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針刺傷內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內科護理人員職業損傷的危險因素
1.1物理性危險因素針刺傷
針刺傷與銳器傷已成為臨床護理人員主要的職業傷害。內科護理人員職業感染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20倍,并且85%歸因于針刺傷。
1.2化學性危害因素消毒劑
一些高效消毒滅菌劑對人體的呼吸道、皮膚、眼睛等都有一定的影響。長期接觸會引起結膜炎、咽喉炎和支氣管炎反應性疾病。空氣中汞的允許含量如果超標、就會引起頭痛及口腔黏膜發生炎癥;甲醛溶液,甲醛滅菌法是臨床上用于防止院內消毒,此法對預防細菌和病毒的感染效果好。但是甲醛對眼球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強的刺激作用,直接危害醫護人員的健康。
1.3生物性危害因素
醫院內各種細菌、病毒可在空氣中形成溶膠,造成污染并難以控制,特別是護理人員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明顯增加。護理人員會不可避免地經常接觸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增加了感染機會。
1.4護士的責任心缺失
不執行醫院的規章制度,交接換班對接不認真查對醫囑。護士不及時學習掌握新技術和新護理方法,無法熟練使用各種急救搶救儀器。溝通質量欠佳,無法與病人及其家屬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工作中的法律意識薄弱。由于護理人員嚴重缺少,很多人往往處于疲憊狀態下工作,導致自身預防保護的意識不夠強。還有的護理人員性格急躁、粗心大意。也有的是缺乏經驗的護理人員容易違反防銳器損傷的規范程序,從而增加受傷機會醫療器械風險。
1.5環境風險護理工作突發事件多
壓力大,長期得不到宣泄,極易出現抵抗力下降,加之一些患者情緒不穩定,容易對護理人員的言行產生誤解,與護理人員易引起爭端,遭到辱罵,因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醫護人員就會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還有的醫院由于床位間距小和醫療器械配備不足,使得護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容易使護理人員在緊張的工作,以此醫院要完善職業風險管理制度,努力把護理危險因素的發生率降到最低。護患之間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如病人靜脈注射時沒有“一針見血”,病人認為護士技術差,心中不悅產生護患矛盾,同時也會因為患者的不配合而發生針刺事件。特別是手術后并發癥也較多,患者的病情一旦加重,家屬往往會遷怒于護士,患者投訴加劇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荷,增強了他們的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
2內科護理防護危害因素的措施
2.1防護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措施
做好急救物品的應用與管理。搶救藥品要做到數量定量、根據物品的使用情況建立設備保養記錄。各種新設備、新儀器啟用前先對使用人員進行培訓,保證每位護理人員都能正確操作儀器,防止醫療護理事故的發生。充分認識針刺傷的危害性,工作中要嚴格管理各種銳器,做到有效預防,做好標準預防知識的學習,提高預防的自覺性。如果發生銳器傷應立即盡可能擠出傷口處的血液,用流動水進行沖洗。盡可能的回避跟中輻射,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過量輻射。
2.2防護化學性危害因素的措施
首先是掌握化學消毒劑的性能。掌握化學藥品的功效及濃度,取放物品時要戴口罩,眼鏡,防止與藥品避免直接接觸。若不慎將消毒液濺入眼內或皮膚,要用清水反復沖洗,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害。工作中護士應戴手套,防止用手直接接觸汞;應保持地面,墻壁保持光潔,醫院要對醫務人員進行體內汞蓄積量的定期測定。
2.3生物危險因素的防護
操作中盡量減少與患者血液、體液的接觸,嚴格遵守并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工作中養成操作后及時洗手的良好習慣,使用速效洗手液可減少疾病和微生物的傳播,同時還要加強預防接種,防患于未然。
2.4提高護理人員個人能力
首先要加強護士基本功訓練,靜脈穿刺要提高準確率,這樣能起到減少自身感染的作用。其次是培養抗壓能力。提高自我護理技術,不斷學習新的護理知識、技能來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練就良好的服務態度和恰當運用溝通技巧,從根本上減少風險的發生。防范護理要從提高法律意識入手,全面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充分認識到執行法律、法規的重要性。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加強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增強護理人員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3結論
內科病房是重癥病人集中,職業暴露危險因素相對增多。醫院應將職業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提高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意識,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工作。內科護理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工作,需加強對護士防范護理風險意識的認識,推進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的護理質量,管理工作,真正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優質的護理。
作者:劉鳳萍單位:黑龍江省綏陽林業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