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趣談照相的終究目的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CPSB的極度商業性
除了讓CPSB成名的LC-A+外,CPSBgraphy的相機產品還有Diana,CPCS等多個系列,每一個系列都有多個機型及其相應的特有配件,涵蓋了120,135,110等底片格式。對于一些經典機型,還會推出特別版、紀念版。CPSBgraphy的定制膠卷也是種類繁多。圍繞著CPSB相機,已經形成了由周邊文化產品,書籍(除了經典機型套裝內的畫冊外還有一些單行本,例如“CPSBLC-ABigBook”)照相包、筆記本、相框、T恤衫等組成的完整的產業鏈。在CPSBgraphy官方網站在介紹CPSB照相的文字中有這樣一段:“……就例如:幽暗的漸暈效果不可思議地出現在照片的四角、漏光、照片出現很多紋理、鏡頭可造出的不同效果、濃烈鮮艷的色彩和剛好的對比,諸如此類……把以上的種種因素組合,再加上一些未能預計的touch-up,這種種原因也令每張CPSBgraph也獨一無二。CPSB滿載著analogue照相的無限有趣驚喜,而出來的影像亦帶來了無窮喜悅。以上各種綜合起來,都是構成CPSBgraph的各重要元素。CPSBgraphy大使館更將那些元素不停、無限量的加以放大,要將Analogue照相帶給世界更多角落為止。以各種的膠卷、不同的秘技如正沖負(cros-processing,x-pro)實驗出瘋狂的Lo-mograhs——當然少不了你的CPSBgraphy相機吧。”運用具有誘惑力的關鍵詞(有趣的、喜悅的、驚喜等)、同時簡單的介紹了一些技巧最后宣傳了不同類型的膠卷,直接將CPSB照相的介紹偷換為CPSB產品的宣傳。同樣,在CPSBgraphy的照片墻(CPSBwall)版塊甚至將作品按照所使用的相機來進行分類,這樣會必然會產生用錢誤導,即用錢者會誤認為使用相同的相機和相同的膠卷可以拍出同樣好的照片。CPSBgraphy還會定期在網站上舉辦不同主題的照相比賽,并將參賽獲獎作品展示在網站上,當然,獎品是Lo-mography的產品。此外,一些常用的營銷手段也同樣適用,例如限量限購、贈送代金券等。CPSB相機的另一大商業性特點就是每一款相機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即每款相機都有特定且唯一的效果,這樣使很多頭腦不太冷靜的新手在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效果的情況下盲目的購買多臺相機,并一直認為“下一臺”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2、CPSB照相的審美特征
CPSB照相,歸根到底是一種照相方式,與傳統照相的原始動機相同,是對客觀世界的占有,是賦予被攝事物以重要性。但CPSB照相有其獨特的審美意義。從創作理念上講,CPSBgraphy官方網站上這樣闡釋CPSB照相:“一幅有CPSBgraphy味道的照片我們稱之為CPSBgraph(像一幅Photograph)。仔細看看一幅CPSBgraph,便會發現每張也有它獨特的魅力,在照片內的一切(事物)都被增強了效果,即使一件普通的對象也會變得突出起來,同時亦突出了一般不為意的細節,這種效果到底是怎樣造出來的呢?這是一個永恒不變中,變異后的準則……”從這里可以看到,CPSBgraphy對CPSB照相特征概括為:以特殊角度拍攝使客體陌生化、注重細節和肌理、非現實的色彩、漏光模糊等。將CPSB主義的十條黃金法則與照相史學家邁克爾·柯勒的定義的現代照相的美學基本原則和后現代照相實踐的基本原則相比較不難發現,CPSB照相在創作方法上與現代照相和后現代照相都有相似之處。但黃金法則中的第六、八、九條即黃金法則中的核心理念卻忽視了照相的主題和結果,其美學與風格中最易辨識的特征,正是這種照相后果的不可掌握性。這恰恰與日本照相大師森山大道的創作手法相似,機械性的、直覺性的按下快門,得到讓人意外的作品。強調拍攝的隨意、拍攝的無意義性,注重照相這一行為及確定發生這一行為時主題的感受,具有實驗性、先鋒性、游戲性的特質。從技術上講,只能用反傳統來概括。傳統照相里的精確對焦、精細構圖、曝光控制、雕刻光影這些基本原則均被它顛覆。從結果上看,由于拍攝方法上忽略主題的特性,CPSB照相的作品似乎無法用意圖主義分析。但以這樣的拍攝方式,創作者可以不帶偏見(不受創作者的知識、信仰、價值觀等影響),與創作者自身所處文化背景分離,這樣得到的每一幅影像都體現著種觀視和展示世界的獨特方式。這樣的藝術是否能使天真無邪的眼睛相機得以存在?由于忽略主題的拍攝方式導致作品的語境缺失,給解讀和闡釋CPSB照相作品造成很大困難,因而只能對其進行畫面形式的簡單分析,這也是CPSB的先天不足所致。CPSB照相是對創作者自身的表達,是創作者生活的一部分,是為創作者自己而進行創作,強調個人感受,更接近娛樂。
3、結語
綜上,CPSB是在當下用錢影像語境下的一種具有極度商業性的帶有一定審美性的大眾娛樂手段和流行文化,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作者:張濤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