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內科護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我院常見護理風險因素
1.1護理人員因素
1.1.1護理人員配備不足:隨著我國醫保體系的不斷完善,內科門急診患者和住院患者比以前明顯增加。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與提高,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和基礎護理工作量也成倍增長,臨床護理人員相對短缺,達不到衛生部有關規定要求的床護比,護理人員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經常處于高度緊張,超負荷的疲憊狀態。當一個護士面對幾個危重患者時,護理風險值明顯增大,增加了過失行為的發生幾率。另外,護理人員不足,突顯了實習護士管理問題。好多醫院在護理人員配備不足的情況下,讓一些實習人員從事一線工作,再加上工作量大的情況下,疏于對其管理帶教,同樣會增加護理的風險。
1.1.2護理人員知識儲備不足:我院各內科病員特點是,各內科病區患者疾病種類多,很少單一病種,甚至包括一些特殊外科患者,且年齡跨度大,聯合用藥多疾病種類多,護理操作多,搶救多。要求護理人員具備內科、外科、婦科等全面的護理知識及其對病情觀察能力,熟悉使用各種搶救儀器,掌握各種危重癥患者急救技術,但實際上護理人員普遍存在知識儲備不足,知識面狹窄,業務水平相對偏低等情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觀察病情時,對患者出現的某些癥狀缺乏認識,以致延誤診斷和治療;二是對常用或新的診療儀器設備性能不熟悉,操作生疏,出現緊急情況時應急能力差,在忙亂中易出現差錯而引發糾紛;三是在治療過程中,因操作技術不精湛,給患者增加痛苦,造成患者及家屬不滿,引發糾紛。
1.1.3護理人員法律意識淡?。鹤o士的法律意識淡薄,有調查表明,護士對民事訴訟和醫療訴訟的平均知曉率僅為39.75%,沒有充分認識到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有潛在的法律問題,工作中只從為患者解決問題出發,很少考慮到為患者服務的同時觸及到法律的問題。
1.2醫院客觀因素:
患者痰液較多時,可在床頭放置紙杯,吐痰入杯,觀察痰的顏色和氣味,注意觀察有無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復咳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絲,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如果患者的痰液為粉紅色泡沫狀這提示患者發生了急性肺水腫,應馬上報告醫生。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護理記錄上,要詳細的記載患者每天痰的量、顏色、是否黏稠、有無氣味。給主治醫生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臨床資料。
生命體征的觀察與處理:遵醫囑正確測量和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一絲不茍詳細認真,實事求是。測量結果與現病情不符合時應復測。測量體溫的時候應該向患者講清楚,挾緊體溫計以防跌落。給重癥患者測體溫時,護士守候在旁。脈搏的測量:呼吸內科的患者,大多以老年人為主,往往幾種病同時存在,若有偏癱者測健肢。測定呼吸:觀察呼吸的深淺度、節律、是胸式呼吸還是腹式呼吸。呼吸微弱不容易觀察時,可用薄紙一條置于患者鼻孔前,觀察紙被吹動的次數便可。測量血壓:以測右臂為最佳,有疾患者測健側。如測患者血壓高時,應再測量1次,測量完畢,不要把血壓高,或者把血壓的值當患者的面讀出來。以防對患者造成刺激,血壓再度升高。如果患者問起,可以委娩的回答。
護理
環境與心理護理:按病因給患者分配病房,床邊設立相應護欄。病房要光線充足,通風良好。不使用刺激性氣味較強的消毒劑,不放花草。地面濕式清掃,3次/日。拖布固定,一室一拖,用后洗凈懸掛。病房內、走廊、廁所地面要保持干燥,無雜物。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長,長期反復發作,長期處于緊張、消沉、恐懼、煩燥狀態。護理人員要利用治療處置和患者接觸時,建立有效、良好的溝通。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輕柔的動作、一句簡短的話語,使患者感到溫馨、親切,拉短醫患距離。
用藥期間的護理:遵醫囑使用的抗生素、祛痰平喘藥時,要嚴密觀察輸液后的反應,是否有過敏的現象發生,使用廣譜抗生素數天后的患者觀察口腔黏膜情況,防止二重感染。使用呼吸興奮劑者觀察有無惡心、嘔吐、煩躁、顏面潮紅、肌肉顫動等現象,并隨時調整輸入液體的速度。健康教育對呼吸內科患者及家屬進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在住院期間,向他們反復灌輸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提醒患者及家屬注意保暖,密切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受涼、感冒。做好頭和腳的防護,冬季出門戴口罩。霧霾天氣不外出。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做好腹式呼吸。遠離煙酒。堅持長期低流量氧療,指導患者在家中進行。提高生活質量,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做好自我防護,不去“高危場所”。不去人口密集的地方。以防交叉感染。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項目,堅持常久,持之以恒。注意居室通風,減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常開門窗通風換氣,每次通風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宜,保持空氣流通,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小結
摘要:目的:優質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我院收治88例患者,隨機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方法分別為消化內科常規護理及優質護理,并進行結果分析;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的SAS、SDS評分的比較中,實驗組較優(P<0.05);護理滿意度的比較中,實驗組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在消化內科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實施優質護理,對患者的康復具有促進作用,能夠使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到提高,對護患關系的改善具有促進作用,具有推廣的價值。
關鍵詞:優質護理消化內科護理管理
消化內科是臨床的3級學科,疾病種類主要包括胰腺、食管、小腸、肝、膽、大腸等系統的病變,具有病種多樣化的特點,其醫學知識所涉及的范圍也較廣,因此,針對消化內科的醫護人員也具有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還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在消化內科的護理工作中,針對患者實施病房管理、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得到提高,使臨床護理質量得到提高,從而有效改善社會經濟效益。
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消化內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臨床患者88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2例,肝硬化18例,消化性潰瘍23例,上消化道合并消化道潰瘍10例,胃潰瘍15例。按照隨機化原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4例患者。實驗組患者男性24例,女20例,年齡17-65歲;對照組患者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齡19-68歲;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結果顯示差異不存在顯著性(P>0.05)。
2方法
【摘要】目的通過在呼吸內科應用不同護理管理模式,比較分析臨床護理保護措施在有效抵御護理風險因素的顯著作用。方法選取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呼吸內科工作的護理人員68名,隨機均分成A、B兩組。A組為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保護措施,B組為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管理。比較兩組護理人員對不同臨床護理措施的滿意度,以及不同護理管理模式下的職業風險發生率及護理缺陷發生率。結果觀察組在護理人員滿意度為94.1%,高于對照組的76.5%,在職業風險發生率和護理缺陷發生率上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完善的護理保護措施在呼吸內科能明顯降低臨床護理風險,減少護理缺陷的發生,提高護理人員滿意度,是具備推廣價值的臨床護理管理模式。
【關鍵詞】臨床護理保護;呼吸內科;護理管理
近年來,隨著全國性的大氣污染的逐步蔓延和加重,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持續攀升,給呼吸內科醫護人員臨床診治和護理帶來較大壓力。作為診治多種呼吸系統疾病的功能科室,呼吸內科收治的多種病癥具備較強的傳染性,致使臨床護理人員成為呼吸系統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工作的潛在危險性,已成為嚴重困擾呼吸內科護理人員身心健康和護理質量的重要問題。本文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在呼吸內科比較分析不同臨床護理措施的差異性,研究臨床護理保護管理在控制護理風險、改善護理質量上的顯著作用。旨在進一步推動改善呼吸內科臨床安全防護效果,盡量避免護理人員的職業性傷害的發生。相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呼吸內科工作的護理人員68名,均為女性。隨機均分成A、B兩組,A組為觀察組,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28.2歲,專科14名,本科16名;B組為對照組,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9.4歲,???9名,本科11名。經統計學分析,兩組護理人員在性別、年齡、學歷等自然條件上無明顯差異(P>0.0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校2013年級護理本科生共計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內科護理教學,觀察組在此基礎之上,引入基于護理核心能力的教學模式。觀察組男11例,女39例,平均年齡(23.8±1.2)歲。對照組男10例,女40例,平均年齡(22.7±0.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觀察組、對照組學生均應用《內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3版)教材展開內科護理教學。對照組50例學生給予常規教學模式。以常規護理程序為依據,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對內科各種常見疾病的護理原則、護理要點、以及護理目標進行講述。觀察組50例學生給予基于護理核心能力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實施要點為:①病案教學法:要求教師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設計具有典型特征的病案資料,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護理技巧,提高反應能力。②小組討論法:以專科護理為切入點,設置相關的問題,課前要求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課堂教學中展開組內、以及組間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護理重點。
1.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內科護理考試成績(83.25±3.15)分,對照組內科護理考試成績(71.29±2.83)分,觀察組學生對內科護理學知識的掌握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觀察組學生對的臨床綜合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