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道家思想與藝術設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道家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影響深遠,藝術家與設計師,自古以來常從老莊的學說中體味人生以及藝術的韻味,不論是古人論藝術還是現代人論藝術,也常常到老莊那里尋找藝術的最高境界,老子的思想充滿了辯證的原理,而其道家思想對設計的影響中,較為重要的就是有無觀。
關鍵詞:有無觀;道家;設計
一、“少則多,多則惑”與“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的觀點是密斯•凡德羅先生提出的設計思想,雖然與道家思想不屬于同一時代的產物,但從他們所提出的觀點的含義來看,時代的跨距似乎沒有阻攔他們對遵循自然,反對繁瑣、浪費資源的理念,對于現代設計領域來說,二者皆是延續人類生存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思想觀念。
1、二者的內涵
《道德經》道:“少則多,多則惑。”即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會迷惑。實際是說統一的事物更容易被獲取,而復雜繁瑣的事物容易使人困惑。《道德經》道:“希言自然。”意思是說,事物本身自由它獨特之處,不要牽強,不要造作,自然而然,順其自然。“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是反對裝飾,強調功能,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精簡實用。根除一切非本質的,不必要的加工,還原作品本質的功能和單純材質所蘊藏的魅力。這是設計界廣為人知的建筑設計理念,并且現代社會的實質和發展狀況使設計師們在這個理念中汲取營養。
2、兩者對設計的作用
在物質豐盈的今天,為了提高消費水平,刺激消費欲望,曾出現過不斷更替產品的市場怪象,消費者追求新式產品的同時,被遺棄的不只是過時的用品,還是資源的浪費。在自然資源缺乏的今天,如果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那么人們將如何繼續生存?現代設計師正是真正注意到了這點,對老子的道家思想和西方設計師的設計觀點進行了探究和豐富的實踐,在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同時,思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設計出真正適應于人,適應于環境的產品。
二、“虛實有無觀”與藝術設計
1、有無觀的內涵
《道德經》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是指無形無象的事物,它早于天地而存在,所以為‘天地之始’。‘有名’是指宇宙天地。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體事物,是最早的實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萬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稱為‘萬物之母’。虛實相伴,無生出有,有可化為無,相互對待,相輔相成。老子認為“無”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它能產生“有”及萬物。同樣,我們可用現有的物創造出有利于人們生活的新的物,所有事態的發展都是從前者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而相對的舊事物必然引發新事物的產生。從設計發展史上相對較早的古典主義設計到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以及后來逐漸演變到現代主義設計、后現代主義設計等諸多風格,都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速度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而逐步更新的,但同時這些設計風格的改變并不是對前一風格的完全否定,在繼承前者好的一面的同時又創造出更美好更適用的東西來服務人類。
2、有無觀在藝術設計的應用
《道德經》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蜓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三十根輻條匯集到轂孔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盛東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了房屋的居住作用。所以“有”給人帶來便利,全靠“無”來幫助它發揮功效。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空間觀念對后來的建筑設計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有與無雖互為利用,單不可否認“無”的特殊作用。因此,“有”和“無”并不只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有與無,實與虛,相互交替,互利互用,道攝有無,有無生環。
三、道家思想對藝術設計的影響
現代的設計風格類型多種多樣,設計思想受地域文化影響側重均有所不同,但功能一直是設計的第一屬性,怎樣滿足人們的需求是設計的基本要求。現代人對于使用的工具更傾向于簡單實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一樣能使人產生美感。這與《道德經》中“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相應,其所反應的是老子以退為進,無為即是有為的思想觀。老子的這個思想反映在藝術設計領域,其核心可以概括為:簡樸、適用、惜物之意。道家的思想將帶有獨特“韻味”的“道家審美”帶給了中國的藝術創造者,不僅如此,也深刻的影響著現代設計的表現形式。萊特的設計思想深處對中國古代老莊哲學有著很深的敬仰,他的著名作品“流水別墅”,這件作品主要通過寬大的平臺結構向外伸出,形成明顯的懸空層面,配以疊水、巖石、叢林,使得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內部結構中,他以生活功能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出實用的單元,表現出室內的豐富變化的布局,形成濃郁典雅的生活品格,萊特雖然在建筑材料上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材料,設計表現中卻吸收了古典建筑的精華,形成設計文化的豐富與融合。道家哲學重在對世界的科學把握和理性分析,萊特正是對自然進行了深入的觀察了解,再不失功能的同時中去考慮如何使建筑與自然更為貼近,并且通過自己對建筑設計的科學把握和理性分析,創造出了這一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建筑設計。道家思想與藝術設計雖屬于不同的范疇,但它們都是人類文明史上對人和自然本性的探索和發展。道家思想注重濃厚的世俗教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我們在學習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時,不難發現其文化同一性。老子作為道家思想學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充滿了辯證的原理。他的道家思想對中國設計乃至現代設計的影響從未間斷過,在設計領域中,我們會經常發現道的原理。
作者:鄭曉楊 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2009,07.
[2]陳鼓應,老子今譯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任法融,道德經釋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4]唐濟川,藝術設計學導論,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01.
[5]鄧聯合,逍遙游釋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