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手機攝影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視覺時代的手機攝
影海量的信息以圖像的方式將我們的生活包圍,今日的我們正身處于影像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膨脹時期。可視性成為我們認知信息、理解信息的要求,“世界被把握成圖像”的視覺時代應運而生。當下的人們更習慣于接觸圖像信息,以圖像來理解世界,與世界進行互動。哲學家柏格森把眼睛在瞬間攝入未加中介的全部光線和空氣中的震顫現象稱為“純粹感知”,感知是人與世界交互的重要方式,也是人實現自我認知的路徑。拍照手機的登場提供了新的認知世界的窗口。拇指按動觸屏,“咔嚓”即可記錄所看景觀的時代升華了純粹感知的獲取方式。當下手機攝影成為了構筑視覺化社會的重要工具。拍照手機的出現豐富了圖像生產的方式,人人皆可拍,全民攝影師的時代到來了。借助于技術的助力,手機攝影消除了傳統攝影的嚴肅性與儀式性。影像制造與傳播的便捷路徑徹底消散了攝影技術壟斷時代的陰霾,大眾影像狂歡節隨即到來。打開微博、微信等社會化交往工具,隨處可見海量手機圖像。手機攝影讓影像成為語言文字之后最為普遍直觀的交流互動方式。借助手機攝影呈現出的視覺奇觀正是我們的生活本身。攝影批評家約翰•薩考夫斯基說過,“攝影最適合自由自在地、非公式化地探索千變萬化的生活中有意義的方方面面”。筆者認為,手機攝影的出現和盛行更加深刻地印證了這句話。手機攝影打破了傳統攝影對器材的高度依賴,未必人人都能拍出大師級的影像,但恰恰手機攝影的出現證明了攝影是“民主的藝術”之論斷。
手機攝影的影像特點表現在:
(1)真實基礎上的“超現實”。手機攝影的影像來源于日常生活本身,是對生活的鏡像呈現。觀看手機影像能發現其中的影像要素具有超現實的效果,亦如有鑒賞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美學理念下創作出的作品時的審美體驗。大量的手機影像展現出了“客觀真實”的同時,也表達出了攝影者自身的“主觀真實”。個人化的日常生活成為了目前攝影藝術表達的主旋律。
(2)隨性拍攝,即時分享。手機攝影拍攝的心態是隨意的,影像的獲得依賴于拍攝者在日常生活中憑借細致觀看和獨到的眼力,利用輕巧的手機“妙手偶得之”。有了互聯網和社會化的網絡分享平臺,影像可以即拍即傳,更多人能第一時間觀看,參與到評論中。互聯網正在改變著攝影的表達形態和敘述方式,此點在手機攝影的傳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3)大量App工具豐富了影像的表現力和趣味性。趣味性是我們解讀攝影圖片的路徑之一,有趣味的影像往往能引起受眾的注意力和思考,擴展影像表達效果。手機是一個集成了“拍攝+攝影App處理+社交網絡”的終端,海量的應用軟件可以對影像即時美化修飾渲染,讓照片看起來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美感。
二、手機攝影與攝影藝術創作的關系
有學者提出,文化的多元發展,消彌了經典藝術的崇高性和通俗文化的媚俗性界限,傳統的攝影“決定性瞬間”理論逐漸在多元現狀和通俗化過程中被隨時、隨機獲取的“機緣性瞬間”所取代。這體現了在新的文化語境之下,攝影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本身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當下的攝影已經不只是一張照片,而是一種體驗。現代攝影藝術已經出現了日常化轉向,攝影正逐漸脫去高雅的外衣,藝術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已成為當下的潮流觀念和不爭的共識。攝影藝術創作在當下的文化中也已成為日常化表達的一部分。部分嚴肅攝影家批評手機攝影帶來了攝影藝術的終結,筆者認為手機攝影恰恰為攝影藝術的創新與重塑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甘泉。依托影像技術的進步,作為創作者的攝影師選擇小巧輕便的手機為創作工具,將自身的氣質與工具的特性結合起來,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影像表述方式。手機影像中包含著作者個體化的情感與思維,實現了非常個性化的影像呈現。手機作為影像生產的新媒介,自身所擁有的特質將融入藝術創作中,成為未來影像藝術創作的重要武器。手機攝影創作能讓攝影者放松心態,拿著輕便的手機和沉重的單反、大畫幅機器創作時的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攝影是觀看的藝術,相機不過是我們收集觀看經驗的工具。攝影藝術創作本身不該是繁瑣的。輕松的裝備加上輕松的心態更有利于創作者全力以赴投入到創作活動中。隨拍隨發現、隨心所欲記錄生活,能讓創作者更加注重瞬間感和影像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手機攝影創作者把社交網絡平臺作為作品呈現的窗口,他們深諳接受美學的主張,即攝影作品最終被受眾所接受才算真正實現了影像創作的全過程。因此,他們在拍攝時能尋找到自己的視覺體驗表達與受眾接受心理的平衡點,竭盡所能地期望自身的個體經驗表達能引起更多受眾的參與和共鳴。這也是手機攝影創作獨特的創作心理。這種創作心理或許是對以往嚴肅攝影創作心態的拓展與解放。
三、手機攝影之于攝影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手機攝影的普及發展極大促進了影像生產與傳播,人人都可以記錄影像、表達自我。攝影術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鮮明的技術標簽,影像的產生必須借助特定的設備即照相機。小巧的手機雖然在部分技術指標上達不到專業單反相機的要求,但是憑借其本身的特性亦可成為攝影藝術創作的利器,手機攝影可以給攝影藝術創作開辟出一片新“藍?!薄J紫龋謾C攝影可以更為真實地呈現現實,與攝影藝術特質相契合。紀實性是攝影的本質屬性,攝影藝術是對現實呈現的最佳方式,通過對攝影作品的觀看與解讀,受眾形成對社會想象的感知和判斷。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來自于社會生活,攝影藝術的創作亦離不開現實社會生活。攝影者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十分重要。手機作為隨身攜帶的輕便拍攝工具在影像藝術創作中的優勢得以體現,手機已經融入了拍攝者的生活,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攝影者拿著手機隨時記錄自身對生活的感悟與體驗。這種記錄方式更具有下意識,更貼近現實生活的本源。手機影像反映的恰恰就是拍攝者最真實的、未經修飾的世界。手機小巧的個頭也使之成為隱蔽拍攝的最佳工具。用單反相機、大畫幅相機拍攝時難免會給被攝對象一種壓迫感。正如在《論攝影》中蘇珊•桑塔格指出的“拍照的行為有某種捕食意味。一如相機是槍支的升華,拍攝某人也是一種升華式的謀殺?!边@是視像霸權的突出體現,拍攝者與被攝者處于嚴重的不對等地位。手機媒介更富有“親和力”,可以消除被攝主體的戒備,弱化和消解拍攝行為中的不對等,使得拍攝創作在相對融洽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其次,手機攝影創作心態隨性,生產的影像藝術傳達效果好。攝影藝術創作恰恰是在某個瞬間,攝影者運用工具將自己在藝術構思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生產出攝影作品的過程。目前較為出色的攝影師諸如《都市快報》的荷賽獲獎者付擁軍、getty圖片社記者李鋒、《南方周末》攝影記者王軼庶等都在利用手機攝影進行創作,誕生了一大批極具藝術價值的攝影作品。雖然媒材是攝影創作的重要基礎,但是創作者不會因為媒材的變化而改變對事物本身的態度和價值判斷。他們會根據所使用的器材特性因地制宜地展開拍攝創作。手機媒介消除了傳統大相機的儀式感,可以有更多地探索與發現。手機是身體的延伸,眼睛和大腦的延伸。當外界事物激發創作靈感之時,快捷便利的手機就是最佳的記錄工具。受眾或許不會關心作品是出自于什么樣的終端,而會花更多精力去觀看、凝視影像本身的內容。再次,手機攝影可以對攝影語言進行新探索??v觀世界攝影史,私攝影這種用視覺化的方式去記錄個人生活的攝影方式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正如羅蘭•巴特所說,“攝影的時代恰恰與私生活擴展到公眾面前的時代,甚或是創造一個將私密公眾化的新社會價值的時代相一致,私密性被公開地消費。”目前很多手機攝影創作類似于私攝影,攝影者對待攝影創作的態度由以往的客觀呈現事物轉向為自我表達、私人體驗、個性語言,甚至是隱私的、自閉的、窺視的影像。伴隨著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趨向,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被抹平,審美、文藝活動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被消解了。手機攝影的創作更多是攝影者自身對內心生活的影像化呈現,更多的作品是指向人物內心世界。因為對攝影視覺規律的過度追求,專業的攝影藝術家可能失去表現生活的優勢,各種條條框框反而成為攝影表達的自我束縛。手機攝影對攝影語言的探索是一種實驗性的表達,類似于純攝影,更強調回歸藝術生活的原點,通過重新編碼的方式打破各種視覺規則的束縛,回歸原始狀態,進而獲得影像表達的最大張力。
四、總結
與此同時,手機攝影的觀看方式相對于傳統攝影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攝影的觀看方式是一種歷時性的方式,攝影師要考慮諸多傳播過程中的因素,從創作到被觀看的過程需要經過較多的階段。而手機攝影的觀看是共時性的方式,按下快門即可將影像同步到相應的觀看平臺,提升了藝術作品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在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上進行藝術考察雖不及美術館、藝術展觀看的嚴肅性,卻也從另外一個層面擴大影像的審美范圍,即時性的反饋機制讓受眾第一時間可以對手機攝影作品發表觀點與展開影像批評,這對藝術家形成藝術反思有著極大的裨益。通過分析手機攝影與攝影藝術創作之間的種種關系,我們可以發現,手機攝影具備了成為新時期攝影藝術創作工具的潛質。全民攝影的時代已經到來,影像成為與文字比肩的創作符號,手機攝影的介入將給攝影藝術創作提供更加自由、廣闊的表達空間。
作者:周滸單位:淮陰師范學院傳媒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