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胸外科臨床醫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注重學生自身特點調整教學方法
特點一:我校招收的臨床醫學留學生大多受到良好的英語教育,具有較強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但是這些學生的英語發音普遍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成為師生交流的一大障礙,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采取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溝通,逐漸使得留學生和授課教師能夠彼此熟悉和接受對方的語音語調及表達方式。特點二: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課堂提問,自備許多原版英文教材,善于使用計算機并能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補充學習,因此知識面相對較廣,這也給我們授課老師帶來了挑戰,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注重帶教老師的培養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認真備課,制作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形象生動的教學課件。對于那些用文字難以表達的、動態的、要求直觀形象反映的對象,可以選擇或制作適當的動畫、視頻,讓留學生更為直觀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講述胸外傷所導致的反常呼吸時,我們引入了一小段動畫,使本來生硬難懂的反常呼吸過程,變得簡單易懂;在講授胸外科基本臨床操作時,通過小片段的胸腔穿刺和胸腔閉式引流英文版錄像,為學生直觀地展示了臨床操作的方法和注意要點,從而加深了學生的記憶。特點三:留學生普遍自律性比較差、缺乏對職業行為規范和責任感的認識,鑒此,除了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教育,我們也非常注意留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自豪感的培養,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由醫院醫教科的管理老師負責對學生的見習、實習進行嚴格的考勤,凡嚴重遲到、早退超過三次的學生將被禁止后續的見習、實習課程,為了避免給患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或拒絕問診和試教,我們要求學生在醫院學習期間必須穿著白大褂,凡著便裝或穿拖鞋的學生禁止進入病房進行見習或實習。通過多年的嚴格管理,學生也逐漸意識到職業行為規范和責任感教育的重要性,態度也由原先的抵觸逐漸轉變為積極的配合。
二、參與《醫學漢語》教學的必要性
為了讓留學生更好的適應后期臨床見習、實習,學院為留學生設置醫學漢語課程的學習,并安排部分臨床科室醫生參與該課程的授課。《醫學漢語———實習篇》教材的內容主要是醫院住院部各科室常用的漢語,也涉及門診常用漢語,具體來說,包括醫院各個科室的中文名稱、常用藥物名稱、人體各個結構的中文名稱、常見病的中文名稱、各種常見病的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報告及病歷書寫、住院部醫生與病人的日常用語、實習醫生與指導醫生的日常用語。例如《醫學漢語———實習篇Ⅱ》第十四課是由我們心胸外科負責給留學生講授的,課文介紹了一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診療過程,在授課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掌握先天性心臟病典型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所涉及的中文,例如,涉及患兒癥狀的中文“身材比同齡的孩子小、容易出汗、咳嗽,有時伴有心慌、胸悶等”,有關體征的中文“收縮期雜音”,我們還會給學生展示典型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X光片,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右心室肥大、肺動脈段明顯突出”等先天性心臟病的影像學特點。通過參與該課程的教學、與學生的接觸交流,一方面逐步適應了學生的濃重語音,另一方面為學生后期進入心胸外科見習、實習過程對于心胸外科疾病的判斷力及疾病發生發展的理解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三、標準化病人在胸外科教學中的運用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最早是由Barrows和Abrahamson提出的,現已廣泛應用于衛生職業教育的各個領域。其定義為“經過培訓的、能夠準確模擬某種特定疾病特征的正常人”。2004年美國首次在USMLE的考試中采用SP的方法。標準化病人自20世紀90年代初才引入我國,90年初華西醫科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等幾所國內知名醫學院校聯合嘗試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標準化病人。10多年間,已有部分醫學院校將OSCE用于醫學生臨床技能評估,并已證實其評價醫學生臨床能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本院2010年1月起公開招聘“標準化病人”40人,經過培訓后,留用15人。目前繼在卓越醫師班學生投入使用SP病人后,我院為進一步提高留學生臨床教學效果,根據各個科室自身情況,已在部分科室投入使用英文版標準化病人,這些標準化病人來自于有較好英語能力的國內醫學生,并通過標準化病人英文版課程培訓,包括:(1)醫學英語尤其是心胸外科專業英語的培訓。(2)表演和溝通能力的培訓,主要包括病史表達、體格檢查、疾病尤其心胸外科常見疾病模仿以及與實習生的言語交流。
總之,留學生醫學教學是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新問題,如何更行之有效地提高留學生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留學生回國后參加醫師資格考試的通過率,樹立我國醫學教育在國際社會的地位,還需廣大同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作出進一步的嘗試和探討。
作者:蔣東葛錦峰鄭世營單位:蘇州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