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文化元素在裝飾藝術設計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藝術博大精深,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們炎黃子孫應盡的職責。我們在學習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的同時,更要學習如何把中華傳統的藝術精髓融入現代裝飾設計中。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轉化為設計元素運用到我們的設計中,一直是我們作為設計師和從事設計教育工作的教師努力探尋的方向。
1.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文化元素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多樣,種類繁多。適當了解它們是我們合理運用這些文化元素的基礎。(1)動物植物如:龍、鳳、麒麟、大熊貓...;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等。(2)傳統中醫如:中醫、中藥、《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3)中國建筑如: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民宅等。(4)中國戲劇如:京劇、越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木偶戲、臉譜等。(5)還有琴棋詩畫,傳統節日中國戲劇,中華武術,民間工藝,地域文化,衣冠服飾,傳說神話,神妖鬼怪等等不勝枚舉。這是千百年來經歷過洗禮慢慢沉淀下來的文化藝術精髓。這些傳統的文化元素帶有明顯的裝飾性,合理的取舍提煉就能成為現代設計中的點睛之筆。不能不說,這是祖輩留給我們的無盡瑰寶。可惜的是,現代很多的設計”舍近求遠”,盲目抄襲歐美的藝術特征,弄巧成拙,既無文化內涵也無美感,如東施效顰一般讓人啼笑皆非。走入了為了裝飾而裝飾的胡同。
2.裝飾藝術設計的本意
裝飾這個詞在西方最早出現于17-18世紀,泛指藝術修飾;在中國最早出現于5-6世紀,指修飾、打扮。指依附于某一主體的繪畫或雕塑工藝,使被裝飾的主體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社會發展到多元化的今天,人的情感最終將裝飾設計和文化、藝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適應人的情感需要對裝飾設計來說是重要的。現代主義注重使用功能,適合目的、用途而淡漠了人的精神需要;崇尚幾何形,排斥有機形,而未能協調好人與歷史的關系;消除設計上的裝飾,實際上是失去了表現人類情感的一個重要形式,它并非出于對人的關懷,而是對機械大生產的關心;反對傳統歷史式樣而忽視了人類文化的連續性;追求形象純化,風格統一而未能考慮到文化的民族性、差異性,更忽視了人的個性和多樣性。現代設計未能很好地關心人,它已經滿足不了人們今天的需要了。如今,人們已經放棄了“現代主義”的理論,對“機械風格”,“標準化”,“簡單化”越來越反感的人們認識到產品過于注重功能性、物質性,犧牲自然性、非物質性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作為人類,我們不僅應把那些物品用于我們的生活,而且,還應該開始把它們當作我們心靈和感情的投射,愉悅我們,表達我們。讓它們吸引并縱容我們的各種感覺,支持和幫助我們的行為。同時,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改變使現代設計有了更大的靈活性,它把理性的設計意圖,內心的聯想和感覺上的價值柔和在一起,進入了一個有著一切可能性的更廣闊的與人交流的領域。強調尊重人文的情感,強調傳統藝術元素的有機融入和感情品質,從而換取人們對裝飾物品的親近感和信任感,這才是裝飾的本意吧。
3.裝飾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具體步驟
在裝飾藝術設計教學中,如何合理的把中國傳統元素融入設計中?以裝飾藝術陳列設計課程為例,具體運用的步驟方法:(1)講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弘揚的意義。在宏觀上給學生一個設計的方向引導,這是設計之魂魄,人性之根本。(2)從裝飾設計基本理論和現代設計方法上進行舉例講解。這是設計的基礎。(3)實際操作開始進行。首先分組,以5-8個學生為一組,選出小組長。圍繞學生熟悉的自己家鄉當地地域的文化為主線,收集當地的傳統文化古跡資料和圖片文字。有條件最好是以小組為單位去當地實地考察。以PPT的形式做調查報告。(4)教師根據小組匯報的情況給予指導,確定小組的主題和裝飾作品的表現形式。(5)小組各自按主題內容分工合作。從草圖階段開始,把地域文化藝術元素進行提煉。比如,荊楚地的編鐘造型,古城墻磚的斑駁圖案,龍舟賽的龍舟造型等等,都可以融入到家居裝飾作品中去。讓學生明白,裝飾不是為了裝飾而裝飾,有精神內涵的裝飾才是有生命力的。需要去理解傳統裝飾背后的故事和歷史,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6)最后,以不同的裝飾作品的實物形式,如裝飾畫,裝飾燈具,裝飾書架等作品展示完成本次教學課程目標。
總結
透過對地域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探尋思考以及設計的過程,讓學生能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敬重歷史文化,這一點我認為對于一位設計師來說尤為重要。懷著敬畏的心去解讀中華文化,感恩著去運用歷史的古跡,讓這些千百年沉淀的藝術元素為我們的裝飾設計作品注入靈魂。
作者:吳丹 單位:武昌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