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老年護理現狀對護理人才培養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982年聯合國召開的首屆老齡問題世界大會,討論和學習的主要文件是《老齡問題維也納國際行動計劃》,目的是要喚起全世界都來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聯合國估計,全世界60歲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1950年時是2億,1975年時增加到3.5億。按此趨勢預測,到2000年時增加到5.9億;2025年時將增加到11億人,屆時,所有國家都將成為老年型國家。人口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口的比例還會不斷增加。將老年人年齡界定為60歲及60歲以上,確定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的國家就開始進入老齡化。會議召開時,法國早已率先進入老齡化,其他發達國家也已進入老齡化國家,對人口老齡化都很重視;但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沒有進入人口老齡化。1999年,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人口老齡化速度飛快,呈現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特征明顯,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等特點。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預計到201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21億,約占總人口的16%;2020年達到2.43億,約占總人口的18%。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歷史欠賬較多、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形勢下發生的,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人逐漸成長為老年人,這是自然界不能改變的規律。我國作為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按照人口發展趨勢,需要照顧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將持續增長,其照料和護理人員的嚴重缺乏使得養老服務的需求壓力日益增長。但是,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面臨著一些日益突顯的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養老機構供不應求,設施簡陋,床位緊張,難以提供;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低,服務意識差,照料護理、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等服務難以保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呼吁著國家對養老機構的重視,特別是對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投入。我國傳統實行以家庭子女贍養為主的養老模式,但隨著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實施,家庭子女多為獨生子女,如今大量的獨生子女人群陸續進入婚齡期,加上經濟社會的轉型和人口流動性的增大,家庭主要以“4-2-1”(4位老人、夫妻2人、1個孩子)的結構存在,導致空巢老人不斷增多。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數量約3300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由于現代社會競爭力大、人口流動性強,家庭中堅力量面臨的是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很難照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國家迫切需要通過發展社會養老服務來解決此類問題。傳統養老模式的轉變,家庭養老功能的不斷弱化,使得社會對專業化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按照相關研究的推算,2015年我國老年人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數千億元,養老服務就業崗位潛在需求將超過500萬個,培養適合現代模式的老年護理型人才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目前對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及半失能老人進行照護的人員隊伍專業素質普遍不高,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難以解決老人的護理需求,在高職院校設置老年護理專業,并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是當前解決滿足人民群眾養老服務要求的迫切需要。
2老年護理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制訂合理人才培養計劃
現代化的養老事業需要的是復合型老年護理人員,不光要會照顧老人的吃喝拉撒、日常起居,還要會打針、吸痰、量體溫、量血壓、進行護理體檢,更要懂得臨床學、營養學、預防學、保健學、運動學、康復學、心理學、社區護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在高職高專中開設老年護理專業,培養老年護理專業人員和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老年護理學的專業發展,需要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及時調整相應的培養計劃。在課程設置上,以校內教學、醫院見習;課程實踐、定點實習的形式開展。在專業基礎課程上,以“老年護理學”“、基礎護理學”、“急救護理學”、“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營養學”、“預防學”、“康復學”等作為主要理論課程,同時增加人文課程比例———充分考慮到高職護生普遍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缺少吃苦耐勞精神和人文關懷意識的現象,開設“護士人文素養”、“護理倫理”、“心理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等人文課程,突出思想品德和人文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2加強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培養護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綜合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轉化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護理教學的總體效果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面,學校在護理技能實訓室內,為學生開放、開展各種護理操作技能模擬訓練、培訓和考核,可保障臨床在崗的熟練應用。另一方面,將臨床實習的時間平均分布于4個學期中。學生每星期實習1天,定期參與,實習前做好調研,實習后在學生中開展經驗分享研討會。組織學生定期進入醫院、養老院實習,將理論學習運用于臨床老年護理實踐,能讓學生領悟老年護理崗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職業道德的重要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2.3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得傳統的護理教育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對處于多媒體時代、多感官刺激、活躍性強的“90后”高職學生吸引力有限,教學效果難以提升。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教學需要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采用多媒體講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實訓等方式,結合社會實踐調查、醫院與老年院見習實訓等方法,更大程度上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課程考核以考核能力為主,多采用綜合考評的方法,注重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護理教育形式,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2.4以就業為導向,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相關研究表明,老年護理涉及多個層面,只有利用家庭資源,以社區服務為核心,與醫院緊密聯系,大力發展機構養老,發揮政府政策支持作用,將家庭、社區、醫院、機構、政府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整合起來,形成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多元化服務體系,才是適應我國國情的老年護理模式。在國家醫療及社區衛生政策推動下,對老年護理人才的需求和吸引力增大。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建立訂單班式培養,與醫院及養老院共同培訓有針對性的護理人員,既能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質量與數量的要求,可按照就業崗位特點和要求,確定相應課程,同時也給學生臨床見習、實習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使學生明確畢業時應具備何種知識結構、能力和綜合素質,由學生自愿與用人單位簽署就業協議,由用人單位提前資助一定的學費的方式,讓部分家庭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實現預就業。當然,整合校企資源,培養適應老年產業需要的、能夠勝任養老機構護理工作的技能型專業人才,能否真正改進我國養老現狀還需要時間來證明。未來的老年護理面臨的是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將充滿著機遇,加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實現健康老齡化,是護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作者:楊珍 楊玉梅 單位: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