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藝術與社會關系辯證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音樂藝術滿足于人們審美活動的需要,為人們的文化生活提供精神食量。音樂藝術所表現的審美品味不僅僅只是寄托著創作和表現它們的藝術家們的審美情致,更與他們所植根的土壤——社會存在發生著必然的聯系。音樂藝術的形態和內涵從誕生之初到一路走來至今,都表現出其社會特性,音樂藝術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所表現出的就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在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的伴生軌跡。音樂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
一、音樂藝術創作源于社會存在與社會需要
從音樂藝術的起源看。音樂藝術從哪里來?古往今來很多研究者們在探討這個問題,盡管觀點是紛爭的,關乎到從勞動中來、從情感宣泄中來、從巫術表現中來、從交流信號中來、從語言的抑揚頓挫中來、從模仿自然界的聲音而來,等等。細細品來,無論對音樂藝術的起源持六種觀點中的哪一種,都可看出音樂不是空穴來風,都是因為人類社會的存在和人類生活的需要而出現的,人類社會中的人類生活式音樂藝術起源的必然性條件。從音樂藝術家的創作看。在音樂藝術的創作中,詞曲藝術家從事的音樂藝術生產是通過作品來表現自己的藝術理解和感情的,而這種創作的意識則來自社會,從社會存在中所汲取,為社會需要所奉獻。音樂的詞曲藝術家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通過對生活的深入認識來提煉所要利用的創作素材,在創作中融入個人的情感、經歷,以審美功用為目的,把一種生活或社會現象表現為一首音樂、一首歌曲,其中不乏藝術家的浪漫情懷、藝術理想在抒發,但其根源也即藝術的真實是來自于生活積淀。從音樂藝術的人文價值看。音樂藝術的人文價值決定其藝術生命力,其人文價值適合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道德的需要,音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才會實現。如果一首音樂主觀臆斷的意味太強、個性獨特到寡有共鳴者,就會因為其脫離人文需要而夭折。換個角度來說,音樂藝術家與社會的聯系是永恒的,即使有個性、有創新,也都不會脫離社會存在與社會需要,他們的藝術創作總是出身于一定的社會背景和一定的社會范圍所需要的情況下,無論他們在創作中怎樣淋漓盡致地揮灑藝術情感和藝術風格,怎樣的去表現自己的審美意識,最終還是在社會背景中趨于統一。從音樂藝術的受眾看。音樂藝術作品的制作是以滿足受眾需要為目的的,受眾的評判標準盡管會“千人千面”,但無論哪一種聲音都一定會是依據一定的社會環境的,只要作品離不開人這個世界的主題,它就永遠和生存的主體的客觀世界不可分割,就必然與社會整體發生密切的聯系。因為音樂藝術的創作者和受眾都是社會現中的個體,音樂藝術物化了人對現實社會的審美意識,并服務于社會文化,由此,音樂藝術的存在就是要實現社會價值。無論是音樂藝術家的想象和構造,還是受眾的體悟和欣賞,以及音樂藝術作品本身所具備的價值,都需要把藝術放在社會大環境中去理解。總之,音樂藝術的創作源于社會存在與社會需要的觀點可以從多個角度取得例證,借用豪澤爾在《藝術社會學》中闡釋的觀點來詮釋,即:“世上只有無藝術的社會,而沒有無社會的藝術”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需要助推音樂藝術的發展
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既然談到音樂藝術與社會的聯系,立意出社會存在與社會需要助推音樂藝術的發展的觀點,那么,我們就從藝術與社會經濟的聯系來透視這個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對社會存在決定性作用,使得經濟觀點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中。音樂藝術本來就是一種社會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業余藝術。在藝術家的生活中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物質式基礎,藝術家的創作前提式生存的問題,如果不能保證生活,藝術創作這種崇高的精神活動便無從談起。所以,在音樂藝術的發展中,要提到向之提供資助和支持的問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音樂藝術的經濟現象已經被人們所領略,如各類商業化的音樂活動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尤其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有其各自的商業化的特點,對于音樂藝術的商業化不能純粹的批判為倒退或者落后,相反,在一定經濟利益的推動下,產生了隱喻藝術的創作活力,音樂藝術園地的耕耘會取得更豐碩的成果。在我國經濟實力日漸雄厚的今天,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在不斷地增長,音樂藝術的普及進入空前廣泛的社會范圍,民眾對音樂文化的需求成為我國音樂發展的強勁動力,音樂藝術的創作和音樂藝術的學習和表演更加大眾化,音樂藝術不再被抽象的舞臺表演藝術的樣態所束縛,音樂藝術的表演進入尋常百姓生活之中,普通民眾從來都沒有像今天一樣熱衷于對音樂藝術的欣賞和利用,民間的音樂表演活動百花齊放,參與者自娛自樂地享受其中。各種各樣的音樂娛樂類、選秀類節目也在公眾媒介中不斷地曝光、不斷地綻放出一道道亮麗的光彩。民間音樂愛好者的音樂創作活動也空前碩果累累,若沒有我國現在所擁有的經濟實力,我國民眾對于音樂文化的需求就一定不會如同現在一樣的達到空前熱烈的程度,我國音樂的百花園中也不會像現在一樣綻放出姹紫嫣紅的鮮艷花朵。
作者:李宏穎 單位:北華大學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