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古箏音樂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古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族樂器,距今有近三千年的悠久歷史。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古今注》載:“邯鄲女子,秦氏羅敷,出彩桑于陌上,趙王見欲奪之,羅敷乃彈箏,做《陌上桑》以自明”。根據《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這些史話都生動地勾畫出了繁盛的音樂文化生活。古箏發軔于先秦而興盛于唐代,成為幾乎所有宮廷音樂和民俗音樂的主要彈撥樂器。如今箏正處于盛世中國的繁榮時期,全國習箏者已經達到近三百萬之眾,“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的盛況再度出現。欣賞一詞解釋為:“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古箏音樂,不僅讓人想起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千古佳話,也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體驗無窮的情趣。我們常常因為那些優美的名曲《寒鴨戲水》《漁舟唱晚》等,而逐漸產生對古箏的迷戀和鐘情。委婉的旋律、動人的韻味,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當你身處煩惱、困惑,甚至絕望時,某些古箏樂曲會使你如釋重負,趕走不佳的情緒,又回到平靜、自然中。當我們聆聽箏曲《漁舟唱晚》,會陶醉在唐代王勃:“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佳句中,被樂曲所描繪的夕陽西下的湖光山色、滿載而歸的漁船所沉迷。全曲最后一個樂句,箏聲從高至低一瀉奏出,把水的靈動表現的惟妙惟肖,仿佛你也坐在船頭,隨著碧波蕩漾。古箏音樂帶給我們美的感受,而美的定義則是美學中最難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研究美學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蘇格拉底的口總結說到:“美是難的。”18世紀,在歐洲逐漸興起了“實驗美學”熱,意圖從具體美的事物中尋找美的本質,從而得出美的定義。實驗美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圖形和聲音,所以它所得的結論不具備普遍性。至于“美是生活﹑美是人的對象化”等定義,則犯了把具有交叉關系概念的交集概念等同于了具有交叉關系概念中的某個概念的錯誤。
古箏音樂藝術的感受,毫無疑問都讓人們體會到了美的意境。美不是孤立的對象,而是與人的需求被滿足時的狀況緊密項鏈,這種動態的過程包括三個要素。首先是信號,它引起人愉悅的反應,它是產生美的原因。比如一位有涵養的較資深的古箏演奏者,她彈琴時的神韻、氣吸、動態都會直接讓欣賞者有舒服、雅致的感受,也間接的使樂曲更加優美靈動,反之就會破壞聽眾總體欣賞的美感。之后我們談到的是美的主體——人,它是美產生的必要條件,也是場所。只有一個真正具有審美情趣的人,才會追求美好的事物,包括好聽的樂曲。我們看到今天上百萬的琴童,簇擁在音樂廳、國音堂等場所,來欣賞古典浪漫的嚴肅音樂、新鮮活潑的流行音樂等,他們被自己心中美的女神所激勵,希望能通過自身這個載體,找到美的真諦,復制美的輪廓。而古箏樂音的清新、自然,抓住了欣賞者的需要,滿足了欣賞者的需求,它的美無論是在相同情況下對不同人,或者在不同情況下對同一個人,都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效果。我們從聆聽賞析中,可以區分樂曲之間的不同的藝術之美,如《臨安遺恨》《將軍令》《鋼水奔流》《戰臺風》等,與《茉莉芬芳》《楓橋夜泊》《繡荷包》《月兒高》等樂曲,它們之間的陽剛與陰柔,鋒芒畢露與韜光養晦,都被古箏音樂詮釋地天衣無縫、盡如人意。
古箏音樂中帶給我們的美,幾乎每首作品都能展示出來。比如,膾炙人口的《高山流水》,樂曲前半部描寫了高山的雄偉氣勢,通過右手相隔兩個八度并帶有左手滑音的撮弦,把高山滄桑、質樸的印象展現于眼前。樂曲的后半部描繪了流水滔滔不盡、滾滾而來的形態。通過右手劃奏的技法,由遠及近的讓水舞動起來,使人身臨其境。建國初期創作的箏曲《戰臺風》,是美籍華人王昌元女士于1965年完成,描寫了碼頭工人與臺風英勇、頑強地搏斗,同時歌頌了他們大無畏的精神。這首樂曲僅僅從曲名和音響效果,就會使人們產生活躍、鏗鏘有力地感覺。樂曲一開始,運用雙手的四個大撮弦,均勻、敦厚,把勞動場面的序幕慢慢拉開。之后的樂段,采用古箏無調弦的猛烈刮奏,音樂立刻有個180度大轉彎,一場臺風呼嘯而至,伴隨右手的掃弦、掃點等快速彈奏的技巧,風雨交加的情景讓聽眾毛孔悚然。緊接著峰回路轉,一個由強漸弱、由密漸疏的劃奏,把雨過天晴的場景顯露出來,頓時所有的音符都輕快、歡樂起來,大家歡天喜地在碼頭慶祝成功戰勝自然災害。大自然也好像被人類大無畏的精神所感悟,留下一片溫馨祥和的港灣碼頭。還有一首樂曲《香山射鼓》,是目前旅居海外的曲云創作的,也是廣大箏者們喜愛的一首抒情小曲。樂曲具有古樸的音樂風格,由西安古樂傳統曲牌《月兒高》《柳青娘》《香山射鼓》等連綴而成,反映了陜西關中一年一度的“香會”活動。開始的四個音,分別是兩個撥弦音和兩個泛音,生動的模仿出晨鐘余音繞繞,勾畫出人們登山進香的活動,把香客們的虔誠和空曠場景表現的淋漓盡致。小快板的彈奏,是慢起漸快的進入,描寫了人們在鼓樂陣陣、熙熙攘攘的盛況中,享受朝拜的神圣體驗。
古箏音樂賞析,使賞閱者對它的藝術境界有所把握和提升,從而產生了精神美。當代箏曲《鄉韻》讓聽者感受到游子的一刻赤心;陜西樂曲《秦桑曲》把古代婦女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刻畫的如癡如醉;唐詩同名作《哀江頭》表現了詩人獨立江邊,對昔日繁花似錦的追憶及對國破家亡的悲痛。這些作品都使人意猶未盡、曲終意未了。有些膾炙人口的名曲,演奏者還沒撥弦,聽眾早有預期的藝術之美感,這就是先驗感,也叫先驗美。例如《高山流水》《寒鴉戲水》《云裳訴》《出水蓮》《春江花月夜》等,我們首先就被這如詩如畫般的曲名所吸引,未聞佳曲已身不由己的聯想起委婉的音樂線條。
古箏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它的魅力早有很多先人為證,無數文人墨客都被箏聲所吸引、征服,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他寫過十五首詠箏詩,如《夜箏》《聽崔七妓人彈箏》《楊柳枝二十韻》等。身為今朝的我們,雖極少有人用詩來抒發箏之情,但是悅箏者毫無懸念的居于我國民樂之首,全國上下幾百萬習箏人。我們在歷史長河中感受到古箏的永恒之美,在箏樂的流動中領略了它的賞析之美。愿更多的箏者,無論是彈箏人還是聽箏者,都能把古箏音樂藝術不斷傳下去,使這件仁者之器更加燦爛奪目。
作者:楊西單位:中國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