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民俗藝術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客家門樓的類型及影響門樓安置的因素;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社會文化與審美特征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百年開基觀念、家族、宗族觀念的影響、勞動和生活條件的影響、門樓突出的防護功能、地理環境和風水觀念、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一般社會意義、客家民居門樓裝飾與表達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審美情趣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客家民居門樓民俗與藝術文化特征
[論文摘要]門樓是客家民居中最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客家民居門樓充滿著濃郁的客鄉風情,其外在的藝術表現形式往往內在地蘊涵著深刻的客鄉文化,體現了客家人的生活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審美觀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圍樓、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殿堂式、圍龍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圍龍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被譽為“中國古建筑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獨特的“客”味,在具體的細節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門樓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蘊含著濃郁的“客家”文化底蘊。客家民居建筑的獨特外形及其濃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學研究者的重視,①然而,客家民居門樓卻似乎被忽略,在對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幾乎未作探討。本文旨在對此作一初步的探討,從客家民居門樓的設置及其裝飾藝術,揭示其設計中的民俗與文化內涵。
一、客家門樓的類型及影響門樓安置的因素
門樓是一棟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棟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進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門樓通常包括大門、側門、斗門三大類。大門是整個民居的中心,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溫等功能,還具有風水、象征功能。圍龍屋、五鳳樓、土樓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門。門的造型和色彩對客家民居的整體裝飾效果影響很大,因此,一般都將其納入建筑總設計的重中之重。圍龍屋的大門兩旁,設方形石座,有的設石獅。大門進去則是下廳,過天井之后則是上廳。
【摘要】陜西關中由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厚重深邃的歷史文化、淳樸本質的人情交往等等因素形成了自己形態多樣的民俗文化。其中民歌中數量最多的是小調,而地域的傳統戲曲則起源早、規模大、影響深,較為著名的有秦腔、眉戶、華陰老腔、碗碗腔等。特有的地理環境、農耕文明是華陰老腔的存在基礎是其真正的藝術源泉,秦腔音樂則充分反映了關中人民開闊爽快,樸實大氣的性格。體現了關中十大怪中“唱戲吼起來”的民俗特色。
【關鍵詞】關中文化;民俗;音樂藝術
一、關中文化及其特征
(一)關中地理人文環境
關中,是指中國陜西的關中地區,也稱關中盆地,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關中平原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關中成為中國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
(二)關中民俗
一、民俗藝術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陶思炎教授在大會發言中對民俗藝術研究進行了歷史回顧,指出在上個世紀2O年代隨著日本“民俗藝術之會”的成立和《民俗藝術》雜志的創刊,“民俗藝術”已經開始從民俗學中被剝離出來,成為藝術學研究中的一個與傳統生活緊密聯系的新方向。中國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民俗藝術學的研究,近2o年來,相關論著的出版、民俗藝術學碩士和博士的培養、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設立、民俗藝術相應機構的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開展等,都反映了中國民俗藝術研究的拓展和繁榮。陶思炎教授指出,今后“民俗藝術學”的發展還急需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和自身學科的建設,以真正建立起以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影響國際學界的中國的“民俗藝術學”。臺灣輔仁大學鄭志明教授的《“民俗文藝學”的研究范疇及其展望》對民俗文藝學的具體內涵與研究范疇做了詳細界定,認為它是文學與民俗學的交叉領域,獨立于文學、民俗學的原有范疇,自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民俗文藝學超越了傳統單一的學術領域,必然走向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用不同的研究角度開拓出更多的探討面向與發展方向,結合成更為龐大的總體學術研究。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張士閃教授的《新時期中國藝術學的“田野轉向”與學科景觀》以藝術民俗學為核心進行考察,認為中國藝術學研究自新時期以來發生了影響深遠的“田野轉向”,關注藝術活動的民間發生現場、敞顯個體的藝術生存智慧、秉持文化一生活的整體研究范式在當下藝術學研究中漸成主流。提出藝術民俗學與藝術人類學、藝術社會學以及民俗藝術學一樣,都代表著藝術學“整體研究”的學術理念,而同時又有其獨特之處,認為陶思炎先生首倡的“民俗藝術學”與其提出的“藝術民俗學”只有在中國藝術學“田野轉向”的大前提下才得以呈現其探索意義。
二、中外民俗藝術的交流比較研究
在回顧與展望的前提下,與會代表對中外民俗藝術的交流融合展開了多角度的研究與探討。韓國高麗大學田耕旭教授的《絲綢之路與東亞的表演文化》闡述了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西域、中國、韓國表演藝術的交流及韓國表演藝術的發展過程,指出作為東亞共同戲劇文化藝術的散樂百戲在韓、中、日各國隨著時展變化各具不同特點,從而形成了各國的傳統戲劇,因此今后對東亞表演藝術的普遍性與各國特點的比較研究是為東亞表演藝術的交流與深入研究所必要的課題。日本神奈川大學庸田律子教授的《盤古神與祭神民間表演——于日本的展開》在追尋日本相關學者對祭神民間表演形態考察中出現與中國創世神話中盤古相關的神名的基礎上,添加并整理了其他涉及盤古的文例,由此進一步考察由中國傳來的“盤古”如何演變為日本的狂暴之神這一問題,同時也考察了與漢族相鄰的苗族如何接受并理解“盤古”的問題。日本東北大學鈴木巖弓教授的《與半跏趺坐地箴像有關的民間信仰》把半跏地蕆作為民俗藝術的一個范例加以思考,以日本東北地區為例總結了日本對于半跏地葳的信仰情況,并且從對我國江蘇佛教寺院的考察中發現半跏地蕆畫由此產生對于今后課題的思考,即基于日本撰述的偽經所建造的半跏地葳像為何會出現在中國?這將對于重新認識半跏趺坐地葳像、并從東亞這一廣闊領域弄清民俗佛教的展開具有重要意義。曲阜師范大學劉衛平副教授的《“龍燈扛閣”與“男寺黨農樂舞”的視覺形象比較》從造型藝術構成的角度對韓國傳統的“男寺黨”農樂舞與我國山東省的“龍燈扛閣”舞此二種民俗舞蹈作了比較,提出了它們視覺形象層面的異同之處,這對全面理解東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和不同民族的精神特性將有所幫助。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徐習文副教授的《日本對中國端午文化的接受》引起了與會者對于中日文化交流與比較中某些具體問題的熱烈爭論。
三、民俗藝術的文化內涵與功能探索
民俗活動文化積淀厚重,內容廣博而絢麗多姿、內涵豐富而異彩紛呈、形式獨特且流傳久遠,因此挖掘民俗藝術的文化內涵并進行其功能探索,是民俗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華東師范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田兆元教授的《儀式美術:概念的建立與學術內涵》指出儀式美術作為美術的一種類型,特指那些因儀式而存在的美術形式,它有既存的作品的儀式展演,也有即時的創作。當前對儀式本身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都需要新的思維,儀式的相關文化研究更是推動儀式研究的重要空間,通過對它的研究既可推進儀式研究走向深入,也可對于美術形態有更為廣泛的認知,因此,儀式美術應該成為引人注目的民俗藝術學研究論題。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龍紅教授的《論吳昌碩繪畫中的民俗意象》從民俗學角度審視吳昌碩卓越繪畫藝術中以俗入雅、雅俗交融的民俗意象生成狀態,從而分析其繪畫藝術被廣泛接受的深層文化原因。龍紅教授的發言也給與會者提出了關于民俗藝術化與藝術的民俗化二者關系的思考,深化了民俗藝術研究的內涵。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金成副教授的《民俗藝術研究方法略論》對民俗藝術研究的基本方法進行初步探析,并對在民俗藝術學研究領域做出貢獻的民俗學家、藝術學家陶思炎教授的關于民俗藝術學研究方法的學術觀念進行簡要梳理與分析,指出國內的民俗藝術研究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學術研究體系并與世界民俗藝術研究相接軌。此外,濟南大學藝術學院韓波副教授通過對民俗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及藝術意義的分析,對民俗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挖掘。南京師范大學晁勝杰博士的“撫琴居右”論把人撫琴居琴之右側與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禮俗相聯系,探討其中包涵的文化內涵。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劉凱博士對南京高淳老街建筑木雕進行了藝術風格上的分析,探討其深刻的民俗內涵與文化意蘊,以期成為了解高淳地區鄉風民俗的重要參考資料。
一、民俗攝影的內容及其本質
民間風俗是當地文化傳統和生產方式的反映,它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民俗攝影應有地方特色和時代感,應在民俗攝影中攝取民俗文化的實質。如果不能正確把握民俗攝影的文化內涵,而只拍些無足輕重的鏡頭,就失去了民俗攝影的文化價值。民俗攝影是一種向人闡釋今天的最佳手段。民俗攝影包涵著歷史文化的積淀,幫助人類認識昨天,呼喚未來。當我們對自己熟悉并感興趣的文化現象深入認識和研究時,用民俗攝影這個手段來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對某種現象整體、深入的紀實性拍攝,可以達到其它藝術形式(文學、繪畫)可望而不可及的目的。因攝影紀實的結果是真實的、形象的、生動的。我們也就有責任去完成這項工作,不給歷史留下空白和遺憾。民俗攝影家需要更多的注意其作品的文化價值。攝影的本質是紀錄性、實用性,攝影的魅力是藝術性,這些方面在拍好民俗攝影作品中缺一不可,只有紀實,才真正決定了民俗攝影在民俗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民俗攝影的文化史料功能是主要的。而在我們的攝影活動中,更多的朋友只注重了攝影的藝術性,而忽視了攝影的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史料性和藝術性是民俗攝影的雙重性。民俗的史料性決定了它在民俗研究中的地位,而藝術性正是作為視覺藝術的立身之本。藝術性可使民俗攝影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同樣,民俗的獨特性又能使民俗攝影作品有別于其他藝術攝影作品而自立于攝影天地。簡單地說,民俗攝影就是用攝影語言來講一個民族古老的故事,這故事越古老、越稀有人們就越愛聽,如果不只會講大白話,而加進一些詼諧、幽默的藝術語言它會更動聽,人們也更愛聽。首先是故事的真實,再就是語言的藝術。藝術性的發揮要在紀實的原則上去完成,絕不允許違背其真實性去虛構、合成、制作。翻開攝影發展百年來的歷史,最感人的仍是那些樸實無華直接的歷史記錄。從文化意義和歷史角度去分析,民俗攝影遠遠超過了自身屬性,其不僅是一種藝術作品更是一種了解歷史、了解生活、了解社會的一種方式,這恰是民俗攝影的本質所在。一直以來,一些攝影人士為了尋求突破常常借鑒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雖然繪畫藝術與攝影藝術有著相同點,如果長期這樣必然消弱攝影藝術獨特的魅力,因此,我們必須尋找另一個突破口。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民俗攝影的本質所在,民俗攝影家們為何不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去創造、感受民俗攝影,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它。我們不能把民俗攝影僅看成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應該讓其回歸歷史、回歸自然,只有這樣作品的內容才會有力度和深度。
二、民俗攝影在文化傳承中作用的具體表現
由于新疆地區保留著當地最為完整的民族文化,此地生活著很多攝影工作者。但是,他們拍攝的民俗、民情作品大多都是表層的東西比較多,很少有人將拍攝的重點放在民俗文化上,以致一些民俗、民情攝影作品缺少深刻的文化價值和內涵。為了研究新疆文化發展,挽救更多頻臨消失的民俗文化,一些攝影工作者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保護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將拍攝點立于免俗攝影的文化含量,通過“系列”民俗作品將新疆地區的風情是、民俗與文化展現淋淋盡致。不僅增加了攝影作品的文化內涵,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新疆悠久文化的魅力與生活原貌。在筆者看來,民俗攝影只有具備了文化意識才有了獨立的藝術品格,而民俗作品的文化意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注重攝影本身,而不是從固有的藝術教條出發。應從大文化的范疇中去尋求新的藝術因素和藝術感覺。二是要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讓欣賞者在大文化范疇中得以全新的感受。在民俗攝影作品中,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文化符號。一些民俗、民情通過攝影真真實實地展現在廣大人民的眼前,讓世人看到了我們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從而在文化傳承上有著顯著的作用。為了表現“真”,攝影人需從文化信息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民俗攝影,切記不可用一些概念化的藝術欣賞程序去感悟它,否則會使作品失去真正的含義。通過攝影可將歷史瞬間定格在影像上,對歷史、生活等有著記錄功能,在這種能力作用下使得攝影擔負起觀察人類發展的重要職責。尤其,民俗、民情攝影的職責更重。民俗攝影是一些以民俗、民情為拍攝題材的攝影人所拍攝的影像作品,這樣的作品中涵蓋者一定的文化氣息和內涵,為了能夠深刻地表現某一地區的文化、民俗、民情與文化,民俗攝影人應收起玩賞的心態、擺脫商業操作,讓作品真真實實有文化、樸實無華。怎樣才能做到這些,關鍵在于把握住民俗攝影的本質,只有這樣其才能成為民俗文化的記錄與見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之所以名垂千古,除了表現了繪畫藝術外,也在于該畫作真實較為真實、客觀地記錄了北宋開封城內外的一些石井生活。由此可見,攝影回歸真實、回顧生活、回歸自然的重要性。
三、結論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認為攝影只是生活的復制,并無創造性和文化氣息。其實不然,攝影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如果我們從文化角度看待攝影、看待民俗攝影,不難發現攝影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作用。攝影只有與歷史、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產生巨大的震撼力。從這一點來看,攝影不僅是一種藝術,也是人們了解歷史、了解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
摘要:民俗藝術實質上是集體進行社會生活的集合,是一種具備綜合性、民族性、傳承性、現實性特征的文學內容,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魅力。縱觀現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可以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發現民俗文化的審美價值,通過多層次、多意象與眾多人物形象等文學精神的滲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創作理念。作為以民族精神為核心的社會文學,民俗文化同時也是民族發展與傳承的精神內核。在此基礎上,本文從民俗文化與現當代文學的關系出發,對民俗學意識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表現形式進行具體研究。
關鍵詞:作品背景;形象塑造;審美意象
民俗發展與文學創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由于獨特的藝術價值與審美特征構成了具有典型研究意義的文學形式。在現當代作品中探究民俗學意識,不僅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民俗傳承的脈絡,同時,也是深入挖掘文學作品精神內涵,凸顯作品藝術魅力的關鍵所在。
一、民俗學意識與現當代文學發展的內在聯系
民俗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文化表現形式,是一個群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帶有民族特色的集體文化,具體的表現形式也存在差異,包括傳統習俗、祭祀慶典、舞蹈、歌曲等,具有傳承性、社會性與客觀性的發展特征。以集體形式生活的民族,無論是集體與個人都會受到民俗文化的影響,并形成相應的民俗習慣,在文化創作、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滲透出來。
(一)民俗文化滲透了鄉土文化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