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村醫療衛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農村衛生工作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關系到保護農村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大局。為全面貫徹和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精神,為加快我縣衛生事業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縣衛生局今年對全縣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情況進行了一次較系統和全面的調研。
一、醫療衛生基本情況
(一)機構和人員情況
我縣共有6個縣直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縣人民醫院、縣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合療辦、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15個鄉鎮(中心)衛生院,下設村衛生室123個,診所14個。衛生系統現有干部職工336人,其中在職人,在職職工中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93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占2%,中級職稱84人,占29%,初級職稱203人,占69%,按學歷結構分,本科36人,占12%,專科148人,占51%,中專86人,占29%,高中及以下23人,占8%。全縣共有鄉村醫生291人。
(二)資產情況
全縣醫療衛生單位共有資產3899萬元,其中流動資產1464萬元,占38%;土地及房屋價值922.2萬元,占24%;醫療儀器設備價值936.16萬元,占24%。房屋及建筑面積30124平方米,共負債1050萬元,人均負債達3.13萬元.
為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我縣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迅速提升我縣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根據《浙江省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改革實施方案》文件精神,結合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創業富民、創新強縣”總戰略,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扎實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開展縣鄉鎮(街道)村醫療衛生資源統籌配置改革,深入開展基層衛生人才素質提升工程。通過改革,農村基層衛生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城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整體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建成比較完善的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街道衛生院)為樞紐,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為基礎,駐村醫生巡回醫療為補充的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具體目標:
——基本建立“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所有建制鄉鎮(街道)都有一所達到國家標準的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行政村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
——基本建立“縣院帶鄉鎮、鄉鎮帶村級”的城鄉醫療衛生統籌發展新機制。通過改革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提高配置效率,促進均衡發展,從制度上提高城鄉醫療資源的整體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
從此次對100多個村莊的調查結果看,農民看病難、醫療費用高是當前農村社會發展中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韓俊說,基于這次實地調查的發現,我們就進一步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提出了六點政策建議。
一是切實降低農村藥品價格。
從調查看,醫療支出已經成為農村居民一項沉重的經濟負擔。在全部調查農戶中,醫療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8.5%,大病戶家庭則占30%左右。藥品銷售收入是農村醫療單位的主要收入來源。村級診所藥費收入占其總收入的70%以上,鄉鎮衛生院60%的收入來自藥品銷售。藥品加價可以達到購入價格的40%到80%。調查表明,農村中在較大范圍內存在藥品質次價高的問題。加強農村藥品監管,平抑農村藥價,是當前農村衛生工作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是推進鄉鎮衛生院的體制改革。
此次調查的村莊,近70%的門診服務消費是由村衛生室或私人診所提供的,僅1/5是由鄉鎮衛生院提供的。當前農民的醫療服務消費行為基本表現為“小病不出村,大病到縣及縣以上醫院”。調查表明,低收入人口、婦女、兒童和老齡人口最常利用的醫療服務是村級服務。鄉鎮衛生院的價格和態度都很不令人滿意,在方便性上也比不上村級診所,質量方面也與縣及縣以上醫院有較大的距離,僅略好于私人診所和衛生室。在現有體制下,鄉鎮衛生院職能定位界定不清,客觀上需要“以醫養防”;另一方面,由于人員負擔重、設備老化等問題,需要“以藥養醫”。實行藥品的集中配送,使鄉鎮衛生院失去了藥品采購的主動權,減少了鄉鎮衛生院的收入來源。實行“差率管理”,進一步壓縮了鄉鎮衛生院藥品定價的空間,減少了“以藥養醫”的可能性。許多鄉鎮衛生院陷入了困境。如何對鄉衛生院重新定位,是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韓俊說,關于鄉鎮衛生院的改革,建議可以將現有的鄉鎮衛生院職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政府根據其所提供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項目和規模,提供經費的保障;另一部分是鄉鎮衛生院的一般醫療服務職能,逐步走向市場。在落實“每個鄉鎮應有一所衛生院”的基礎上,要整合資源集中辦好幾個區域性中心衛生院。
村醫療衛生工作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關系到保持農村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和維護農村社會發展和穩定大局.隨著我國改革的不斷深入,解決"三農"問題已成為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醫療衛生現狀的改善和提高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為了解農村醫療衛生的現狀況,為有關部門制定農村居民就醫,生存與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我們于2004年暑期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期間對××市甘樹區和平鄉,小滿鎮的部分村(戶)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被調查者基本情況
1.1地區分布
被調查者分布在××市甘樹區和平鄉和小滿鎮所在的部分村(戶),調查農戶500戶,發放問卷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88份,有效率97.6%.
1.2性別比例
在有效問卷統計的488人中,男性319人,占被調查者的65.4%,女性169人,占被調查者的34.6%.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理論基礎;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政策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規模分析、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結構問題、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效率分析、增加對農村醫療衛生費用的公共財政支持、建立農村醫療衛生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轉變公共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的補貼方式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農村醫療衛生屬于公共產品,正處在一個市場失靈的領域,正是公共財政發揮作用的范圍。文章在論述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的經濟理論基礎之上,分析了我國目前農村醫療衛生方面財政支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醫療衛生;公共財政;政策建議
農村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建設,是我國全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內容。發改委在《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創新體制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由此可見,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目標是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具有較典型的公共產品特征,正是一個存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此時,僅依靠市場機制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福利。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保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公共財政作為支持政府行使其職能的主要手段,需充分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反思當前公共財政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支持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公共財政如何在農村醫療衛生領域更公平、更有效率地發揮其作用十分必要。
一、公共財政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理論基礎
市場經濟環境下,常常存在公共產品、外部性和信息失靈等市場失靈的情況。公共財政的基本出發點是“市場失靈”的現實,其理論核心是“公共產品”理論,其關鍵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界定財政的職能范圍和活動空間。從公共財政來看,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是以市場失靈為存在前提和范圍的,即市場能夠有效配置資源的范圍和領域,政府不必介入,而市場機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的范圍和領域,才是政府公共財政的活動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