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骨折骨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組中男201例,女177例;年齡16~99歲,平均45.4歲;上肢骨折171例,下肢骨折120例,脊柱骨折54例,其他33例。對照組中男133例,女109例;年齡14~96歲,平均45.6歲;上肢骨折105例,下肢骨折77例,脊柱骨折39例,其他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包括常規治療護理、常規手術護理、常規康復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預見性護理指引,主要包括:
(1)入院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評估,并制定有針對性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如指導患者取正確體位,對病情危急者建立靜脈通路,必要時可給予外周靜脈或深靜脈置管治療;急診手術患者應做好備皮、配血、藥物過敏試驗等術前準備及心理護理,必要時給予氧療以確保呼吸通暢。
(2)評價患者安全隱患:年齡>70歲的患者是發生墜床及跌倒的高危群體,故患者入院后應及時進行跌倒評分,對高危人群加床欄,并囑咐患者家屬不可私自將床欄取下;同時囑咐長期臥床休息者下床活動時起身不可過快,避免患者因直立性低血壓而摔倒;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在床頭適當位置懸掛防跌倒、防墜床等警示標志。
(3)并發癥護理:①皮膚護理:下肢骨折患者和老年患者由于術前術后通常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而極易發生壓瘡,因此,本研究運用Braden壓瘡評分表及時發現壓瘡高危人群,并針對危險因素制定有針對性、預防性的護理措施,如護理人員耐心地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翻身、配合方式,必要時可應用氣墊床,建立相應的翻身卡,認真記錄患者的翻身時間、臥位及皮膚情況,并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還需注意保持患者皮膚及床單的清潔干燥,及時對污染的內衣及床單等進行更換;另外,應指導患者增加營養,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有效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②預防靜脈血栓:由于骨折患者術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養,加之術后制動缺乏有效地運動使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概率極大增高。故護理人員應依據患者術后病情適當抬高雙下肢并置功能位,同時給予患者腿部肌肉擠壓及按摩,并指導患者早期進行股四頭肌等長、等張舒縮運動;另外,還需嚴格觀察患者雙下肢的感覺運動及血運情況。③預防肺部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對患者術后呼吸情況進行認真觀察,按時拍背并指導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對于有吸煙史的患者建議其戒煙;同時重視病房的通風,囑咐患者多飲水,并加強口腔清潔,促進痰液排出,如有需要可給予患者霧化治療,從而有效預防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97.6%,高于對照組的8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并發癥情況
觀察組患者中發生輕度感染6例,輕度壓瘡5例,靜脈血栓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2%;對照組患者中發生輕度感染11例,壓瘡10例,靜脈血栓9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2.4%。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骨科患者常因疼痛、多發性事故傷、功能障礙等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且多數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加之對疾病認知的缺乏易產生恐懼、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骨科患者術后易發生壓瘡、泌尿系統感染、深靜脈栓塞、肺部感染等并發癥,老年患者因體質較弱和各臟器功能逐漸減退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述并發癥的發生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可導致死亡。因此,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和處理,并評估骨科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危險性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預見性護理逐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預見性護理主要是指醫護人員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結合醫學專業知識,及時查找現存及潛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預見性護理指引措施進行干預的一種超前護理方式。預見性護理指引應用在骨科護理中可實現有目的、有計劃、有順序的護理,從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指導患者科學康復;預見性護理指引可促使傳統的護理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有助于治療及護理工作同步進行,可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激發其工作熱情,在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同時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為97.6%,高于對照組的89.3%;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2%,低于對照組的12.4%。表明預見性護理指引在骨科護理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可有效減少骨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何曉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