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族歌劇的題材及音樂藝術特征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歌劇是將詩歌、舞蹈等元素通過獨特藝術技巧融合,通過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描繪故事。中國民族歌劇是具有中國特色傳統文化色彩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已有上百年歷史。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傳統民族歌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民族歌劇創作反映國家藝術創作水平,我國民族歌劇產生時間較晚,自歌劇引入中國后在我國迅速發展,呈現出具有特色的民族音樂藝術特征。通過研究闡述中國民族歌劇的概念,梳理我國民族歌劇藝術的發展,重點分析民族歌劇的題材與音樂藝術特征。
關鍵詞:民族歌劇;題材;音樂藝術特征
歌劇是集詩歌、聲樂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中國歌劇借鑒西洋歌劇創作手法,創立深受大眾歡迎的新歌劇形式。藝術工作者通過歌劇藝術形式反映中國社會現實,創作中國民族歌劇作品。20世紀30年代的《揚子江暴風雨》、40年代的《白毛女》、50年代的《洪湖赤衛隊》、60年代的《劉三姐》《江姐》、七八十年代的《壯麗的婚禮》《芳草心》《古蘭丹姆》、90年代的《黨的女兒》等,成為各時期民族歌劇優秀代表作。本文從中國民族歌劇題材與音樂藝術特點等方面進行研究,以促進民族歌劇發展。
一、中國民族歌劇概述
歌劇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奇葩,由戲劇、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元素融合,16世紀末逐漸流行于世界各地。1919年五四運動后,中國音樂家結合我國民族戲曲特點和大眾審美習慣,致力于反映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現實,充分運用民間歌曲元素,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具有民族音樂特色的中國民族歌劇[1]。中國民族歌劇結合地方民族語言風格,形成符合民族審美觀的綜合性藝術。廣義的民族歌劇泛指中國人創作和演出的講述中國人故事、表現中國人生活的歌劇作品,狹義的民族歌劇指以民族曲藝等民間音樂傳統創作的歌劇作品。其創作標識為運用傳統戲曲板腔體音樂結構,由掌握多種唱法的表演藝術家扮演主要角色完成綜合表演藝術,其代表作有《紅霞》《野火春風斗古城》等。中國民族歌劇反映各時期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情況,20世紀50年代誕生的作品有《血淚仇》《王貴與李香香》等大批優秀劇目[2]。具有創新意義的作品有《紅珊瑚》,具有濃厚民間風格有《劉三姐》等。20世紀40年代產生于延安的歌劇《白毛女》是民族歌劇開山之作。中國民族歌劇表演模式受傳統戲曲藝術的影響,形成歌唱與表演和諧統一的藝術特色,形成適合中國大眾欣賞習慣的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中國民族歌劇二度創作中包括舞美燈光等相關藝術環節。中國歌劇表演藝術在發展中,延安秧歌劇、中國傳統戲曲與話劇藝術等一二度創作是孕育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母體。中國歌劇史上,在《白毛女》首創民族歌劇后,探索出《小二黑結婚》等優秀民族歌劇作品。中國民族歌劇被譽為歌劇家獨特創造。自毛澤東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國民族歌劇經歷以寫意美學為主、以寫實美學為主到二者融合的演變過程。
二、中國民族歌劇的題材
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中國作曲家吸收歐洲19世紀下半葉民族樂派創作經驗,反映本國現實生活,運用本國民族音樂素材使人倍感親切[3]。中國民族歌劇題材具有鮮明的特色,內容存在差異,但共同反映中國人民的奮斗生活。中國民族歌劇發展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的接觸適應階段、30年代的探索發展階段、40年代后創作發展階段。中國民族歌劇特點主要體現在突出時代精神,以反映人民生活為主,內容多由民間故事改編,等等。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中,很多優秀民間傳說通過人們口耳相傳保留,從中可以感受勤勞質樸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勞動人民形象借助故事還原,我國民族歌劇經歷探索發展后不斷創新,主動學習借鑒西方歌劇中的優秀內容,通過歌劇故事情節演繹集中體現中國人民的美好品質,讓觀眾真切感受勞動人民不畏強權、吃苦耐勞的精神。中國民族歌劇中不少經典作品以反映人民生活為主,民族歌劇題材與時代背景密切相關。歌劇創作者將人民的真實生活利用藝術形式表現,觀眾欣賞歌劇是對生活態度的審視,民族歌劇題材能沖擊觀眾的心靈。如中國民族歌劇代表作《白毛女》以主人公喜兒命運輾轉為主線,同歌劇串聯,體現我國勞動人民不甘階級壓迫折磨的斗爭精神。歌劇傳入時中國社會正處于內憂外患動蕩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渴求強烈,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戰前線,歌劇題材大多為宣傳民族英雄感人事跡,贊揚英雄人物無私無畏的斗爭精神。我國民族歌劇主題選取角度不同,充分展現抗戰時期的革命精神,使世界認識中國人民頑強不屈的性格[4]。優秀歌劇從不同側面取材,反映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推翻三座大山,歌頌人民勤勞、勇敢斗爭的時代精神,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精神面貌、兄弟民族團結友愛的先進事跡,反映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互助交往的先進事跡。
三、中國民族歌劇的音樂藝術特征
音樂是歌劇藝術的主要部分,西洋歌劇具有長久歷史,最早的歌劇為詠嘆調,意大利蒙特威爾等人首創激情風格,使詠嘆調成為歌劇中最具表現力的段落。詠嘆調成為作曲家炫技的重要手段,大量采取吸收民歌、小調等藝術素材,創造適合表現生活內容的藝術形式[5]。中國民族歌劇音樂藝術特征表現為民間素材選取的廣泛性、音樂唱段中歌詞結構的民族化等。中國民間音樂豐富,民間音樂選用是促成不同民族歌劇風格形成的首要條件。歌劇音樂創作根據不同人物性格,不局限于地方特色,共同以塑造人物形象為目的,提煉多種民間音樂進行創新改造。如中國民族歌劇《白毛女》從人物階級地位出發,選擇多地民歌改編創造,使劇中音樂具有鮮明個性特點。如首幕《北風吹》音樂是根據河北民歌《青陽傳》和《小白菜》創作而成,喜兒被黃世仁侮辱悲憤欲絕的唱腔中出現秦腔音調,喜兒從地主家逃走時引進河北梆子主導主題。《白毛女》中的音樂素材來自北方地區,音樂調性色彩和諧,可以更好地反映人物性格。音樂唱段創作民族化是根據大眾欣賞習慣采取創作手法,西洋歌劇根據人物劇情創作,中國民族歌劇音樂創作參考戲曲音樂創作手法,歌劇藝術通過具有特點的歌曲在整體音樂風格下展開故事情節。各種內心情感變化由各種結構的唱段表現,通過大段唱腔表現矛盾激烈。中國民族歌劇藝術表現形式與中國戲曲表現形式類似,吸收戲曲音樂創作手法是民族歌劇音樂創作的必然要求。西洋歌劇以突出歌唱為主,演員表演處于靜止狀態。中國人語言聲調獨特,中國戲曲音樂具有程式性,不同劇種具有不同特點,如戲曲中生旦凈丑唱腔就具有程式性。音樂結構規律性能夠構成戲曲音樂板腔特點,很多歌劇音樂創作借鑒戲曲創作手法,以增強歌劇音樂展現人物內心沖突的能力。在中國民族歌劇中,歌詞結構具有民族特點,以傳統句法結構為主,五、七字句占大多數比例。聲調規律性強,自由體結構較少使用。歌詞蘊含深刻道理,符合中國漢語語言傳統,很多歌詞都加入了帶有濃郁地方風格的襯字詞。在音樂調性方面,呈現典型的民族風格。和聲與七聲音階結合,與歌劇音樂風格相協調。樂段結構主題音樂以簡單二部曲式使用較多,如《洪湖水浪打浪》等,復二部以上復雜曲式結構應用較少。
四、結語
中國民族歌劇經過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中國民族歌劇藝術特色。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堅持民族化創作道路,利用音樂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共性特點,出現了中國歌劇發展史上首個高峰,歌劇創作者創作出了受人歡迎的精品劇目,經典歌劇音樂作品廣泛流傳,優美動聽的唱段響起,具有鼓舞人的作用。隨著中國歌劇創作發展,歌劇題材風格出現多元化局面,但在音樂創作中代表歌劇主流特點的作品尚未出現。中國民族歌劇未來發展要堅持與時俱進,將現代表演技術融入歌劇藝術中,使中國民族歌劇作品創作水平保持在藝術潮流前沿。
參考文獻:
[1]張雨娣.中國民族歌劇的題材和音樂藝術特點[J].藝術評鑒,2021(8):164-166.
[2]李靜.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題材和音樂藝術特點[J].今古文創,2021(10):103-104.
[3]馬波.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題材和音樂藝術特點[J].藝術家,2021(2):124-125.
[4]張云露.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題材和音樂藝術特點[J].北方音樂,2019(7):65-66.
[5]王文娜.基于中國民族歌劇的題材和音樂藝術特點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8(6):106-107.
作者:孫銳 單位:三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