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道德審美音樂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抒情功能望見“超我”境界
中國是一個非常注重音樂傳情的文明古國。荀子說,音樂“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音樂通過有秩序的符號組織、恰當自適的旋律規則、包羅萬千的音聲體系來激發人的善性情思,從而令那些蕪雜穢物沒有接觸民眾的機會。于是,音樂審美對人的情感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引導與規制作用。并且,音樂教化人的感召速度,他也表示了肯定:“夫聲樂之于人也,其化人也速。”3孔子主張“中庸之道”、“中和之美”,4他在論及春秋時期的審美藝術經驗史時,強調了美、善、文、哲四者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但是,他更注重藝術抒發情感、美化心靈的感性特征與美育作用,并以此來倡導與貫徹“中和”的審美原則,所以他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鲝埶囆g表情要哀樂適度、和諧有致。音樂訴說情感,其風格或雄偉浩瀚、或沉郁頓挫、或活力四射、或凄楚纏綿。這些豐富的內心情愫不僅是主體音節的深情表達,亦來自于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從20世紀60、70年代至今,音樂憑借其獨有的符號表達與藝術魅力,適應著飛速發展的時代變革。新中國成立之初,音樂多留存于紙質書面上,且以口口相傳的普及方式,也導致音樂的教學方式十分單一。然而,許多家喻戶曉的革命題材的歌曲卻在情感美育方面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國際歌》《、黃河大大合唱》、《國歌》、《社會主義好》等歌曲鼓動人心、催人上進、奮發昂揚,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全國人民中傳唱開來,雖距今歷史較為久遠,但依舊以不減當年魅力,勵人心志猶然在側。此外,《我愛你中國》的旋律張弛有度、緩急分明,歌曲本身所蘊含著的那份細膩深厚且熱情奔放的情感,分明令人化身為一只瞰中國大地的百靈鳥,在引吭高歌中閱盡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梢?,這一腔愛國之情多么濃烈真摯。另外,旋律富有推動性的《光明曲》節奏鏗鏘有力,不僅振奮人心,還體現了人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追求光明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決心。由此可知,音樂傳情時不僅會因敘事對象的不同而具有特定的情感格調,也充分證明了中國音樂具有表達情感的功能。由此,中國音樂藝術帶給了聽眾獨特而又豐富的聽覺享受,豐富了聽眾的音樂審美經驗,令聽眾的藝術審美素養得以提升,進而樹立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向“超我”境界邁步前行。
二、德育功能望見“超我”境界
道德審美具有內在性、獨特性、社會性。用道德審美方式實現自我塑造與自我完善,也是音樂美育功能的題中應有之義。人進行審美體驗,一方面是為了愉悅自我,另一方面是為了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這就是道德審美的內在性;當然,審美意識與道德理念的感性特征充足且豐富,會因個體差別而呈現出迥然有別的自我表達,這便是道德審美的獨特性;此外,道德審美作為一社會的文明標志,社會道德理念內部會凝聚為一種團結之勢,這是指道德審美的社會性。于是,道德審美幫助音樂實現了自身的美育功能,并為構建和諧理想世界,推動整個社會持續穩定與協調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導與扶持作用。在中國,音樂長久忠心訴求于道德審美的功能效應。先秦諸子中曾有不少人發表過關乎音樂功能訴諸道德審美的獨到見解。荀子堅信音樂具有道德層面的巨大感召力,因而主張充分發揮音樂“中和之美”的寶貴品質。而孔子則尤為重視“樂”的藝術功能,認為惟“樂”才能凈化人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至于《樂記》論樂,便徑直提出了“德”“藝”兩范疇的概念,其中“德”即“道德”,“藝”即音樂藝術技能及表現形式。至于兩者關系,《樂記》則更注重“德”這一禮樂價值的精神定位,正所謂“樂者,德之華也”。此外,《樂記》提出“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這一思想對目前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依然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那么,音樂美育和德育都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而中國音樂所具有的道德感召的功能,對熏染學生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一樣功不可沒。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語言上已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那些無法用語言告訴人的東西,可以用音樂的旋律訴說,因為音樂是直接表現人的精神和內心感受的。音樂對于青少年的道德品質的塑造是不可替代的手段?!笨梢姡魳分毖匀祟惽楦?,它憑借自己的獨有魅力,復蘇人腦中復雜的思想圖式與情感經驗,凈化人心,陶鑄性情,并賦予人一種昂揚進取的精神力量。所以,音樂不僅可以被用于審美教育,且自身還蘊藏著尤為珍貴的德行貞操。下面以《黃河大合唱》為例來知解其中奧妙。這是一首以抗戰為背景、以黃河為題材的歌曲。歌詞通過描寫黃河兩岸所發生的革命,揭示了中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下所遭受的深重苦難。歌曲音響則驚心動魄,喚起了人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豪情壯志,激發起人們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這是超越語言層面的愛國主義教育。由此可見,音樂美育有著政治教育所無法代替的優勢與價值。如今,新課改之勢風起云涌?,F代學校的音樂教育,更加注重學生提升道德素養。音樂旋律若優美舒緩,則可鍛造學生的品性;歌詞內容若健康向上,則可端正學生的心態;藝術氛圍若純凈幽雅,則可美化學生的言談舉止。這些方面均有助于學生借助音樂審美逐步強化自己的道德意識。同時,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已有的道德理念,去判斷音樂本身的品質優劣,領悟音樂的審美真諦,在審美方面向更深層次邁進。然而,不容樂觀的是現在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依舊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審美觀,一些主修音樂專業的學生或奇裝異服或語言另類或行為乖張,這些都應成為被道德審美打壓的對象。于是,我們要努力把握好音樂美育的風向標,透徹領悟道德審美的精髓,為社會的和諧與純凈再添一份力。
三、總結
目前學校面向社會舉辦各種公益演出,不僅給予了學生展露自己才華的機會,還警示學生要關注社會現實,關愛他人,持續完善自己的道德操守,最大化豐富自己的內心,從而使自己的心靈得以被純化、性情得以被冶鑄。這是靠向“超我”世界的明智選擇,也會促使社會道德風俗以健康活力的風貌持續發展。由此可見,中國音樂融抒情性與德育性為一體,具有表達人情感、完善人道德的美育功能,可助人的精神涵養與道德品質突破人性“本我”與“自我”的藩籬,成功抵達“超我”的理想彼岸。于是,中國的音樂藝術即被“超我”所接納。因而,我們理應充分認識與尊重中國音樂藝術的功能與價值。
作者:胡洋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