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護理風險管理產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采用等組實驗法設計,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科住院分娩的患者產婦1638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0~44歲,平均年齡(26.05±1.15)歲。其中初產婦1068例,經產婦570例,陰道產1320例,剖宮產318例。將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間的產婦1626例設為對照組,年齡21~43歲,平均年齡(25.98±1.20)歲。其中初產婦1060例,經產婦566例,陰道產1316例,剖宮產310例。兩組年齡、分娩方式、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科護理人員共32人,均為女性。學歷:本科(含在讀)12人,大專(含在讀)15人,中專5人;職稱:高級2人,中級10人,初級20人;年齡:40歲以上5人,30~40歲8人,30歲以下19人。
(二)方法
1.對照組
采用傳統的護理質量管理模式,以護理服務項目為評價對象如特、一級護理,危重病人護理,病房管理等。科內設立質控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質量檢查為主要模式。
2.實驗組
采用改革后的護理風險管理模式,以評價醫院護理質量管理體系以及護理工作質量指標(基礎護理14項和專科護理47項)、患者滿意度為標準。科內人人是質控員,針對科內的患者、工作人員、探視者可能產生傷害或不良結果的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區分風險或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嚴重程度和頻率,而采取正確行動為主要模式。
(1)風險識別:①患者風險識別:將當天入院、婦產科常見危重癥(如宮外孕、產后出血、羊水栓塞、子宮破裂、臍帶脫垂、新生兒窒息等)、大手術患者、診斷不清、治療效果不佳、潛在安全隱患(如跌倒、墜床、自殺傾向等)的高危患者設為重點監控對象。②工作人員風險識別:將護理隊伍中的低學歷、低職稱的護士人員視為臨床經驗欠缺,加大婦產科臨床護理的不安全因素。③探視者風險識別:攜帶危險物品如玻璃、利器、易燃物品等進入病房的探視者以及精神異常、醉酒等神志不正常者,不遵守探視制度、非探視時間留院過夜者,視為安全隱患。
(2)風險評估:①制定評估護理風險的監控內容,列出重點監控的基礎護理指標和專科護理質量指標:藥物使用錯誤、高危藥物外滲、輸血反應、患者跌倒、運送意外事件、深靜脈血栓形成、醫源性皮膚損傷等定為基礎護理評價項目,以及產房產后出血、產后乳房脹痛和陰道分娩尿潴留等定為專科護理評價項目。②設立從事婦產護理專業的各級護理人員考核指標,根據能力審核準入資格。責任護士應具備:熟練完成各項基礎護理和部分專科護理工作,準確執行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用藥和護理,觀察記錄患者的反應等條件。輔助護士應具備:協助完成生活照顧性基礎護理及非技術性護理工作,測量和記錄患者生命體征、物理降溫、準備各類護理技術操作的物品等能力。
(3)風險處理:①建立三級質控網:科內建立以護理組長為核心的三級質控網:一級為責任護士和高級責任護士自控,即對自己的護理工作進行自查、自糾;二級為護理組長督導,即對責任護士的護理工作進行檢查和督導;三級為護士長監控,即制訂科內各項工作的流程、考核標準和工作內容,每日檢查和指導責任護士的工作,每周進行護理查房一次。②實施前瞻性管理:根據《廣東省醫院臨床護理質量評價指南》(粵衛函〔2010〕244號)中的助產專科護理質量指標,設立質控標準,落實非懲罰性不良事件報告制度,在醫院建立的信息網頁中填報《不良事件報告表》,對發生的不良事件進行綜合分析,從“人”“機”“物”“環”“法”5個方面,確定近端原因,分析事件的相關因素,分享經驗和教訓,及時糾正行為偏差。科內當月匯總不良事件的信息,針對發生的可能性、嚴重程度、頻率等特點,找出事故根由,進行整改,如增加設施、改善條件、優化流程等,避免更嚴重或更廣泛的失誤,并作為科內下月護理風險監控的重點指標。③實行護士層級管理:以責任護士雙班制,新老搭配,實現護士分層級管理,建立護士長一護理組長一責任護士一助理護士為層級框架,所有護士排班按A,a、P,p、N,n雙班模式,由上級護士(A、P、N)擔任當班組長,與下級護士(a、p、n)搭班,實行層級幫帶。④建立護士核心能力培訓制度:根據護士的不同職級、崗位、職責和權限等,制定產科護士N1、N2、N3等級的核心能力培訓計劃,通過完成查房、會診、病例討論等形式提升各職級的護士專科能力和質控水平。
3.管理效果評價:
(1)基礎護理質量指標評價:統計兩組患者6項基礎護理高風險項目:藥物使用錯誤、高危藥物外滲、患者跌倒、運送意外事件、深靜脈血栓形成、醫源性皮膚損傷等發生例數。
(2)專科護理質量指標:統計兩組患者3項產科高風險項目:產房產后出血、產后乳房脹痛和陰道分娩尿潴留等發生例數。
(3)患者滿意度比較:使用我院護理部制定的滿意度調查表,在患者出院前1d進行問卷調查,統計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二、結果
兩組基礎護理質量指標比率對比。兩組專科護理質量指標比率對比及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討論護理風險管理可提高基礎護理質量。實驗組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產科病區基礎護理中的6個高風險項目(藥物錯誤、高危藥物外滲、患者跌倒等)發生例數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表明基礎護理質量明顯提高。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家屬及工作人員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及采取正確合適處置的過程。護理風險管理項目優先次序排列:藥物事故,患者溝通,患者身份鑒定,患者運送,患者跌倒,急癥分流,感染控制,職業安全健康,醫療記錄數據,醫療儀器故障等。本課題依據本科護理工作內容、特點、流程、管理要求、護理人員及服務對象特點而制定了本科基礎護理質量指標,而采取正確的行動,建立三級質控網,實施前瞻性管理,提高護士核心能力和護理整體水平,因而提高了基礎護理質量,滿足患者安全、照顧、治療的基本需要。護理風險管理可提高專科護理質量。實驗組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產科專科護理中的3個高風險項目(產房產后出血、產后乳房脹痛和陰道分娩尿潴留等)發生例數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說明專科護理質量明顯提高。產科是醫院內較高風險的專科,收治的孕產婦病情險急、變化快、工作預見度難,容易造成忙中錯亂,護理風險大,任何的工作疏忽都會導致不良事件或護理差錯的發生,釀成惡果,甚至威脅母嬰的生命。如產后出血是產科常見的急癥,若處理不及時、護理不當,可致產婦休克、死亡。但在產科臨床護理中,有相當一部分年輕護士,對于產婦出現突發情況,未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予以及時處理,往往表現為驚慌失措,耽誤了搶救時機。我科低年資、低職稱的護理人員占大多數,因此,實行護士層級管理,使每位低年資的護士均有高年資護士把關,實行雙班制,遇到突發事件,有高年資護士臨場指導,加強對高危產婦的評估觀察和產婦生命體征變化的觀察,陰道出血量多時,囑絕對臥床,安慰產婦,減少恐懼等。及時地觀察、準確地配合搶救,提高執行力,減少了差錯、事故發生的幾率,也提高了產科專科護理質量。護理風險管理可提高患者滿意度。實驗組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患者滿意度由90.28%提高到98.17%,說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模式,護理質量得到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認可。患者滿意度是評價護理質量、改進工作的重要標準之一,一直是護理管理者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制定風險識別、評估和處理等相關措施,改變傳統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護理管理模式,而制定防控對策,強化風險意識,提高護理人員整體素質,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和護理安全管理水平,因而也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作者:鄭李明駱建梅陳舒飛單位:廣東省湛江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