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大學現代教育

農業大學現代教育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農業大學現代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現代教育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一、創新思維的本質與內涵

創新思維是一種高度發展的最可貴的人類思維形式,創新思維是創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創新只有在創新思維的意識活動中才能產生。創新思維的本質決定了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創新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創新思維的本質就是功能性本質、結構性本質和過程性本質這三個層面的統一,從功能層面看,創新思維的本質在于出新,在于產生前所未有的認識、成果;從結構層面看,創新思維的本質在于超越,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維結構;從機制層面看創新思維的本質在于邏輯與非邏輯的統一,在于實現思維素材的超邏輯組合。創新思維的哲學內涵是對傳統的辯證否定,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批判意識是創新思維和能力形成的靈魂。創新思維是對常規思維模式的突破,其特點是超越權威,不迷信書本結論,勇于創造;跳出經驗的框子,不循規蹈矩;敢于標新立異,開拓新途徑;博采眾長,善于綜合運用;突發奇想,經常變換視角。從創新思維的內涵和特點可以看出,創新思維就是學生身上的體現就是在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自己進行深入的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看法;在實驗實習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善于使用在科研活動的過程中,對于積極探索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術的勇氣和能力。

二、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作用

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教育活動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教育革命。它的教育活動目標就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其創新能力、形成其創新人格。實踐證明現代教育技術在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培養創新思維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新實踐的思想前提,它激發創新實踐的動機,表現為創造性的意向和設想。傳統的課堂教育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講授、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低,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強,而將現代教育技術引入教學,通過多媒體技術中的圖片、視頻等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網絡教育技術增加學生的自學能力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把學生培養成創新型人才。

點擊閱讀全文

農業學院圖書館的價值與實施

隨著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實施,強調了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科技創新機制、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流通機制、保障糧食品質與環境安全的環境保護機制。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調研中,就中原經濟區建設,多次提到: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的河南,應該肩負起責任和使命,真正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之路[2]。中原經濟區建設要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之路,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要實現到2020年在保護全省0.07億hm2基本農田的基礎上,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生產用地穩定在500萬hm2,糧食生產能力達到650億kg的建設目標,就必須盡可能保持現有的可耕地面積,提高糧食單產;要提高糧食單產,就要依靠農業科技,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糧食穩產、增產中的作用。而這個中原經濟區農業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力的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來支撐,需要強大的高等農業教育體系作保證,需要高等農業院校緊緊圍繞中原經濟區農業經濟建設深入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有效服務于中原經濟區建設。可見,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承擔培養創新人才、推動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發展、傳承創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迎來了加快自身發展的機遇,特別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確定為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戰略的決定,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關系到中原經濟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21世紀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農業高校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集散地,將直接為中原經濟區農業經濟建設服務,不僅是社會的客觀需要,也符合高等農業院校圖書館自身發展的特點。

高等農業院校圖書館在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實施成效

積極服務區域、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是河南農業大學的優良傳統。作為河南省重點支持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在興辦百年農業高等農業教育歷程中,始終堅持傳承大學精神,切實履行農業大學使命,充分發揮農科積累深厚、學科門類齊全的學科優勢。迄今為止,已為國家培養了以玉米育種專家奠基人胡廷積,小麥育種專家陳偉程等為代表的20萬名高級創新人才;建設了河南省唯一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團隊;以及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煙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個國家、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別是近年來邊連續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一批重大科研獎勵。目前,學校下設20個學院,84個本科專業(方向)。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一級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34個二級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農、工、理、經、管、法、文、醫、教、藝10大學科門類。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在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中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實施。

1.建立小麥、玉米專題數據庫,使農業科研人員快速準確地獲取有效的農業科技信息。21世紀是信息時代,科技人員要在短時間內找到十分適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報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類合理、查找方便的專題特色數據庫。而中原經濟區建設在發展工業現代化同時,農業經濟的發展將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核心,特別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資源生產了全國近10%的糧食,其中小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4左右,玉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因此,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建設小麥、玉米特色專題數據庫是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需求。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涵蓋農作物、畜牧家禽、農村能源等方面較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形成了以農業、生物文獻為主體的館藏體系。圖書館充分發揮文獻資源、科技人才等優勢,圍繞河南省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任務、根據中原經濟區發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麥、玉米等專題特色數據庫。特色數據庫促進了農業科研人員水平與能力的提高,使學校科研水平不斷步入新臺階。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分別以建在學校的“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鄭州國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單位、國家級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為依托,以圖書館豐富的專業文獻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網上資源為重要補充,重點收集國內外出版的圖書、期刊、會議論文等文獻中有關方面的情報信息,建立了書目、期刊題錄數據庫,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新品種、優異種數據庫,科研機構、科研成果、知名專家數據庫,市場信息、統計數據數據庫。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可為用戶提供特定學科范圍或某一主題的網上信息資源集合,便于農業科技人員快捷、方便地進行信息交流和利用。農業科技人員可以隨時點擊咨詢,與咨詢員進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時間以外留言咨詢。數據庫的信息營銷服務,通過對信息產品與服務進行分析、調研等過程,實現了與信息用戶的價值交換,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科技人員的信息需要;通過主動服務,能夠挖掘農業科技人員潛在的信息需求,不僅使農業科技人員的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為特色數據庫的信息補充提供了條件。專題特色數據庫,為小麥、玉米的科研、生產提供全方位、深層次的文獻信息服務,改變了小麥和玉米研究、生產中各種文獻信息利用難的現狀,為農業科技人員的科研立項、成果查新,以及貿易人員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為從事小麥和玉米等農業科技人員獲取文獻信息資源的主渠道。同時,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產現狀,為農業科技人員正確把握其研究發展趨勢提供便利。小麥文獻信息數據庫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獲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獎。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為學校科研項目《冬小麥根穗發育及產量品質協同提高關鍵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黃淮區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豐產高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及時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務,起到了較好的作用[4],為河南省糧食總產連續10年奪得豐收,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2.搭建農業情報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農業科技人員的跨庫檢索。盡管農業科技信息琳瑯滿目,但使用起來常常不盡人意。既有商業數據庫的壁壘,更有各建設單位“防火墻”的阻隔。因此,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互動、互聯、互助、符合農業發展需要、適應市場競爭的農業科研創新平臺,包括成果轉化平臺、試驗儀器共建共享平臺、學術交流平臺和信息資源共享平臺[5]。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積極參與多家信息情報單位聯合建設的“河南省科技文獻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該平臺提供了21000萬條小麥、玉米科技情報信息,10.6萬余條煙草科技情報,960多條科研成果、知名專家等科技信息[6]。不僅為河南省相關科研院所的有關人員提供了及時、必要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3.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現農業科技信息遠程快速服務。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化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趨勢。遠程化服務模式改寫了傳統的傳輸方式,多媒體網絡可對各種科技情報資源進行設計、處理、檢索和傳遞,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創造了條件,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觀的信息傳遞和咨詢。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積極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要求,與學校、地方合作處等職能部門結合,建設了集互聯網、電信網、廣播網、電視網和報刊網于一體的“五網合一”的立體化農業科教信息服務平臺“惠農科教信息港”。“惠農科教信息港”開通了“965558”惠農科技服務熱線電話,開設了“中原惠農網”、“專家遠程視頻診斷系統”和“農業專家面對面”等欄目。“惠農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選擇100個農業大縣、50個農業科教園區、5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實施農業科教信息服務對接。農民通過“專家遠程視頻診斷系統”可以與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惠農科教信息港”創新了農業科技情報信息的服務手段,架起了農業科技情報直通農業、農村、農民的橋梁,為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農業科技情報信息服務,對推進農村信息化、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農民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點擊閱讀全文

圖書館在農業經濟發展的用途

建設中原經濟區,促進河南振興,推動中部崛起,是新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曾經貧窮落后的中原地區人民的共同期盼。《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的印發,寓意著中原經濟區建設已提升為國家戰略,標志著河南將迎來一個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意味著河南這一全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教育大省致力打造“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戰略構想和宏偉藍圖已變為國家發展現實需要和河南人民的歷史重任。這必將形成強大合力,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使之盡快成為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地帶,成為引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支撐全國發展的重要區域。同時,隨著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實施,強調了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科技創新機制、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流通機制、保障糧食品質與環境安全的環境保護機制。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調研中,就中原經濟區建設,多次提到: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的河南,應該肩負起責任和使命,真正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之路[2]。中原經濟區建設要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之路,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要實現到2020年在保護全省0.07億hm2基本農田的基礎上,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生產用地穩定在500萬hm2,糧食生產能力達到650億kg的建設目標,就必須盡可能保持現有的可耕地面積,提高糧食單產;要提高糧食單產,就要依靠農業科技,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糧食穩產、增產中的作用。而這個中原經濟區農業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力的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來支撐,需要強大的高等農業教育體系作保證,需要高等農業院校緊緊圍繞中原經濟區農業經濟建設深入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究,有效服務于中原經濟區建設。可見,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承擔培養創新人才、推動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發展、傳承創新文化神圣使命的高等院校,迎來了加快自身發展的機遇,特別是河南省等省份被確定為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戰略的決定,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將關系到中原經濟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21世紀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農業高校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集散地,將直接為中原經濟區農業經濟建設服務,不僅是社會的客觀需要,也符合高等農業院校圖書館自身發展的特點。

一、高等農業院校圖書館在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實施成效

積極服務區域、行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是河南農業大學的優良傳統。作為河南省重點支持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在興辦百年農業高等農業教育歷程中,始終堅持傳承大學精神,切實履行農業大學使命,充分發揮農科積累深厚、學科門類齊全的學科優勢。迄今為止,已為國家培養了以玉米育種專家奠基人胡廷積,小麥育種專家陳偉程等為代表的20萬名高級創新人才;建設了河南省唯一國家重點學科作物學團隊;以及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煙草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19個國家、河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別是近年來邊連續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一批重大科研獎勵。目前,學校下設20個學院,84個本科專業(方向)。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一級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34個二級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涵蓋了農、工、理、經、管、法、文、醫、教、藝10大學科門類。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在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中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實施。

1.建立小麥、玉米專題數據庫,使農業科研人員快速準確地獲取有效的農業科技信息。21世紀是信息時代,科技人員要在短時間內找到十分適合自己真正需要的情報信息,就需要信息量大、分類合理、查找方便的專題特色數據庫。而中原經濟區建設在發展工業現代化同時,農業經濟的發展將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核心,特別是河南省利用有限的土壤資源生產了全國近10%的糧食,其中小麥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4左右,玉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因此,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建設小麥、玉米特色專題數據庫是中原經濟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的必要需求。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涵蓋農作物、畜牧家禽、農村能源等方面較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形成了以農業、生物文獻為主體的館藏體系。圖書館充分發揮文獻資源、科技人才等優勢,圍繞河南省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任務、根據中原經濟區發展需求,先后建起了小麥、玉米等專題特色數據庫。特色數據庫促進了農業科研人員水平與能力的提高,使學校科研水平不斷步入新臺階。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分別以建在學校的“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鄭州國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科研單位、國家級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為依托,以圖書館豐富的專業文獻信息資源為基礎,以網上資源為重要補充,重點收集國內外出版的圖書、期刊、會議論文等文獻中有關方面的情報信息,建立了書目、期刊題錄數據庫,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新品種、優異種數據庫,科研機構、科研成果、知名專家數據庫,市場信息、統計數據數據庫。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可為用戶提供特定學科范圍或某一主題的網上信息資源集合,便于農業科技人員快捷、方便地進行信息交流和利用。農業科技人員可以隨時點擊咨詢,與咨詢員進行交流,并可以在工作時間以外留言咨詢。數據庫的信息營銷服務,通過對信息產品與服務進行分析、調研等過程,實現了與信息用戶的價值交換,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科技人員的信息需要;通過主動服務,能夠挖掘農業科技人員潛在的信息需求,不僅使農業科技人員的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同時為特色數據庫的信息補充提供了條件。專題特色數據庫,為小麥、玉米的科研、生產提供全方位、深層次的文獻信息服務,改變了小麥和玉米研究、生產中各種文獻信息利用難的現狀,為農業科技人員的科研立項、成果查新,以及貿易人員及時了解市場信息等方面提供方便,成為從事小麥和玉米等農業科技人員獲取文獻信息資源的主渠道。同時,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全世界的研究、生產現狀,為農業科技人員正確把握其研究發展趨勢提供便利。小麥文獻信息數據庫因其特色突出、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獲得CALIS管理中心二等獎。小麥、玉米專題特色數據庫為學校科研項目《冬小麥根穗發育及產量品質協同提高關鍵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黃淮區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豐產高效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及時提供了大量信息服務,起到了較好的作用[4],為河南省糧食總產連續10年奪得豐收,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2.搭建農業情報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農業科技人員的跨庫檢索。盡管農業科技信息琳瑯滿目,但使用起來常常不盡人意。既有商業數據庫的壁壘,更有各建設單位“防火墻”的阻隔。因此,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互動、互聯、互助、符合農業發展需要、適應市場競爭的農業科研創新平臺,包括成果轉化平臺、試驗儀器共建共享平臺、學術交流平臺和信息資源共享平臺[5]。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積極參與多家信息情報單位聯合建設的“河南省科技文獻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該平臺提供了21000萬條小麥、玉米科技情報信息,10.6萬余條煙草科技情報,960多條科研成果、知名專家等科技信息[6]。不僅為河南省相關科研院所的有關人員提供了及時、必要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3.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現農業科技信息遠程快速服務。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化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流趨勢。遠程化服務模式改寫了傳統的傳輸方式,多媒體網絡可對各種科技情報資源進行設計、處理、檢索和傳遞,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創造了條件,為需求者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觀的信息傳遞和咨詢。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積極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要求,與學校、地方合作處等職能部門結合,建設了集互聯網、電信網、廣播網、電視網和報刊網于一體的“五網合一”的立體化農業科教信息服務平臺“惠農科教信息港”。“惠農科教信息港”開通了“965558”惠農科技服務熱線電話,開設了“中原惠農網”、“專家遠程視頻診斷系統”和“農業專家面對面”等欄目。“惠農科教信息港”在河南省選擇100個農業大縣、50個農業科教園區、500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殖大戶,實施農業科教信息服務對接。農民通過“專家遠程視頻診斷系統”可以與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惠農科教信息港”創新了農業科技情報信息的服務手段,架起了農業科技情報直通農業、農村、農民的橋梁,為中原經濟區、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農業科技情報信息服務,對推進農村信息化、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立農民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點擊閱讀全文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9.8%,1999年全國開始大規模的擴大招生,2002年高校毛入學率達到了15%,200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數量則達到了2300萬人,毛入學率為21%。依據國際上公認的大學毛入學率15%是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的分界點,我國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時期,高校校園文化也面臨著從精英校園文化向大眾校園文化的過渡,并出現了許多新現象和新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培養。為此,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策略。

[關鍵詞]高校大眾化教育校園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蔡茂華(1971-),男,廣東梅州人,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李敏(1977-),男,湖北武漢人,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輔導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何文鉞(1981-),男,廣東湛江人,華南農業大學學生處,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廣東廣州510640)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07)11-0052-02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專業教師的作用。長期以來,大家一談起校園文化,就認為是學生處、團委、學生會等學生工作機構和學生的事情,與教師沒有多少關系。但實際上,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教師,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教師的人格和文化涵養直接影響所培養學生的質量,他們的整體凝聚力對校園文化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現狀看,教師的校園文化生活極為貧乏,一學期難得有兩次活動,教師之間的交流也很少,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種具體活動,而把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潛在的教育活動排斥在外;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中,除學生參與外,主要是學生工作隊伍的教師參與,而專業教師與其他行政人員很少參與,與學生的交流也是屈指可數。

點擊閱讀全文

我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論文

1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1.1文獻類型分析統計表明,所有文獻中期刊文章數量最多,達8111篇,占文獻總數的98.39%;學位論文其次,有79篇,全部為碩士論文,占文獻總數的0.96%;會議論文有43篇,占0.52%;報紙文章11篇,占0.13%。從文獻總數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引起了大量的關注,但是由于會議論文、報紙文章稀少,可以看出研究交流程度不高,且沒有形成社會關注,主要參與者是高校從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師。

1.2發文時間分析統計表明,對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的研究,呈現出明顯的隨時間遞增的趨勢。從1984—1994年,每年文章數不超過10篇,這個階段正是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萌芽階段;從1995—2004年,文章數量逐年穩步上升,超過了100篇,這個階段正是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全國成長普及的階段;從2005至今,文章數量飛速增長,在2011年突破1000篇,對教學研究的巨大關注,從側面顯示計算機教學開始面臨多方面的挑戰和壓力,走進改革階段。因統計時間未滿一年,2014年文章數量較少。

1.3期刊分析統計表明,8111篇期刊文章發表在1426種期刊上,平均每刊發文5.69篇;但發文分布不均衡:有1299種期刊,每刊發文數為1~10篇;而發文量最集中的26種期刊,每刊發文51篇以上。所有期刊中,發文量最大的10種期刊分別是:計算機教育(452)、電腦知識與技術(319)、福建電腦(252)、科技信息(247)、中國科教創新導刊(179)、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146)、考試周刊(115)、黑龍江科技信息(100)、信息與電腦(理論版)(87)、中國科技信息(87)。在本領域發文排名前10核心期刊依次是教育與職業(57篇)、中國大學教學(44)、中國成人教育(42)、職業時空(20)、中國教育信息化(20)、實驗室研究與探索(16)、黑龍江高教研究(13)、成人教育(11)、現代教育技術(11)、職教論壇(11)、職業技術論壇(11)。

1.4作者分析由于重名問題普遍存在,作者發文情況難以精確統計。筆者從發文量最高的作者姓名出發,以署名為同一單位視為單一作者來過濾重名情況,得出本領域發文量最高的10位作者分別是:趙潔(東北農業大學)發文16篇,馮博琴(西安交通大學)10篇,劉強(湖南工業大學)10篇,蘇中濱(東北農業大學)10篇,葉惠文(華南師范大學)9篇,杜炫杰(華南師范大學)9篇,劉建平(遼寧中醫學院)8篇,李華(佳木斯大學)8篇,廖瑞華(湖南第一師范學院)8篇,朱勇(沈陽農業大學)7篇,周虹(佳木斯大學)7篇。可以看出,高產作者中存在3個研究團隊(東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佳木斯大學),合作論文較多。從發文質量看,西安交通大學的馮博琴教授在核心期刊發文9篇,為本領域翹楚。

1.5關鍵詞分析統計顯示,所有文獻共有6612個關鍵詞,剔除計算機基礎、計算機基礎教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等詞匯,排名前30的關鍵詞顯示了研究者主要關注的內容,分別是教學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非計算機專業、改革、高職院校、教學內容、任務驅動、高職、實驗教學、課程體系、課程改革、分層教學、教學質量、高職教育、實踐、實踐教學、學生、信息素養、教學設計、案例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分級教學、創新能力、計算思維、網絡教學、問題、教學效果、分層次教學等。1.6作者機構分析由于機構署名方式不規范,筆者從發文量最高的機構名稱出發,統計發文量最高的10個機構分別是:佳木斯大學(20)、長江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16)、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14)、遼寧工業大學計算中心(13)、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12)、長春職業技術學院(12)、浙江樹人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11)、石河子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11)、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中心(11)、東北農業大學(11)。上述機構包括了高產作者中的3個研究團隊和馮博琴教授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學。

點擊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浮山县| 射阳县| 福贡县| 克拉玛依市| 江门市| 方山县| 江川县| 买车| 松溪县| 澄城县| 化德县| 揭西县| 哈巴河县| 鄄城县| 石棉县| 紫阳县| 奎屯市| 江西省| 阳山县| 保山市| 北海市| 芦山县| 湖南省| 博罗县| 廉江市| 含山县| 青州市| 衡南县| 吉林市| 阿尔山市| 峨眉山市| 沾益县| 江北区| 安溪县| 平阴县| 全椒县| 灌南县| 中阳县| 修文县|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