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風康復病人心理護理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中風病人100例,均符合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的診斷標準l3;排除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O例,觀察組5O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37歲~75歲(57.O歲±3.2歲);出血性腦血管病18例,缺血性腦血管病32例;住院時間19.0d±2.5d。對照組5O例,男2O例,女3O例;年齡39歲~78歲(60.0歲±3.5歲);出血性腦血管病28例,缺血性腦血管病22例;住院時間18.0d±2.3d。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對照組病人進行常規康復治療與護理。觀察組病人在常規康復治療與護理的基礎上,根據其心理狀態進行心理護理干預。①護士應首先評估病人的心理狀態,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病人突然出現語言功能障礙、肌體偏癱,大多會伴隨緊張、焦慮、煩躁及不安等負性情緒,此時護士應及時主動安慰病人,并向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指導病人制訂康復目標,讓病人看到康復的希望,緩解焦慮情緒,從而積極面對。對于抑郁的病人,護士應鼓勵其勇于傾訴內心的不快,并針對問題所在找出癥結,采用心理開導措施化解病人的抑郁情緒。②對病人進行健康宣傳教育,滿足病人的認知需求。護士應每天按護理程序給予病人實施健康教育,講解各項檢查的意義、目的及注意要點等事項,使健康教育更加規范化、具體化,并將檢查報告結果主動反饋給病人。③護士應與病人家屬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獲取家屬的配合與支持。通過宣傳小冊、多媒體或講座等方式,向家屬講解有關中風的病因、性質、病程等,說明康復治療的目的及方法,強調良好的心態對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應耐心聽取家屬的意見,給予病人強大的心理支持,做到護患配合,為病人創造一個穩定、滿意的治療環境。
1.2.2觀察指標及標準病人康復期間接受護理干預前后均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測評。隨訪2年后,比較兩組病人抑郁癥患病情況。抑郁癥的評定標準,正常(無抑郁癥狀):指數<50;輕度抑郁:指數在5O~59;中度抑郁:指數在6O~69;重度抑郁:指數≥7O。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
2.2兩組病人隨訪2年后抑郁癥患病率比較隨訪2年后,觀察組病人中正常36例,輕度抑郁11例,中度抑郁2例,重度抑郁1例,抑郁癥患病率為28.oo;對照組病人中正常23例,輕度抑郁15例,中度抑郁7例,重度抑郁5例,抑郁癥患病率為54.00。兩組病人抑郁癥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之一,發病年齡大多在4O歲~7O歲,其病死率與致殘率均較高,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5]。病人一般突然發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及偏癱情況,其生活能力降低,同時其各種不良情緒及心理問題不僅可影響康復效果,且會引起疾病的再次發作,因此對中風病人在康復期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是至關重要的。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病人干預后SAS評分低于對照組。隨訪2年后,觀察組抑郁癥患病率為28%。O,對照組患病率為54.OO,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康復期對中風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可降低焦慮水平及抑郁癥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