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胃鏡診斷疾病的臨床價值探討性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探討胃鏡診斷膽汁反流性胃炎(BRG)的臨床價值。方法:選擇2008年6月—2008年12月治療的80例胃炎患者,觀察BRG的胃鏡表現,對比其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二者的診斷符合率。結果:80例患者中,經胃鏡診斷為BRG者47例,經病理診斷為BRG者41例;胃鏡下診斷為BRG的47例患者中,病理證實為BRG者27例,診斷符合率為57.4%,漏診率為42.6%,經一致性檢驗,可以認為兩種方法對BRG診斷的一致性較差。結論:胃鏡對BRG的診斷具有一定價值,但應與病理診斷相結合,提高其診斷的準確性。
關鍵詞:胃鏡;膽汁反流性胃炎;病理
膽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及胃切除術后,引起十二指腸內容物膽汁、腸液和胰液大量反流入胃,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產生炎癥、糜爛、出血和黏膜上皮反應性變化等[1]。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已成為消化內科用于診斷、治療胃病的不可取代的幫手。本文對胃鏡診斷BRG的價值作了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2008年12月在本院治療的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齡17~69歲,平均35歲,病程3個月~5年不等。
1.2研究方法
用OlympusGIFH260型電子胃鏡進行檢查并做出膽汁反流伴存的疾病診斷,常規在胃竇部大小彎側距幽門2~3cm處,取2塊做組織學檢測;病理切片由本院病理科固定一名有經驗的病理醫師讀片進行診斷。
1.3診斷與排除標準
BRG的胃鏡診斷標準:胃鏡見黏液池呈黃色或黃綠色膽汁樣,胃黏膜上可見膽汁瘀塊,黏膜充血、水腫、質脆或糜爛,呈牛肉紅色。主要病理改變是黏膜下層水腫,黏膜層血管擴張充血,炎性細胞浸潤[2]。排除標準:特殊原因引起的胃及十二指腸病變,如胃泌素瘤所致者;妊娠;年齡在16歲以下及85歲以上者;有較嚴重的呼吸系統及心腦血管疾病者;有上消化道活動性出血者;胃癌;精神分裂癥等不能配合者。
1.4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輸入電腦建立Excel數據庫,用SPSS13.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胃鏡表現
內鏡下除相應部位胃黏膜充血水腫、黏膜出血斑點、糜爛等一般慢性胃炎(CG)表現外,有些黏膜呈現牛肉紅樣而彌漫,質地較脆;胃底黏液湖呈現均勻的淺黃色、黃綠色或蛋花樣塊狀膽汁液體;胃壁上可被覆含膽汁的黏液;幽門口松馳或持續開放;伴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或幽門管潰瘍者幽門可變形;常可見含有膽汁的十二指腸液呈泡沫狀或水流狀自幽門反流入胃腔。
2.2胃鏡與病理結果比較
80例患者中,經胃鏡診斷為BRG者47例,經病理診斷為BRG者41例;胃鏡下診斷為BRG的47例患者中,病理證實為BRG者27例,診斷符合率為57.4%。
3討論
BRG是CG的常見病因之一,文獻報道約占慢性胃炎的12.3%[3],膽汁反流入胃的機制是Oddi括約肌功能紊亂、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以及胃十二指腸動力障礙等,而反流導致胃黏膜病理性損傷,常用的診斷方法有胃閃爍掃描法、胃吸出物測定和胃鏡檢查。胃鏡診斷具有快速簡便的特點,但不能定量診斷。胃鏡對咽部和食管的刺激會引起胃底和胃體肌肉的舒張,使胃的體積增加,直接刺激胃體和幽門括約肌會導致其開啟、逆蠕動產生、痙攣關閉或松弛,從而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本文顯示單獨應用胃鏡診斷BRG出現假陽性的幾率較高。超級秘書網
目前,BRG的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較低,為20%~60%,本文結果與之相似,究其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不同廠家、不同型號內鏡的燈光強度不同,設備所顯示圖像的飽和度、對比度、亮度等不完全相同,影響胃鏡直視下的診斷;操作過程中胃腔內充氣量過多或過少,影響胃鏡直視下判斷[4];過分確信胃鏡直視下黏膜表現,而放棄活組織檢查;不同操作者主觀判斷存在差異;病理活組織檢查部位不準,深度不夠等。臨床工作中要在胃鏡下仔細觀察黏膜病變情況,尋找有特征意義的鏡下表現,精確、多部位多點活組織檢查,取材深度應達黏膜下層,并反復印證,以提高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
總之,胃鏡診斷BRG具有一定價值,但并不是內鏡下見到膽汁反流就可診斷為BRG,應與病理診斷相結合,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李小剛,陳錫美.膽汁反流和幽門螺桿菌感染在膽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發病中的作用[J].中國內鏡雜志,2005,6:639641.
[2]劉明東,徐肇敏.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探討[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3,20:51.
[3]林金坤,胡品津,李初俊,等.原發性膽汁反流性胃炎診斷的探討[J].中華內科雜志,2007,42:8183.
[4]張萬岱,曾錦章.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機和診治進展[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8,9(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