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會學小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3年3~6月,我校護理學院2011級護理本科(1)、(2)班學生200名,其中,男生14名,女生186名,年齡19~22歲,平均年齡(20.31±0.52)歲。
1.2方法
1.2.1教材本課程使用的教材為朱丹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護理社會學》,教材共17章,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社會學基本原理、方法等;下篇針對特定人群,如青少年、精神疾病、艾滋病人及護理人員等討論其社會問題。共20學時,每周2學時,共10次。
1.2.2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本課程的評價方式由形成性評價(占總成績70%)和終結性評價(占總成績30%)組成。形成性評價分四部分:考勤10%,課前分享20%,討論20%,小論文20%。第1次上課時隨機將所有學生分成10個小組,并要求以后上課時按小組坐。
(1)考勤:由學生每次上課前簽到,在每次下課后收回。滿分10分,缺勤一次扣1分;
研究目的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與全面發展"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并將"體育品德"列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科核心素養的3個主要方面之一。黨的十九大也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高校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更是統領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靈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關鍵。在此背景下,《學校體育學》作為體育類專業培養人才的重要課程,如何充分挖掘其課程思政的育人潛力,強化課程中隱性教育部分,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格局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推理法。
研究結果
1.《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學校體育學》課堂思政的建立應在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技能兩個主要方面的指導下,從“學會”與“教會”入手,在各個教學環節滲透德育目標,充分發掘體育教學與教學案例中包含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在向學生傳遞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信息外,也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培養學生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2.《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內容:第一,設計與課程思想相關的《學校體育學》教學常規。《學校體育學》教學常規一般包括課前常規、課堂常規和課后常規,課前常規主要通過教師在教案編寫時,引入相應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增強其思政觀念;課堂常規主要通過“注重-引導”的二元結構,注重學生思政教育與思想道德水平發展的同時,也積極引導學生向分享身邊的案例,引起學生間共鳴;課后常規主要通過提問或課堂小論文的方式要求學生對師德修養等教育素質進行反思,或以某一具有爭議性的案例為中心抒發自己的意見及看法。第二,挖掘《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內容。教師從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兩個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不同性質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并貫穿在教學始終。如學校體育產生與發展可引入歷史尊重、重視歷史、探究歷史、貼近并還原國內外學校體育學發展歷史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學校體育史觀。第三,創新“以生為生”《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教學反思。“以生為生”指以學生為教學反思之生命,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程度以及學習體驗為評價對象,節在總結反思環,通過隨機點名的方式使學生自主構建課堂框架、總結難點重點、講解學界最新進展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讓學生直接參與進教學反思的環節中。研究結論:《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教學優化路徑有:第一,形成“思政種子專業教師”培養模式:“思政種子專業教師”的培養主要以專題研修的方式來實現。通過“課程思政專題研究”、“思政專家專題培訓”、“教師思政互助交流”等途徑,為種子教師提供改變自身思想認識和更新自身教學理念的機會。第二:優化“三步走”教學方法:“三步走”即教學過程中課前引入、課外拓展、自主選擇接納三個方面。課前引入指教師選擇具有思政教育接入點的課堂導入內容;課外拓展指教師在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的同時,引入思政課程部分教學內容;自主選擇接納指教師在課堂上觀察學生學習興趣,選擇多數學生較感興趣的內容輔之以思政教育。第三:構建課程思政專業課課程群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專業課課程群的建設即在思政育人這一大目標下,各學科明確分工意識,充分發揮本課程群分類下代表性教材的強勢思政元素,如體育人文社會學科課程群主要代表性教材為《學校體育學》,強勢思政元素為“人文素養”“自覺意識”和“時代精神”;運動人體學科課程群主要代表性教材為《運動解剖學》強勢思政元素為“健康基礎”“尊重生命”和“科學精神”;另參考《大中小學德育總目標》及《體育教育專業總體課程思政元素機構體系》,設置“思政星級手冊”“思政小課堂”等,使教師在校本課程的研發中重新明確自身知識結構,把握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構建起獨具本校特色和民族特點的《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體系,堅持走“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道路。
作者:何心 李明洋 單位:首都體育學院
一
1、重探究、重應用
培養學生對世界事物的好奇心、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前提。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到實際生活中馬上能用,獲得了鍛煉的機會,也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設計的活動應該是“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等等。
隨著學生的發展,語文的實際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越來越強。課內學到的東西不再是單薄虛擬的,長時間積累起來的各種語言材料在實踐中會顯得越來越豐滿,學習時的應用意識以及“學”和“用”之間的聯系、反應會越來越增強。“重探究、重應用”其特征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現實生活并加以調查研究,尋找出隱藏于內的因果關系,提出切實可靠的解決措施。此類學習適于初一、初二年級學生,以引發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觀察、思考、探索的習慣和能力為主。不必過于強調研究的知識含量和深度、廣度,以免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這一課之前,先就本校的足球場為什么越來越高這一現象引導學生進行研究,讓學生測量足球場比土制跑道平均高出多少,讓他們調查足球場原先就這么高還是后來變“高”了,并分析原因。學生們興致盎然地研究起來,得出的結論是:不是足球場變高了,而是土制跑道變低了。原因是:由于大風長年累月吹走地面浮土,地面平均每年降低五毫米左右,而足球場上因種植草皮,浮土沒有被吹走。再引導學生學習《向沙漠進軍》,指導學生寫論文,有的學生在論文中提出了以下意見:A、這是自然生態被破壞,環境逐漸惡化的結果。B、“向沙漠進軍的主要武器是水”,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辦法是水----遇到大風就撒水,這樣即減少了灰塵,又不會使地面繼續降低。C、“抵御風沙襲擊的另一辦法是植樹種草”,建議在操場周圍種樹,以綠化操場,保護操場,并注意保護操場草坪。
2、重過程、重參與
綜合性學習就是提出一些學習的活動及其要求,讓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人人主動積極地投身其中,善于與他人合作。鼓勵和幫助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于自己的獲取新知識和能力的途徑。學生通過自己參與獲得的答案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可以通過討論,讓學生反思自己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找到和理的答案。可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包括與教師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學生在現成的答案之外探尋“新解”的嘗試。例如,學習七上《月亮上的足跡》,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講起,介紹有關月球的知識、人類登月全過程以及很多的神話傳說、科幻作品等,甚至可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想像未來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這樣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又可以與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話就說,大膽表達。
摘要:簡要分析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側重介紹實施教學過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學科動態、完善教學手段、加強課外閱讀,以期為高校中國當代文學課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現狀課程改革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幫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觀念的變化,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能產生即時效應的基礎學科一樣,日益受到冷落。較之上個世紀80年代,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身為中文系學生不明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當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現象也屢見不鮮。為數不少的學生并不通過閱讀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擔憂,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時也動了些腦筋,作了些嘗試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學生理論素養
學習中國當代文學,不單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學現象、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知識把握其內在聯系,即把握文學發生發展規律,從現象、知識上升到理論的概括和思辨,給學生以理論武器,使之學會用以觀照、解讀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在教學中凡能聯系上升到理論的地方我們盡量突出理論色彩,講出理論高度,力求以文學藝術規律來貫穿史的脈絡,按規律來整合文學史的建構。如講朦朧詩,不重于詳盡解析某幾位詩人及其詩作,而重在對朦朧詩整體性的理論闡釋上,重心放在講授朦朧詩的產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別是審美藝術特征上。詩人詩作只在講審美藝術特征時作為例子舉出,與理論觀點相印證。最后再講朦朧詩何以為美-模糊認知、模糊美、美與模糊的“血緣”關系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個新崛起的詩群有個宏觀上的理論的認知。再如講新時期探索戲劇時,先講探索戲劇的概念、類型、審美藝術特征、價值評估,然后再講代表作《屋外有熱流》、《野人》、《狗兒爺涅梁》、《桑樹坪紀事》,學生就可以對戲劇探索潮流態勢、成就有較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講王蒙小說,如果用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紹他的“敏銳感知、發現問題”、“既有傳統手法,又有現代手法的文體革新實驗”、“價值判斷的矛盾性與多向性”,如此論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點到為止,理論穿透力不夠,王蒙最突出的特點還是沒能揭示出來。我講此專題時把王蒙作為“東方意識流小說”的代表,突出他“第一個吃螃蟹”借鑒外國現代派手法寫作意識流小說的開創之功,著重介紹其意識流小說三種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覺印象、內心獨白以及自由聯想的基本手段、夢幻描寫、時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結構形態。
講這些觀點時把王蒙的諸多作品作為例子穿插結合進去,這樣既評介了王蒙作品,也顯示了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理論,使學生不獨了解一位作家、幾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識流小說的精義,以后再讀此類作品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再譬如講一部作品的主題,倘若就題論題,單講該作品主題必顯單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學史母題,從主題學的視點審視該作品的主題,就深刻豐贍得多。如講《紅高粱》以“童年視角”為本體,從父母——當時13歲的豆官的感覺記憶中來寫抗日斗爭,從孫子“我”的追憶中回敘爺爺、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長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學史上的父親主題。從最早的原型、荷馬史詩奧德修紀海上漂流年后回鄉與妻兒團聚的父親講起,講到近現代流浪漢小說的尋找父親——斯丁小說的恭維父親——司湯達小說的敵視父親——巴爾扎克小說的嘲笑父親——卡夫卡小說的順從父親——喬伊斯小說的呼喚父親,聯系到中國文學的孝父主題,最后串連起當代文學王愿堅小說《親人》的將錯就錯假認父親、張承志小說《北方的河》渴望父親、主人公在黃河找到了父親周克芹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關愛父親、洪峰小說《奔喪》的冷漠父親,這樣便把作為父權文化產物的父親主題的發展線索梳理出來,使學生從中了解文學主題自身的演變進化規律。
摘要:簡要分析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側重介紹實施教學過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學科動態、完善教學手段、加強課外閱讀,以期為高校中國當代文學課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現狀課程改革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幫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觀念的變化,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能產生即時效應的基礎學科一樣,日益受到冷落。較之上個世紀80年代,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身為中文系學生不明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當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現象也屢見不鮮。為數不少的學生并不通過閱讀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擔憂,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時也動了些腦筋,作了些嘗試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學生理論素養
學習中國當代文學,不單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學現象、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知識把握其內在聯系,即把握文學發生發展規律,從現象、知識上升到理論的概括和思辨,給學生以理論武器,使之學會用以觀照、解讀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在教學中凡能聯系上升到理論的地方我們盡量突出理論色彩,講出理論高度,力求以文學藝術規律來貫穿史的脈絡,按規律來整合文學史的建構。如講朦朧詩,不重于詳盡解析某幾位詩人及其詩作,而重在對朦朧詩整體性的理論闡釋上,重心放在講授朦朧詩的產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別是審美藝術特征上。詩人詩作只在講審美藝術特征時作為例子舉出,與理論觀點相印證。最后再講朦朧詩何以為美-模糊認知、模糊美、美與模糊的“血緣”關系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個新崛起的詩群有個宏觀上的理論的認知。再如講新時期探索戲劇時,先講探索戲劇的概念、類型、審美藝術特征、價值評估,然后再講代表作《屋外有熱流》、《野人》、《狗兒爺涅梁》、《桑樹坪紀事》,學生就可以對戲劇探索潮流態勢、成就有較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講王蒙小說,如果用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紹他的“敏銳感知、發現問題”、“既有傳統手法,又有現代手法的文體革新實驗”、“價值判斷的矛盾性與多向性”,如此論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點到為止,理論穿透力不夠,王蒙最突出的特點還是沒能揭示出來。我講此專題時把王蒙作為“東方意識流小說”的代表,突出他“第一個吃螃蟹”借鑒外國現代派手法寫作意識流小說的開創之功,著重介紹其意識流小說三種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覺印象、內心獨白以及自由聯想的基本手段、夢幻描寫、時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結構形態。
講這些觀點時把王蒙的諸多作品作為例子穿插結合進去,這樣既評介了王蒙作品,也顯示了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理論,使學生不獨了解一位作家、幾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識流小說的精義,以后再讀此類作品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再譬如講一部作品的主題,倘若就題論題,單講該作品主題必顯單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學史母題,從主題學的視點審視該作品的主題,就深刻豐贍得多。如講《紅高粱》以“童年視角”為本體,從父母——當時13歲的豆官的感覺記憶中來寫抗日斗爭,從孫子“我”的追憶中回敘爺爺、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長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學史上的父親主題。從最早的原型、荷馬史詩奧德修紀海上漂流年后回鄉與妻兒團聚的父親講起,講到近現代流浪漢小說的尋找父親——斯丁小說的恭維父親——司湯達小說的敵視父親——巴爾扎克小說的嘲笑父親——卡夫卡小說的順從父親——喬伊斯小說的呼喚父親,聯系到中國文學的孝父主題,最后串連起當代文學王愿堅小說《親人》的將錯就錯假認父親、張承志小說《北方的河》渴望父親、主人公在黃河找到了父親周克芹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關愛父親、洪峰小說《奔喪》的冷漠父親,這樣便把作為父權文化產物的父親主題的發展線索梳理出來,使學生從中了解文學主題自身的演變進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