質、性格氣質、教育教學能力對大學生產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它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高校教師人格魅力的研究如前所述,其研究主題逐年日益細化,包括內涵、表現、特點和作用,以及如何塑造教師的人格魅力等內容,成果較為豐碩。
針對輔導員這一特殊的教師群體而言,國內有關其人格魅力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筆者以“輔導員”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發現相關論文共計15054篇;而以“輔導員人格魅力”為主題的相關論文僅有136篇,總體情況如下:(1)2012年發表相關論文17篇(包括碩士論文2篇),其主題包括輔導員人格魅力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干部培養、班級管理和大學生人格養成的作用,及輔導員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與提升等;(2)2011年發表相關論文16篇(包括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2篇),其主題包括對輔導員人格魅力的認知、輔導員人格魅力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機理、在學生管理中的作用,及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問題、公信力問題等;(3)2010年發表相關論文18篇(包括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2篇),它們主要涉及人格魅力的內涵和作用、提升途徑及措施、人格魅力在思政工作及學生干部成長中的作用等;(4)2009年發表相關論文14篇(包括碩士論文3篇),其主題主要包含人格魅力的功能、角色定位、表現形式、對學生的影響及如何提高等;(5)2008年發表相關論文15篇(包括博士論文1篇、碩士論文4篇),其主題包括輔導員人格魅力的內涵、作用、角色定位、培養途徑及對大學生人格養成的影響研究等;(6).2007年發表相關論文5篇,其主題包括人格魅力的內涵及其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等;(7)2000年至2006年共發表相關論文6篇,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輔導員人格魅力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在大學生網癮戒除中的角色定位和實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等;(8)1999年發表相關論文1篇,該論文只對政治輔導員人格魅力的培養問題作了簡略介紹。
綜上而論,進入21世紀,隨著高校文化建設的深入及大學生的思想訴求日趨多元,高校輔導員及其人格魅力逐漸被引起關注,相關研究日益深入和細化,尤其是輔導員人格魅力對大學生德育的作用研究越來越受重視。需強調的是,上述研究只側重對人格魅力的描述,而較少以文化涵化為視角討論輔導員人格魅力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涵化作用,這也正是筆者所要探究的問題。具體到輔導員人格魅力,有學者認為輔導員人格魅力主要是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影響”,改變大學生心理、行為、生活的重要力量[6]。其人格魅力的內涵主要包括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熱情友善、關愛學生、誠實守信、嚴于律己、淡泊名利、正直無私、胸懷寬廣、志存高遠[7],借用尼采的話,即“要提高別人,自己必須是崇高的。”一言以蔽之,輔導員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涵養直接影響學生,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因素。涵化研究最早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在人類學研究中,它是文化變遷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兩個或以上不同文化體系間由于持續接觸和影響而造成的一方或雙方發生的大規模文化變遷,是一種文化適應其他文化的過程[8]。實際上,在文化涵化的影響下可能會出現3種情況。(1)在涵化過程中,由于變遷力量過大,致使許多人不愿意接受他文化,從而產生排斥、拒絕、抵制或反抗現象。(2)在協調他文化與自己傳統文化體系的過程中,由于協調方向的不同,其結果表現為2方面:一是逐漸失去本文化的特點而接受他文化的影響,成為他文化的一部分;二是產生與各自原有文化均不相同的新特征,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單一文化。(3)在接觸、選擇、采借的過程中接受某些文化成分[9]。輔導員通過工作和生活展現自身人格魅力,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即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使其在涵化過程中接收、適應他文化,進而影響校園文化建設。
二、輔導員人格魅力
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涵化方式校園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又稱學校文化。高校校園文化主要是指以大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為核心的,以具有大學校園特色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由大學生參與的社團活動為表征的精神環境、文化氛圍[10]。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十分密切,可以說,輔導員人格魅力是高校向學生傳遞文化信息、價值觀念、認知觀念等內容的媒介。另外,輔導員人格魅力還可以整合不同學生群體的文化認同,使之主動融入校園文化,進而促進校園文化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具體而論,輔導員人格魅力的涵化作用方式可分為以下3方面。
摘要:發展醫學科技事業是同志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醫學科技倫理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必須重視醫學科技倫理問題;醫學科技的發展必須為人類造福;尊重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成果,保護知識產權;誠信、求實創新、拼搏奉獻、團結協作,這些內容是醫學科技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醫學科學研究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
醫學科學技術作為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推動醫學發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醫學科學技術是同志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有過許多精辟論述,他特別強調在發展醫學科學技術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倫理道德規范。
當前,認真學習和研究同志醫學科技倫理思想,對于促進我國醫學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醫學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中的作用,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同志醫學科技倫理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客觀、公正地評價醫學科學技術的作用,重視醫學科學技術倫理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運用于各個領域。在醫療衛生行業,科學技術越來越顯現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術不斷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之中,為人類的健康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帶來了福音。在新的歷史時期,醫學科學技術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發展,對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屆世界計算機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所指出:“20世紀,人類取得了輝煌的科技成就。從量子理論、相對論的創立,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信息科學的誕生,到人類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的繪就,世界科技發生的深刻的革命,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可以預計,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的不斷突破,將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1]220“以分子生物學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術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為農業、醫藥和人類健康開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高新醫學技術的運用也帶來了許多倫理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醫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高新醫學技術在醫療工作中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為人類的健康服務。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會見諾貝爾獎獲得者時的講話中強調:“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倫理問題。”“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3]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為人類造福歷史經驗證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務,“以知識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榮責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主戰場,把攻克國民經濟發展中迫切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主要任務。”[4]“要十分重視解決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減災防災、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問題,為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貢獻,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1]54防病治病,促進人們的健康是醫學的根本目的。高新醫學技術的運用是實現醫學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醫學技術發揮積極作用,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操作、運用高新醫學技術的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為病人服務的崇高品德。因此,應對醫務人員加強醫學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樹立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從而有利于醫務人員從病人的利益出發,克服醫學技術主義至上的觀念,更加注重人文關懷,貫徹和落實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
摘要:發展醫學科技事業是同志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其醫學科技倫理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必須重視醫學科技倫理問題;醫學科技的發展必須為人類造福;尊重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成果,保護知識產權;誠信、求實創新、拼搏奉獻、團結協作,這些內容是醫學科技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醫學科學研究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
醫學科學技術作為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推動醫學發展,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醫學科學技術是同志非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有過許多精辟論述,他特別強調在發展醫學科學技術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倫理道德規范。
當前,認真學習和研究同志醫學科技倫理思想,對于促進我國醫學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醫學科學技術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中的作用,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同志醫學科技倫理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客觀、公正地評價醫學科學技術的作用,重視醫學科學技術倫理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不斷運用于各個領域。在醫療衛生行業,科學技術越來越顯現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術不斷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之中,為人類的健康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帶來了福音。在新的歷史時期,醫學科學技術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發展,對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屆世界計算機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所指出:“20世紀,人類取得了輝煌的科技成就。從量子理論、相對論的創立,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信息科學的誕生,到人類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的繪就,世界科技發生的深刻的革命,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可以預計,21世紀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的不斷突破,將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1]220“以分子生物學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術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為農業、醫藥和人類健康開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高新醫學技術的運用也帶來了許多倫理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研究,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醫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高新醫學技術在醫療工作中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為人類的健康服務。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會見諾貝爾獎獲得者時的講話中強調:“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嚴、健康、遺傳以及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等倫理問題。”“在21世紀,科技倫理的問題將越來越突出。”[3]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為人類造福歷史經驗證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引起生產力的深刻變革,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務,“以知識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榮責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主戰場,把攻克國民經濟發展中迫切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作為主要任務。”[4]“要十分重視解決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減災防災、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問題,為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貢獻,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1]54防病治病,促進人們的健康是醫學的根本目的。高新醫學技術的運用是實現醫學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醫學技術發揮積極作用,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操作、運用高新醫學技術的醫務人員必須具備為病人服務的崇高品德。因此,應對醫務人員加強醫學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樹立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從而有利于醫務人員從病人的利益出發,克服醫學技術主義至上的觀念,更加注重人文關懷,貫徹和落實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
一、增強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旅游環境觀
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文中指出:“要徹底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不能以眼前發展損害長遠利益,不能用局部發展損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會營造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建設環境的良好風氣,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自然資源,旅游業離開了優美的環境便無法發展,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利用應該相輔相成。所以,我們在發展旅游業時,要立足長遠,克服短期行為,在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健康發展。要樹立對旅游資源的憂患意識,要清醒地看到人類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大氣污染,森林植被面積減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趨擴大;淡水資源危機,江河湖海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污染有增無減;生物多樣化日益減少等等。大自然允許我們失誤的區間已所剩無幾,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態,積極、謹慎地做好旅游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的方針。
二、加強法制、法規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保護人文和風景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的開發,必須增強法制意識。雖然我國《旅游法》尚未出臺,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公路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旅游開發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要嚴格貫徹執行。比如,任何旅游景點的開發,必須要先修路,路的設計應考慮旅游資源的保護;路渣極其他建設垃圾的處理,必須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環境標準。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在空氣、水源、噪聲等多項技術標準中,對旅游景區、景點的環境保護指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規定制定旅游法規和規劃,科學開發,依法管理,嚴禁“三無”(即無規劃、無計劃、無設計),“三亂”(指亂分地、亂尋址、亂建造)建設。另外,各地要根據實際需要,出臺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法規。完善保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高效運作的綜合決策和協調管理機制,建立支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組織保證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以政府為主導,協調各個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參與,相互合作的組織保障體系和良好伙伴關系。
三、做好科學規劃,進行合理有序開發
旅游開發必須與環境保護相一致。盡管很多旅游地的開發是打著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旗號,但在運營中實際上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環。所以,開發時必須進行詳細的環境評價,在環境評價的指導思想上,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立足于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切切實實搞好環評。不能為了上項目,把環境評價作為幌子、走過場,要制定科學的規劃。規劃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體現環保與開發相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在,有的景點,砍掉大樹種草坪、炸毀山景蓋賓館,不僅嚴重破壞了旅游的長遠資源,而且從現實角度看,也影響了景觀的和諧,搞成了不倫不類的東西,降低了景點的品位。同時,在景點開發中,一定要堅持整體規劃在先,開發經費不足,可以分階段開發。切忌胸中無全局,開發無布局,從孤立的小景點看,還有點味道,但從整體布局看,可能是一個敗筆。不但花了冤枉錢,而且會形成整個開發規劃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觀為主的地方,要盡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觀。自然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們切不可為后輩留下太多的遺憾。還有,景點開發的建筑材料也要盡可能使用環保產品,注意各種資源的節約。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各級政府在大力發展作為支柱產業或重點產業的旅游業時,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負有主要責任,因此要把旅游資源的有序開發、合理利用、有效保護落實在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和實踐中,成為檢驗當地旅游業成績得失的主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