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能源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在國家能源戰略中納入能源科技發展問題是遵循能源發展受技術進步驅動規律、貫徹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能源宏觀管理面臨的嶄新課題。在制定我國能源發展戰略時,應把提高能源科技水平問題提到重要位置上來。
一、我國能源技術面臨的挑戰和任務
就我國現狀看,要實現2020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并保持2020年以后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能源技術面臨著巨大挑戰。
1、要以能源消費增長一倍實現經濟增長兩倍的發展目標,依靠先進的能源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重中之重
我國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1995年能源加工、轉換、儲運和終端利用的效率為34.3%,比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41%的效率水平,低近6個百分點。
我國轉換部門的能源效率相對較低,2002年供電效率為32.1%,比日本低7個百分點.國外的超臨界發電技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基本成熟,而時至2004年3月,我國第一臺國產超臨界發電機組仍在制造中,尚未投入使用。
[摘要]在資源環境、溫室氣體排放和人類經濟發展之間矛盾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發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重視,部分發達國家將其作為國家戰略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當前,我國正處于低碳經濟發展初始階段,存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促進經濟、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分析和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政策啟示。
[關鍵詞]國際經驗;低碳經濟;低碳技術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是一場依靠技術創新與政策措施來實施的新能源革命,其基礎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要求建立同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鼓勵低碳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與市場機制,其實質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的比例,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總之,低碳經濟的本質是提高能效、開發新能源和節能減排,核心是低碳技術創新,目的是轉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世界各國經濟社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1.1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是我國經濟向低碳轉型的主要制約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特點,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這就使我國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從而嚴重加劇了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之間的沖突,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社會的構建。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的原則;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的主要途徑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各方利益主體協調一致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原則、區域產業技術創新原則、妥善處理各利益主體的關系、走區域可持續發展化之路、興建區域特色節能產業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動經濟快速增長已經給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但是一些區域的主要用能產業能源消耗不經濟現象還相當普遍。要構建區域節能型產業結構,必須妥善協調各方利益主體關系,以可持續發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產業技術創新原則為指導。以黑龍江省為例,客觀分析了能源供給與消費的實際情況,推進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實現科學用能,建設特色節能產業是該省構建節能型產業結構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區域;節能;產業結構
一、問題的提出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資基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我國既是能源生產大國,也是能源消費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已經實現了GDP翻兩番的發展目標,但是能源消費也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長,甚至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1]。多年以來,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資源消耗過度、生態環境惡化加劇。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驅動下,我國能源需求還將大幅度持續增長,而我國目前能源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2]。能源供給不足與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矛盾將日益尖銳,能源短缺危機與環境約束壓力同時并存已成為我國能源面臨的嚴重問題。
一、綠色發展交通的提出和綠色交通物流的內涵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綠色發展交通體系”的概念,最初的綠色交通理念僅僅局限于對綠色交通方式的推廣,而今綠色交通的概念不斷擴展,成為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交通發展方式。綠色交通物流則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現有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從人的需求出發構建交通物流體系,從結構優化角度提高運輸效率,并從政策導向、技術創新等方面降低交通運輸對環境的污染,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本質特征是以人為本、和諧性、可持續性。以人為本,即交通規劃從人的需求出發,考慮交通時間、成本的節約,主要是通過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的綜合交通體系的建立、運輸方式結構優化來實現。和諧性即與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相一致,為此,要實現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網絡與樞紐、交通規劃與管理、交通建設與使用的高度和諧,通過結構優化和政策引導來實現。可持續性,即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既保證交通運輸業自身發展,又能支撐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可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
二、交通物流綠色發展的實現路徑
1.結構優化層面
(1)加快建設運輸大通道和無縫銜接樞紐。推進綠色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運輸通道暢通化、網絡化發展。積極促進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的高效組織和順暢銜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經濟、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集各種功能于一體的、設備設施先進的、智能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是提高效率、實現一體化交通運輸的關鍵。推動公路貨運樞紐站場與港口物流園區、空港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建設,鐵路集裝箱站場統一規劃建設,實現貨運無縫銜接。
(2)優化運輸裝備。加快先進節能型運輸裝備的推廣應用,在道路運輸方面,嚴格執行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加快淘汰黃標車。鼓勵使用LNG(液化天然氣)、LPG(液化石油氣)等節能環保車輛。加快發展適合高等級公路的大噸位多軸重型車輛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輕型低耗貨車,彌補缺重少輕局面。推廣應用自重輕、載重量大的運輸裝備,推廣廂式貨車。水運方面,加快船舶運力結構調整,優化船隊的噸位結構,積極引導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優化港口裝卸設備結構,加快港口裝卸工藝升級改造,引導企業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舊船舶。
一、國外的低碳戰略或者保護氣候變化策略
在面對溫室氣體排放過多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內外各種壓力下擔負起國際責任,提出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或者保護氣候變化的方案。英國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逐步形成了清晰的低碳戰略。在2003年英國在政府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將實現低碳經濟作為英國能源戰略的首要目標,具體包括:
(1)到2050年將英國CO2的排放量消減60%,并于2020年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在2007年3月的《氣候變化法案》中,2020年的目標被確定為26%~32%;
(2)保持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3)促進國內外競爭性市場的形成,協助提高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率并提高勞動生產率;
(4)確保每個家庭以合理的價格獲得充分的能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