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藝術在當代動畫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演變中,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勞動者在長期的實踐中,根據自身的審美情趣和大環境下的文化交融創造出的民間藝術,被不斷加以演化發展,成為新興的藝術形式。由于凝聚底層百姓的審美意象和價值形態,這成為民間藝術存活下來的根源所在。同時,不斷發展演變的民間藝術必然會促生新的審美意識發展,催生藝術形式的嶄新表達。動畫恰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其表現形態備受傳統藝術形式和內容的影響。民間美術相對于動畫來說,影響是較為突出的,自從新中國成立以后,動畫制作者吸收民間美術的精華與本質,制作出經典而富有中國風格的動畫作品。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民間藝術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特有的魅力,展現獨特的藝術價值。民間藝術的一些表現模式具有各自特征,如皮影、年畫、木偶、剪紙等,整體統一又形式多變,體現出詼諧幽默吉祥喜慶的情趣,不受現實情景的束縛。這些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在現代動畫的創作中可以發現很多與之相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動畫人開始積極從民間美術中尋找和吸收養分,為當代的動畫造型、色彩、思想等服務,并拍攝各種形式的作品,如泥塑動畫、剪紙動畫、年畫動畫、木偶動畫等。
一、“年”“動”之美
縱觀中國動畫人物脈絡,其藝術形態造型無不根源于民間美術的積淀。拍攝于1959年初的動畫影片《漁童》,正是民間藝術年畫的具體表現。整個動畫情節采用年畫的色彩基調,人物形象設計也采用年畫的表現體系,道具的安排符合國人的審美情趣,影片中漁童的天真無邪與洋教士和官員的貪婪無厭形成鮮明對比。拍攝于1964年的《大鬧天宮》,是新中國成立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憑借瑰麗和古典的特點、濃郁樸素的民族特色、華麗唯美的畫面,給觀眾以一種歡愉、明快的氛圍,制作人依據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創造出不同精神的人物造型,突出動畫的藝術特色。在《大鬧天宮》角色的塑造上,使用的裝飾特點是線條明快、圓潤、飽滿,這些裝飾特點都吸收了年畫藝術的精華。《大鬧天宮》在場景設計部分,巧妙利用傳統裝飾繪畫的藝術特征,把神話傳說中氣勢恢宏的場面與傳統裝飾中具有民族藝術的特色糅合起來,在動畫場景的制作中加以使用,富有強烈的中國風痕跡。年畫中人物的造型明確而富有個性,動畫與年畫中的人物形象相似。如年畫中的門神,其造型特點是面部輪廓厚實、眉毛黝黑、鼻梁高挺、嘴唇棱角分明,突出門神威武、孔武有力的性格特征。動畫中的角色主要通過個性鮮明的面部、簡約明快的身段以及輕巧靈活的動作進行塑造。《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形象設計,就使用京劇臉譜的特點,把猴的靈性敏捷與人的外形特征完美地融合,并在孫悟空身上體現出人的性格特征,使孫悟空的形象趣味橫生。
二、“偶”“動”之韻
中華民族特有的木偶文化藝術,經歷千年的洗禮而不褪色,依然綻放其獨有的本土文化魅力。木偶藝術中的材料工藝、角色造型、選材場景等,都是動畫人借鑒的好素材。在1957年到1965年中,我國拍攝的木偶劇多達40余部,木偶藝術對動畫的色彩、造型等影響不可估量,而最為亮點的是立體形態的利用,如《愚人買履》《阿凡提的故事》《狐貍打獵人》《曹沖稱象》等。《阿凡提的故事》這組系列片,一改以往五官的木質雕刻,進而描繪粘貼,在豐富人物面部表情的同時,也使裝飾手法多樣化,雖不能徹底改變木偶動畫的單一性,但在動畫形式上運用了木偶這種形式元素,也是一種創新。《阿凡提的故事》將木偶戲中需要有真人的聲音配音,加以改進和融入,使木偶動畫中增添了真人與動畫相互交流的新思路,也給觀眾的視覺帶來沖擊。和木偶戲相同,動畫片的劇本在創作之初,角色的塑造就已經定型,每一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以及風格各異的外形特征。掌握這些就能夠準確把握角色的精神世界,成功制作出一部動畫片。如美國動畫電影《功夫熊貓》,熊貓阿波體態滾圓、憨態十足,靈鶴頭帶草帽、纖巧優美,俏小龍妖嬈嫵媚、柔中帶剛,這些角色的成功塑造,是創作者深刻領會角色各自的特征,并將這些特點夸張地表現出來。中國傳統木偶戲造型中寫實與寫意的表現手法相互融合,把造型的裝飾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動畫角色的設計中這樣的手法也可以運用,可以說木偶形象化的表現特征,為動畫事業的發展拓寬新的領域。
三、“剪”“動”之情
剪紙藝術里的形象概括簡潔,不乏夸張,而且色彩簡單、對比強烈。剪紙藝術符合動畫的造型元素和運動規律,雖然形象設置有所改動,但在情理之中,這種經驗為動畫的造型藝術提供了成功經驗。雖然人物動作不夠靈活多樣,但在藝者的操控下,卻十分鮮活,究其因果,恰在“節點”的關鍵處自如調控,這給動畫分鏡頭設計動作中的關鍵節點有一定啟迪。中國剪紙皮影動畫就在這種啟發下迅速發展壯大,并贏得一席地位。攝制于1958年的首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就是借鑒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窗花和皮影藝術。為了拉近觀眾與剪紙藝術動畫之間的距離,動畫人不斷發掘內在聯系,拓展新形式、新思路。在《猴子撈月》中,為了更真實地塑造猴子特征,采用拉毛技法,突出形象的逼真度。而在《金色的海螺》中,為了人物的表情更加富有感情性,特在人物臉上采用繪畫技巧,隨著技術的發展完善,在《豬豬俠》《十二生肖》《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作品中,均有形式的體現。美,不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內在,美是各類藝術所追尋的源泉。雖然動畫的題材內容、形式手法是獲取動畫成功的關鍵因素,但滲透于動畫內涵中的形式美才是動畫之美的源泉所在,不管哪一部動畫的出現,都不能脫離自身藝術發展的形式美,尤其是那些代表著民族特征的民間藝術所塑造的藝術形式。動畫作品與民間藝術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動畫作品需要去其糟粕、汲取精華。因此重視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借鑒優秀的文化傳統,成為我國動畫事業本土化的一條重要路徑。
作者:田明星 劉恒鑫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中國教育電視臺