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臨床護理員洗手觀察與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對象與方法
1.1抽樣方法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在1999年1~2月期間,對4所醫院的內、外、婦、兒科正在處理1個或多個患者的178名護理人員,作為觀察對象。
1.2調查方法
1.2.1觀察表根據衛生部規定的洗手指征設計觀察表,共包括8項內容:開始或重新開始護理;完成護理活動后;在進行侵入性操作前或其他無菌操作前;脫去手套后;從污染到清潔;接觸患者身體及組織后;護士自身接觸;其他需要洗手的情況。對每位對象連續或間斷觀察2h。
1.2.2自評表圍繞對洗手的指征、洗手規定的認識、日常洗手情況的估計以及手部皮膚等方面進行自我評分。
1.3資料分析所有調查資料全部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觀察對象一般資料被觀察的178名對象的基本情況:被觀察對象年齡最大45歲,最小19歲,平均26.02±5.02歲;工齡最長25年,最短半年,平均6.42±4.72年。
2.2實際觀察的洗手率連續或間斷觀察護士2h工作期間的洗手情況,根據洗手規定記錄應該洗手的次數,作為標準洗手次數,同時記錄實際洗手次數,然后計算出每一項的洗手率,根據總的洗手情況計算總平均洗手率為(16.36±12.95)%。
2.3自評日常洗手情況發放自評問卷178份,其中有效的171例,日常洗手情況評價用0~10分別代表從0%~100%。
2.4觀察的洗手率與自評洗手率的比較將自評的洗手情況換算成百分數,然后與觀察的洗手率進行比較。
3分析與討論
洗手是醫院感染控制相當重要的一項預防和控制致病菌傳播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手在臨床工作中的帶菌情況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證明,并且衛生部對醫院工作中洗手的指征也有明確的規定,但實際工作中的洗手情況卻不盡人意,我們從觀察中的結果可以看出實際的洗手率只有(16.36±12.95)%,已相當低,應引起有關感染控制部門的重視,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
3.1護士自我保護意識較強,控制交叉感染意識薄弱去廁所前后、下班前、喝水和就餐前的洗手率最高,為(65.24±43.62)%,表明護士有較高的自身保護行為。而其他各項明顯較低,最低的為護士自身接觸,為(5.76±20.84)%,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護士沒有意識到自身接觸也是一種污染,因而忽略洗手這一環節。第3項無菌技術和侵入性操作前的洗手率也相當低,為(11.10±26.21)%,護士應該有非常強的無菌概念,對于進行無菌技術操作前洗手各個醫院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但是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出現問題的關鍵是在進行同類型的無菌技術或侵入性操作時,如靜脈點滴、肌肉注射,護士往往忽略兩個患者之間洗手這一環節。
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病房工作量大,醫院工作時間緊、危重患者多忽略洗手;護士對不同患者間的洗手認識不足;或者是由于醫院規定的在兩個患者之間用酒精棉球或其他消毒劑消毒手,對手部皮膚的刺激性太強,以致于護士不愿意執行,醫院洗手設備不完善、不方便等。從各項洗手率的情況分析,總的觀察印象是護士對于洗手是一種預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的認識相當薄弱;或者是說,知道操作前后要洗手,但為什么對洗手的認識不足,往往認為洗手是不要造成自己的感染。對于洗手對患者的保護作用沒有意識,從而造成的現狀。
3.2洗手行為的自評結果遠遠高于實際觀察的結果從的數據中,可以分析出,護士對日常工作中洗手的認識中,對于兩個患者間需要洗手的概念相對弱,表現在自評結果分數值最低,為72.42±23.89;而進行侵入性操作或無菌操作前、脫去手套后、從污染到清潔、接觸患者身體及組織、護士自身接觸的認識接近并且相當高,都達到90分以上,證明護士對無菌操作前要洗手,以及從污染到清潔是需要洗手都有明確的認識,但是對比實際觀察的結果存在較大差距。
我們對比自評結果與觀察到的結果,發現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從而證明,臨床護士對洗手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認知階段,并沒有把有關對洗手的知識變成自己的信念,更沒有貫徹到行動中,從而表明在洗手這一行為中,大部分的護士還沒有建立起知-信-行的鏈條。我們所面臨的任務是如何協助護士充分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意義,關鍵在于控制交叉感染,保護自己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保護患者免受醫院感染的威脅[5]。確立這一信念,對護士在實際工作中自覺貫徹執行洗手規定,促進提高洗手行為,對于控制醫院感染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應該是進一步分析洗手行為的影響因素,采取多種干預性措施促進護士洗手行為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