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由李瓊與劉旭光教授編著的《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一書,運用了比較美學、比較藝術學的方法,將中西方音樂形式進行比較,將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音樂產生的影響進行相關闡述。本書思路簡明易懂,結構框架清晰明確,內容翔實,各章節運用的舉例與論證貼合緊密,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極具參考價值的一部著作。本文通過對該書進行簡單的評價,對學術界的“中國音樂對西方的影響”進行相關論述。
關鍵詞:中國音樂文化;文化交流;比較音樂
2012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瓊、劉旭光著的《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一書(2012年12月第一版,共249頁),本書講述了中國與西方的音樂產生交流之后,中國音樂的元素、中國音樂美學思想便與西方音樂進行了雙贏的互補,經西方音樂對中國元素的選擇性的吸收和本土化的轉換以后,中國音樂美學思想便成了西方音樂中的一個鮮明特點。[1]本書從中國與西方不同的音樂觀念、音樂美學思想入手,分析中國與西方音樂作品的不同特點,以及欣賞者欣賞作品時的不同“抓手”。由于華裔人口在世界總人口中的巨大比重和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的不斷增強,西方音樂中“中國因素”的特點也不斷增多,成為西方音樂作品中的一道亮麗風景。通過比較中國與西方不同的音樂觀念與音樂形態,分析中國與西方音樂的差異,通過比較差異,概括出中西音樂精神各自的特點與追求,為雙方的理解與交流奠定理論基礎。同時本書細致梳理中西方音樂之間的交流,特別側重中國音樂在西方的傳播,以及西方音樂對中國音樂元素的吸收與借鑒,中國音樂精神中的一些因素融入到西方音樂中,并豐富了西方音樂的演進與變化。“中國因素”對于西方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是否有影響,是否影響很深,這還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問題。本書形成了中西文化差異性、中西文化影響的歷史源流以及中國因素具體表現三部分為一體的知識體系,由中西音樂精神的差異、中西音樂形態的差異、中國音樂影響西方的歷史源流、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因素以及20世紀西方音樂思想中的“中國因素”五個章節組成:第一章論述了中西音樂精神的差異,作者對中西方不同的“音樂”觀念和“神”之異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第二章作者將“樂音與搖聲”“強弱與板眼”“和聲與曲調”三種音樂形態進行對比;第三章講述了中國音樂影響西方的歷史源流;第四章講述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因素,分為“題材中的‘中國因素’”“音樂語言中的‘中國因素’”以及個案分析:《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作者對這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第五章(189~243頁)是20世紀西方音樂思想中的中國元素,是對中西方文化交流雙方精神需要雙重影響下的必然結果。
一、本書特色
1.知識結構清晰,語言簡練易懂本書分為五個章節,知識結構清晰易懂,語言簡練卻不失學術價值。五個章節層層遞進,相互影響。第一章介紹了在精神差異中,分為“音樂”觀念的差異與“神”之差異兩個小的方面。第二章中將形態差異分為“樂音與搖聲”“強弱與板眼”“和聲與曲調”三種情況,并將三種音樂形態進行對比。第三章承接前兩章音樂精神與音樂形態的差異,進一步將中國音樂影響西方的歷史源流進行了介紹。第四章通過前面內容的鋪墊,作者將重頭戲放到了后面的章節中。第四章為西方音樂中的中國音樂因素,作者先從題材中的“中國因素”、音樂語言中的“中國因素”兩個部分進行了探索。第五章主要論述20世紀西方音樂思想中的“中國因素”,有前面章節的鋪墊,這個部分明顯清晰起來。作者將音樂思想進行命題,將中國的音樂思想對西方的影響進行分類講解,條理清晰,使讀者一目了然。書中還對宗教思想、思想中的“中國因素”特征、“中國因素”在20世紀西方音樂中的地位與成因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從中可以看到“中國因素”對西方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新的道路已經逐漸形成,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因素”對西方音樂藝術的影響尤為重要。整本書知識結構較為清晰,語言簡練易懂,適合了解初級比較音樂學、中西文化交流、音樂美學等內容的學生閱讀。2.舉例豐富多樣,切合主題思想這本書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每一個論點都綴有許多切合的例子,使得作者的觀點體現得更加清晰,更具說服力,同時也為讀者提供很多觀點信息。在每一個章節都運用了大量的書籍資料、曲目舉例、人物列舉、譜例支持等。(1)書籍資料:如第一章第一節中《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對音樂進行了詳細解釋(詳見第一章第一節“不同的‘音樂’觀念”,第3頁);再如第三章第一節中18世紀前傳教士阿理嗣于1884年在上海出版了一本以英文寫的《中國音樂》,將中國律呂、記譜法、中國音樂的調性等問題進行論述,表明了傳教士對中國音樂向西方傳播的特殊貢獻等。[2](2)曲目舉例:這方面幾乎在每一章節都涉及到,如馬勒將唐朝詩詞德譯譜曲的聲樂交響曲《大地之歌》;聲樂曲調以《茉莉花》曲調為主,是國外作曲家爭相引用的曲調;最為著名的是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器樂曲調以廣東音樂為主;許多外國作曲家的作品名字運用“中國”字樣,如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夜鶯》中的《中國風格曲》,美國組曲家蔡新斯(AbramChasins,1903—1987)《三首中國小品》,齊爾品(A.Tcherepnin,1899—1977)的《中國民歌七首》等。豐富的例子使得每個觀點都讓人感到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絕妙處理,更讓人為之信服。(3)人物列舉:本書列舉了很多對中西方音樂文化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馬可•波羅、利瑪竇、錢德明、阿理嗣等人來到中國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上進行對中國音樂的探索,他們將中國的音樂文化進行記錄,整理成綜合性的著作,成為早期歐洲人了解中國音樂的啟蒙書[3]。其他的音樂家如齊爾品、馬勒、約翰•凱奇、漢斯•貝特格、普契尼等大師都在探索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作者將這些典型的音樂家進行了論述,在音樂語言、音樂形態、音樂思想上進行詳細解說。(4)譜例支持:本書在許多章節都配有相應的譜例,并且配以多種譜例形式,比如第二章第一節中作者將郊大興縣吹打曲牌《浪淘沙》工尺譜、簡譜進行了對照(詳見53頁圖一);在第二章第二節中介紹節奏與節奏型時,列舉了巴赫的《升d小調前奏曲》、肖邦的《瑪祖卡》、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主題五線譜譜例(詳見58~60頁的若干譜例);再如第二章第二節作者介紹中國板眼法的外在表現形態中列舉了民間音樂《倒八板》的文字譜譜例……這些譜例生動地還原作者所要講述的中西方音樂文化的差異性,極具說服力。縱觀全書,筆者認為第四章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因素寫得最為精彩,也是整本書最為重要的章節。尤其是馬勒的聲樂交響曲《大地之歌》,其實作品歌詞也來自于德國文學家漢斯•貝特格的詩集《中國之笛》,馬勒自貝特格的《中國之笛》中選出刪改后引為歌詞[4]。作者將馬勒的歌詞與貝特格的詩詞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每首唐詩的意境,正好印證了馬勒當時生命狀態的真實寫照[5],同時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古代詩詞被外國作曲家爭先引用外,中國民歌的旋律也是這些大師喜愛的因素,尤其是中國民歌《茉莉花》。意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將《茉莉花》的曲調運用在自己的歌劇《圖蘭朵》中,他創造性地使用了這種民歌,令西方人對中國音樂的感性認識獲得質的飛躍,引起西方人對中國音樂語言本身的興趣。[6]
二、缺點與不足
本書在結構上、例證上體現出本書的特色,但其中仍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第一,書中各章節的語言陳述稍顯淺薄,一些觀點稍顯幼稚,語言口吻還是不太到位;第二,每個章節的結構邏輯稍顯松散,每個知識點結束時沒有一個明顯的節點,串聯性較差,沒有“一氣呵成”的連貫特點;第三,缺乏當代“中國因素”對西方影響的章節寫作,作者只針對20世紀之前的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影響的論述,而21世紀的例子卻沒有體現出來,知識性不夠全面;第四,整本書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結語或者評論。本書雖然例證豐富,但是作者的觀點稍顯不足,總結性的結論太少;第五,本書的題目名為《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題目不小,但書中介紹的內容以及容量明顯與研究專題不符,作者題記的本書運用比較音樂的方法,但比較音樂的痕跡卻不太明顯,有些“大題小作”。
三、總結
中西文化交流產生之后,中國音樂就以其自身的魅力影響著全世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在西方的傳播也在蔓延發展。中國的音樂元素、中國的音樂美學等方面與西方雖然有著本質的差異,但許多作曲家運用“中國因素”進行音樂的創作不在少數,中國音樂的美學思想甚至影響了許多西方音樂家一個時期的創作理念。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相互交流,使得兩者交融,促進兩者共同發展,實現“共贏”,中國音樂美學思想便成為西方音樂中的一個特點。無論是中國民歌《茉莉花》還是廣東音樂《步步高》,無論是中國唐詩還是道家思想,這些都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西方人對中國音樂文化越來越重視,越來越熟知,文化傳播的力量是巨大的。縱觀這本書的觀點,作者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各方面知識進行了梳理,清晰地向讀者展現了中國音樂文化對西方的影響的內涵,將一系列例證進行陳述,將各個觀點進行整合,最終實現音樂美學的審美價值。當然不足之處也需注意,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夠更加客觀地整理,對這些缺點給予更多地關注和修改,使得音樂美學與文化及交流的知識更加清晰地展現在大家眼前。
[參考文獻]
[1]李瓊,劉旭光.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瓊,劉旭光.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5—109.
[3]李瓊,劉旭光.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3.
[4]李瓊,劉旭光.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M].北京:民出版社,2012:141.
[5]李瓊,劉旭光.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6]李瓊,劉旭光.中國音樂藝術對西方的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7]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8][美國]馬克•伊萬•邦茲.西方文化中的音樂簡史[M].周映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9]武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作者: 王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