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腦中風病患家屬對心理治療認識的調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姚惠俠馮海霞何君芳李亞斌曹宏泰白佳佳徐濤作者單位:甘肅省康復中心偏癱康復科
腦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與健康的常見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和高復發的特點[1]。因此,腦卒中后患者情緒障礙發生率高,約25%~60%[2]。其中,焦慮發生率為50.1%,抑郁發生率為56.6%,重度抑郁為7.6%[3],嚴重影響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已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重視,但患者家屬是否認識到心理因素對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以及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對家屬護理患者及配合醫生指導患者訓練是非常重要的。2010年我們對甘肅省10家不同級別的省市縣級醫院的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收治的1100例腦卒中住院患者家屬進行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分層隨機抽樣,抽取甘肅省10家不同級別醫院的神經內、外科收治的1100例腦卒中住院患者家屬。共發放問卷1100份,收回11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082份,有效率98.3%。
1.2調查方法
培訓從事神經內科工作的醫護人員為調查員,進各個醫院神經內、外科病區問卷調查。調查時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后,讓患者家屬填寫。采用不記名形式,當場填寫,當場回收。調查表采用自行設計的《腦卒中患者家屬對負性情緒是否會影響肢體功能恢復以及卒中是否需要心理治療的調查問卷表》,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患者年齡、學歷、職業、卒中后負性情緒是否會影響肢體功能恢復(包括:會、不會、不知道)、卒中是否需要心理治療(包括:需要、不需要)。問卷均經幾次專家論證、并在預調查后進一步修改。
1.3質量控制
調查前對調查員、質控人員及資料錄入員均進行統一嚴格培訓,包括規范方式和標準;核對原始資料,由專人錄入,以保證末端數據的準確。
1.4統計學分析
用Excel建立數據庫,以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率的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負性情緒對肢體功能的影響
認為會影響肢體功能的患者家屬占77.17%,不會的占8.23%,不知道的占14.60%。其中,在不同年齡階段,26~45歲所占比例最高(80.00%),46~65歲次之(76.96%);不同文化程度中,大專所占比例最高(87.32%),其次為本科以上(85.47%);不同職業者中,干部最高(88.43%),學生次之(78.95%)。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家屬認為會、不會及不知道三者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職業患者家屬認為會、不會、不知道三者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3。
2.2是否需要心理治療
認為需要心理治療的家屬占83.46%,不需要的占16.54%。其中,在不同年齡階段,0~25歲所占比例最高(87.10%),26~45歲次之(84.75%);不同文化程度中,本科以上所占比例最高(93.16%),大專次之(92.25%);不同職業者中:干部最高(91.74%),學生次之(86.84%)。不同年齡階段的患者家屬認為需要心理治療和不需要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職業患者家屬認為需要與不需要間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3。
3討論
腦卒中發作屬于急癥,大多數腦卒中患者經積極救治后雖能生存,但常殘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容易產生較重的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障礙。這些情緒極大地影響康復訓練,表現為態度消極,惰性大,不能主動進行康復訓練,甚至不配合康復訓練。家屬作為患者最有力的支持者及護理者,面對患者的不良情緒,深刻意識到負性情緒對康復治療的影響。本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會影響肢體功能的患者家屬占77.17%。其中,在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職業者中,大專以上及干部所占比例最高。這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獲取疾病相關知識的途徑越多、接受知識的能力相對較強,對康復知識的了解較全面;干部一般文化程度較高,作為單位的管理者及教育者,獲取知識的途徑多,學習能力強,對康復知識的了解也較全面。
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反應比其他許多疾病的心理反應更為嚴重,因為許多疾病造成的功能喪失是逐漸發生的,患者有一定的適應時間,而腦卒中患者身體功能的喪失是突然發生,缺少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因此患者容易產生自卑、絕望,甚至輕生的念頭,面對如此劇烈的情緒反應,對于缺乏專業知識的家屬來說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專業的心理治療是非常必要的。本調查結果顯示,家屬認為患者需要心理治療占83.46%。其中,在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職業者中仍然以高學歷、干部所占比例最高。
腦卒中患者不良情緒對肢體功能的負性影響不僅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重視,同時也引起了家屬的重視,這有利于患者的心理治療及康復訓練。醫務人員通過與患者家屬的溝通、教育,使家屬能配合醫生,及時發現患者輕微的不良情緒,及早治療,使患者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康復訓練,縮短康復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