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業法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目前,我國農村公共財政體制還存在很多缺陷,公共財政的法律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本文著眼于加強立法的角度來健全我國農村公共財政法律體系。
關鍵詞:公共財政立法農村公共財政法律
一、農村公共財政法律概念界定
財政謂理財之政,即國家或公用團體以維持其生存、發達之目的而獲得收入、支出經費之經濟行為。“財政”與“公共財政”對應的英文詞匯都是“PublicFinance”。與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財務和家庭理財相比,國家或政府的理財活動具有公共性,財政、公共財政所指的都是國家財政或政府的理財活動。
農村公共財政法律是調整一國在運用財政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公共產品過程中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農村公共財政不僅限于農村建設,還包括財政對于農業的建設及對農民的支持,是公共財政中的三農問題。同時農村公共財政也不僅限于研究鄉村公共財政這一微觀領域,還應著眼于國家財政支農等宏觀領域,本身財政就是國家理財的活動。
農村公共財政法律既包括為調整農村特定公共財政關系而專門制定的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也包括一般公共財政法律體系中所包含的與農村相關的法律條款。既體現在財政基本法、稅收基本法、預算法等財政稅收專門法中,還體現在農業法、教育法、社會保障法等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
論文關鍵詞:農業災害救助農業保險無保險援助計劃應急貸款
論文摘要:鑒于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巨大損失,在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提出在我國構建此制度的構想
構建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對于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生產、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法學研究亦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但我國關于此制度在《農業法》中僅有幾條原則性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以補充和完善。為此,筆者在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我國構建該制度的構想。
1構建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1.1自然災害頻繁發生2007年,《時代》雜志評出世界十大自然災害。其中,朝鮮洪水席卷了朝鮮南部,據世界糧食署估計,谷類產品減產量是45萬t;希臘森林大火導致近70人喪生,整整燒掉了近40.5萬h森林;據民政部報告,2037年中國氣候異常,降雨嚴重不均,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多災并發,點多面廣,部分地區重復、連年受災,局部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記錄。2008年南方雪災和四川I省汶川縣發生的8.0級強烈地震又使我國遭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單靠政府財政撥款和民間捐款等傳統救濟方式已無法滿足現實需要,而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在抵御重大損失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探索和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災害救助法律制度為現實所必需。
1.2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只有擁有了充足的糧食才能在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謀求自身的繁榮和強大。另外,農業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原料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建設資金積累和出口物資的重要來源,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農業發展速度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快;反之,農業生產出現倒退,就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損害。由于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破壞,國民經濟必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以經營農業為生的農民的收入會大幅度減少,甚至絕收。如果不給予救助,會大大打擊其經營農業的積極性,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摘要:農業保險法律制度作為規范農業保險組織與活動的法律保障,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目前建成了以若干法律和行政法規為主要內容的農業保險法律體系,但存在立法層級較低、農業再保險制度缺失、涉農保險法律制度不完善、監管不足等多方面的問題。通過相應的措施改進、完善農業保險法律制度,對于合理規范農業保險活動、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農業保險;農業再保險;涉農保險;農業保險法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與此同時我國也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每年因自然災害給農業帶來的巨大損失,對農業經濟和農民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大力發展并積極推廣農業保險是及時減輕農民因自然災害而帶來的損失、保障農民利益的最優辦法。然而,隨著農業保險的不斷發展,實際中相關問題日益涌現,現行的農業保險法律制度中存在的諸多不完善之處,阻礙了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農業保險歷來受到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中間的10個有關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都提到農業保險問題。[1]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同樣提出要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因此,探究農業保險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意見成為必要。
一、我國農業保險的立法概述
(一)保險法
我國關于農業保險業務開展的法律依據,最早見于1985年的《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1995年廢止)。該條例中由國務院頒布,初次規定了由保險企業開展農村業務,保險服務的對象是農民,但并未提出“農業保險”的概念。1995年頒行的《保險法》第149條規定“國家支持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保險事業”。審視此條文,可以發現其非但未具體提及農業保險及其法律關系,反而以排除對農業保險的適用。此后,《保險法》雖然經過4次修改但仍然保留了此項規定。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非常感謝市人大為我提供了這次難得的述職學習和匯報工作機會。我一定認真接受評議,虛心聽取意見,努力改進工作。
去年二月,人大任命我為市農委主任、農業局長,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農委,農業局都是市政府的農業農村經濟工作部門,工作目標一致,但職能各有側重。如何兼顧好兩個單位的工作,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項新課題。兩年來,我帶領全市農業部門的同志,堅持改革創新,轉變工作職能,著力求真務實,不斷克難奮進,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工作。現就我任職以來,特別是今年履行職責情況向市人大常委會述職如下,請于評議:
一、加強法治農,推進依法行政
把強化依法治農作為轉變工作職能的著力點,把貫徹實施農業“兩法”作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突破點,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省、市委關于農業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依法治農,依法行政。
(一)健全執法機構,提高隊伍素質。從建立健全農業執法機構入手,市農業局成立了政策法規科,各縣市也成立了相應機構,保證了執法工作的正常開展。從提高執法隊伍素質下力,對全市農業行政執法人員進行了培訓、考核,兩年來全市農業部門先后派出20多名執法骨干參加部、省舉辦的各種執法培訓班,市局培訓執法人員400多人次。
1知識倉庫的研究現狀
該文以“知識倉庫”作為篇名關鍵詞對SpringerLink、Elsevier、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VIP(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3個著名的中外期刊數據庫以及ProQuest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PQDD)、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CNKI《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3個中外博碩士論文數據庫的所有歷史數據進行了文獻檢索調研。
(1)國內外碩博論文關于知識倉庫的研究現狀。由可知,國內外碩博論文庫中關于知識倉庫的研究成果及文獻是非常少的,國外ProQuest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PQDD)中沒有相應的檢索結果。檢索國內CNKI《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共得到3篇文獻,分別是《咨詢企業知識倉庫的模式構架與建設策略研究》、《面向產品開發過程的知識倉庫應用平臺研究與實踐》、《基于知識倉庫的虛擬產品協同開發技術研究》;檢索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共得到7篇文獻,其中3篇與CNKI的檢索結果相同,另外4篇是《知識管理背景下的知識倉庫研究》、《農業機械化工程知識倉庫的設計研究》、《基于本體和案例的可重構知識倉庫系統研究》、《可重構知識倉庫及其案例檢索與推理的研究》。由此可見,國內這些碩博士論文大多是關于知識倉庫在某行業的應用設計研究,知識倉庫的理論研究一般與知識管理結合起來進行,如《知識管理背景下的知識倉庫研究》、《可重構知識倉庫及其案例檢索與推理的研究》等。
(2)國內外期刊論文關于知識倉庫的研究現狀。以上國內外期刊文獻調研結果顯示,國外對知識倉庫的研究文獻共83篇,其中只有1篇是完全相關的,即Hamid所寫的《Knowl-edgewarehouse:anarchitecturalintegra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decisionsuppor,t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dataware-housing》,其余文獻大多是關于數據倉庫或者知識發現的;國內相關文獻相對多一些,為158篇。國外的研究中Hamid從知識倉庫的功能出發,認為知識倉庫是這樣一個系統:它是決策支持系統和數據倉庫新的發展方向,其功能是為決策者提供一個智能分析平臺,以此來加強知識管理流程的各個階段。其對知識倉庫的研究側重于知識倉庫能夠挖掘隱性知識這一功能[1]。
調研顯示,目前國內有關知識倉庫研究的最早文獻是陳愛燕于2000年發表的《全文信息上網與知識倉庫建庫管理系統》一文,介紹了一個知識倉庫建庫管理系統,它有利于單位知識的序化和組織,促進知識的創新[2]。隨后的文獻多是關于CNKI系列知識倉庫的研究,其中《中國醫院知識倉庫》的研究居多。之后,知識倉庫在企業的應用研究逐漸豐富起來,這些研究多以提高企業知識管理水平為出發點,理論和實踐研究均有。如陶穎的《企業知識倉庫的宏觀構建》,李生琦《企業知識倉庫的構建技術研究》,薛欣《基于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知識倉庫研究》等。與此同時,關于圖書館知識倉庫的研究成果和文獻也逐漸增加,如胡躍進的《知識倉庫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一文指出了知識倉庫是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模式的發展方向,建設知識倉庫將為圖書館進行高效的知識服務提供保證[3];侯柏竹的《知識管理時代圖書館知識倉庫的建設研究》針對知識管理時代圖書館知識倉庫的建設展開了研究[4];又如陳剛在《圖書館知識倉庫淺析》中構建了圖書館知識倉庫的模型,分析了知識倉庫中各模塊的功能,并介紹了基于知識倉庫的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和知識服務[5]。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知識倉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個方面:一是研究知識管理背景下的知識倉庫理論,內容包括知識倉庫與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系統的關系,知識倉庫的相關技術,知識倉庫與數據倉庫的聯系等;二是探索知識倉庫在某些領域的應用情況,介紹、分析某行業知識倉庫的構建模式和方法。總之,關于知識倉庫的研究,應該說還非常不成熟。這一點體現在:①相關的研究文獻數量很少;②對于知識倉庫本身的概念界定不清;③理論基礎的研究很薄弱。盡管如此,人們普遍認為,知識倉庫的提出是十分有意義的。知識倉庫的研究正在進展之中,相關產品也還未成熟,然而其前景將是十分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